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曉明
廣播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媒體,在一段時間里,似乎總是被人作為襯托物。報紙興盛時,說廣播是淺內容;電視興盛時,廣播又被認為是附著物。總是作為參照系,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廣播倔強的生命力。理論和現實一再證明,廣播依然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廣播人一定要樹立廣播自信,把廣播事業發揚光大。
上世紀80年代,電視的普及給廣播造成很大沖擊,我國各級廣播曾一度低迷,但廣播人不斷學習和借鑒世界先進理念,并結合中國廣播發展實際,成功對廣播進行了頻率專業化和類型化改革,并把握住汽車進入家庭、車載收聽急劇上升的機遇,使廣播事業迎來了繁榮和發展,影響力越來越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越來越好,成為主流媒體里的重要力量。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廣播和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同樣受到了沖擊。傳統廣播還能播多久?未來廣播何去何從?新的疑問再次擺到了我們面前。
值得欣慰的是,多方的數據和調查顯示,受互聯網沖擊最小的傳統媒體,是廣播。甚至互聯網還補齊了傳統廣播線性傳播、轉瞬即逝、不易保存的短板,強化了廣播時效性強和現場感強的優勢,并由傳統的單向廣播變成與聽眾雙向互動。可以說,互聯網推動了廣播的發展。
廣播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這一表現,本質上是由廣播的特性決定的。廣播傳播方便、快捷、簡單、移動,這與目前移動互聯網是相通的。特別是在突發事件、重大災害發生后,傳統廣播更是成為最便捷可靠的信息源頭。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廣播的聽眾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口老齡化擴大了廣播的受眾群;汽車的普及,擴大了廣播的移動收聽人群。而且因為這個群體代表著中產階級的雛形,在社會發展中具有中堅作用,使廣播影響力產生了巨大飛躍。手機客戶端和互聯網收聽,使年輕受眾開始親近廣播。這些因素使廣播正在成為社會各階層受眾各取所需的媒體。廣播在完成國家使命、拓展傳播事業等方面還有很大的空間。
另外,還有一種觀點,互聯網時代,視力使用臨近極限,人們將會更加重視廣播這種唯一不通過視力而用聽力接受信息的媒介。這也將是廣播得到更大發展空間的重要因素。同時,我個人認為,很多高雅的信息是通過聽來接受的,聽音樂、聽戲曲,還有我們上學聽課、聽講座。聽可以使人寧靜,直擊心靈,聽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解放手腳,滿足了人們一心多用的現代需求。
不久前,在考察英國廣播公司(BBC)和歐洲廣播聯盟時,我們發現,他們都對廣播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英國廣播公司在廣播發展上不僅沒有減少投入,而且還在進一步擴大布局。可以說,無論中外,大家普遍認為,廣播的未來天高地闊。
任何一項事業的發展創新都離不開時代的使命,我們必須擔當國家責任,著眼人民福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主題。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提出的48字的職責使命和對媒體融合發展的要求,不忘初心,聯合業界和學界,研究廣播順應時代需求而作的實踐探索,推動廣播學科的發展和人才培養,傳播好黨的聲音、國家的聲音、人民的聲音、時代的聲音,留下我們廣播自己的聲音。
波瀾壯闊的偉大事業為人民廣播帶來了“居高聲自遠”的機遇。媒體融合的時代需要廣播人有新的貢獻、新的創造。讓我們業界和學界一起努力,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深入學習宣傳貫徹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繼承中國廣播的優良傳統,探索中國廣播未來發展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