剎住財政數據造假之歪風
主持人:早在2014年,中央巡視組首輪巡視遼寧時嚴肅指出“遼寧全省普遍存在經濟數據造假問題”;2016年8月,中央紀委公布的遼寧巡視“回頭看”整改情況報告中再次重審要切實解決經濟數據造假問題;此次遼寧省省長陳求發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遼寧省所轄市、縣在2011-2014年期間存在財政數據造假,更是將這一現象暴露于大眾視野。您怎么看待遼寧財政收入數據造假現象?
宋麗穎:20世紀80年代,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制造業仿造甚至假冒產品開始涌現,隨之而來數字造假問題也出現在我國經濟生活中。統計數據不真實問題在學術界早已引起了爭論。這次暴露出的遼寧財政收入數據造假現象只是掀起了冰山一角,我認為,今后,類似的問題還會陸續暴露出來。
徐志:遼寧省的財政收入數據造假問題其實由來已久。據報道,早在2010年就有媒體揭露遼寧省財政造假的 “潛規則”;2014年和2016年中央巡視組兩次巡視均反饋遼寧經濟數據存在弄虛作假現象。財政增收指標層層攤派,各級官員為出政績虛增財政收入,從而影響中央決策和地方經濟發展。而遼寧省新一屆領導班子沒有明哲保身、將錯就錯,能夠首度公開承認遼寧省所轄市、縣財政普遍存在數據造假行為,并表態要頂著面子上難看的壓力認真擠壓水分,夯實財政數據,其勇氣與決心值得肯定,倘若由此可以扭轉數據造假的官場沉疴,對遼寧今后的社會經濟發展無疑是一件好事。但須認清的一點是,在東北經濟衰落的大背景下,遼寧真實經濟數據出現的“斷崖式下滑”,并不僅僅歸咎于數據造假,同時還暴露出其他地方經濟管理問題亟待解決。此外,遼寧財政數據造假是不是一個孤立的個案?其他地方是不是存在同樣的問題?需要中央有關部門重拳出擊、加強監管,深化改革、完善體制與機制,從而防范數據造假問題。
江慶:財政收入數據造假是非常嚴重的腐敗現象,我比較贊成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對統計數據造假的提法:在統計數據上弄虛作假是統計領域最大的腐敗,是對政府公信力最大的影響。因此,必須堅決懲治和積極預防在統計上弄虛作假。
主持人:據報道,多年來,在“數字出官,官出數字”的扭曲政績觀推波助瀾下,地方財政數據造假之風尤甚,“增速高于全國、總量大于全國”的統計亂象一直存在。您認為財政數據造假的根源何在?給我國社會經濟帶來哪些影響?
宋麗穎:統計數據“注水”,既是我國一度過分強調GDP,強調“政績”的結果,也是我國財政收入計劃制定不切合實際,以及財政體制中所規定的各地方財政收入與地方利益密切相關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地方財政數據造假帶來的負面影響顯而易見,注水的數據經過層層傳導,最終會造成一個地區甚至全國宏觀經濟數據失真,反過來也會干擾經濟的運行,損害政府信譽和黨的形象。具體到這次暴露的問題,由于財政數據注水,影響到中央對遼寧省轉移支付的規模,降低了市縣政府的可用財力和民生保障能力。
徐志:財政數據造假的根源在于不科學的官員政績考核體系和由此產生的扭曲的政績觀。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地方財政收入任務的完成情況是政績考核體系中的重要指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地方官員的升遷與否,而財政收入的質量高低包括其真實性卻被忽視了。上級官員為了漂亮的數字下達收入指標,層層加碼,各級地方官員為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就往數據中層層注水。“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的觀念大行其道,整個地方官場上下合謀,當地的政治生態遭到破壞。
財政數據造假首先影響中央對遼寧省經濟形勢的判斷和決策,耽誤地方經濟問題的解決,還影響到中央對遼寧省的轉移支付規模,降低了市縣政府的可用財力和民生保障能力,不利于地方經濟發展。其次,在分稅制體制下,地方財政收入虛增的稅收數額,也要按比例向中央和省上繳,當地居民稅收負擔加重。再次,一些地方為虛增收入而采取的收“過頭稅”等方法,會擾亂稅收秩序,加重企業負擔,損害當地經濟。此外,財政數據造假敗壞官場風氣,腳踏實地的得不到賞識,弄虛作假的反而不斷升遷。最后,數據造假也可能引發社會對政府的質疑,降低政府的公信力。
江慶:財政數據造假根源還是在于長時間以來形成的政績觀對官員升遷的激勵作用,只要官員升遷片面依賴考核地方政府經濟增長,就會有官員鋌而走險去造假。
地方的數據造假會使中央政府誤判地區經濟形勢,從而誤導中央的經濟決策,因此數據造假就不僅僅是造假這么簡單,它間接的負面影響非常大。歷史上類似的數據造假事件曾造成非常嚴重的社會經濟后果。例如,上個世紀大躍進時期的“浮夸風”,糧食“畝產萬斤”等。如果數據造假使得一個地方的官員升遷,反而沒有被查處,那么大家就會抱著僥幸心理去效仿,從而使數據造假之風蔓延全省乃至全國。明明過去幾年遼寧的經濟形勢并不好,但是造假的數據顯示經濟表現很好,如果有關部門依據造假的經濟數據作決策,結果可想而知,無疑會加重當地企業和居民的財稅負擔,從而進一步惡化當地經濟。
主持人:根據背景材料,為防止地方財政數據造假,財政部采取了一系列如建章立制加以規范、建立健全“自動補償”機制、進行正向激勵、加強日常監管等舉措。您對此作何解讀?您認為要根治財政數據造假之歪風,還需從哪些方面作出努力?
徐志:財政部目前采取的措施有:一是通過建章立制加以規范。新《預算法》為確保收入預算從約束性轉向預期性,要求各級預算收入的編制,應當與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財政政策相銜接,各級政府不得向預算收入征收部門和單位下達收入指標,征收部門和單位也不能多征、提前征收,這一舉措為加強財政收入管理、治理虛增收入行為提供了法律依據。二是建立健全 “自動補償”機制。以遼寧省為例,財政收入虛增的后果之一就是中央對其均衡性轉移支付的規模相應減小,但是我們也看到遼寧省在過去幾年是寧可承受這樣的損失也要把財政數據做漂亮,因此這一舉措是否能起到作用有待商榷。三是進行正向激勵,把收入質量納入考核范圍并賦予較大權重。但目前地方是把各市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占比情況作為財政收入質量的考核內容,而僅憑這一指標并不能對收入質量做出全面、科學的評估。四是加強日常監管,把財政收入質量作為財政部駐各地專員辦監管的重點內容之一。在過去兩年間,專員辦的轉型工作已基本到位,做到嵌入預算管理各個環節實施監管。但是轉型之后,專員辦承擔的職責不僅面廣量增,其難度也大大提高,給地方專員辦能否有效監管帶來挑戰。
要根治財政數據造假,還應該健全責任制和問責制,加大事后問責力度,嚴懲弄虛作假行為,起到威懾作用;保證地方審計機關的獨立性,充分發揮財政收支審計的監督作用,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加強理論研究,構建一個科學有效的地方財政收入質量評價體系并加以運用,將之納入財政管理績效考核范圍。
江慶:我認為財政部相關措施是及時的,這些政策有助于遏制地方政府財政數據造假行為,當然要全面遏制數據造假必須標本兼治,除了正向激勵和加強日常監管以外,還要從根源上切斷地方政府官員的數據造假動機。
改革開放初期為扭轉過去 “以階級斗爭為綱”的路線,中央強調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因此形成的考核地方政府官員的經濟績效作為其升遷的主要衡量指標是合理的。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整個社會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復雜,各地區面臨的問題也不一樣,如今經濟問題盡管依然是各地區面臨的主要任務,但是顯然不能簡單用經濟增長單一指標來描述整個社會經濟以及民生需求等綜合問題。
在經濟新常態的新形勢下,不能把一個官員升遷與否和經濟發展績效完全掛鉤,應該因時因地制定相關指標考核體系,比方說,一個地方是國家級生態自然保護區,保護好當地生態環境應該是當地首要任務,因此考核當地官員就不應該以當地短期經濟增長目標作為主要依據。
宋麗穎:黨中央、國務院一貫要求嚴肅財經紀律,確保經濟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2014年新修訂的 《預算法》也明確規定,預算收入征收部門和單位,必須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及時、足額征收應征的預算收入,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多征、提前征收或者減征、免征、緩征應征的預算收入。由此可見,黨中央、國務院整治財經秩序的決心,財政部措施的出臺為維護財經秩序提供了法律的保障。但是,要徹底根治我國財經秩序的“亂象”,必須加大整治力度,進行相應的財政制度改革,調整不合理的財政體制,改革不合理的“政績指標”,只有標本兼治才能徹底剎住財政數據造假之歪風。
財政部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9552億元,比上年增長4.5%,低于2015年5.8%的增速,仍延續增幅逐年回落的走勢。財政收入增速回落主要原因包括政策性減收較多、經濟下行產生的滯后影響等。2016年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是近年來減稅規模最大的政策措施,同時,清理涉企收費、擴大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免征范圍等也帶來一定減收。在此背景下,優化財政收入結構亦得到各界廣泛探討。財政收入規模適度、財政收入結構合理、財政收入真實是提高財政收入質量的重要維度,您怎么看待遼寧財政收入數據造假現象?數據造假的根源何在?我國當前的財政收入質量如何?怎樣提高并強化監管?本期監督沙龍以遼寧數據造假為切入點,圍繞“如何強化財政收入質量監管?”,就相關問題展開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