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卓倫
畢業至今,我的生活隨著工作、結婚、生子發生了多多少少的變化。當年的才女用現在網上流行的一句話來總結就是已經很久沒有靜靜地讀完一本書了。每天斡旋于瑣碎的雜事兒,煩心于孩子們的教育,真的,我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每天泡在書堆里可以當飯吃的知識青年了。但是,缺少了知識的武裝,慢慢地,我從家人、朋友這些生活的鏡子里看到了自己的無知和無理。很多事情都變得難以掌控,我開始有些害怕起來……
其實,現實中的我自認為是一位幸運的媽媽。家有兩個可愛聰明的女兒,她倆年齡差距比較大,足足有七年之多。也就是說,大女兒從出生起,也和她的媽媽一樣享受的是獨生子女生活,而且還享受了整整七年。這無疑讓她在家里總是集寵愛于一身,生活是無拘無束,甚至“無法無天”。我自己也是獨生女,所以覺得這是獨生子女的通病,對女兒的教育相對也比較開明,盡量不強求女兒做什么、學什么。而女兒似乎也體會到了媽媽的良苦用心,總是以優異的表現回報著我,我也就自然而然地對她更加的順從遷就。但自從咱家二妹進入我們的生活,一切似乎變得不那么盡如人意了。
“生二胎”在我家可是舉辦了家庭會議的。孩子她爸說了,女兒是家里的一份子,有表決權,女兒不同意,咱就不能生。可咱家女兒當時很是大方,在爸爸詳細地給她分析了各種“利害關系”之后,仍然表示希望能有個弟弟或者妹妹。于是,我便放心地踏上了痛并快樂的二胎之旅。
現如今,二妹真的到來了。女兒不再是家里的獨生女,不再是全家關注的焦點。新鮮感一過,我感到了她的不適、不解和不悅。二妹還那么小,她居然就能氣哭姐姐,弄疼姐姐。女兒開始變得敏感和脆弱,動不動還會大哭。
其實,我和她爸自始至終都嚴格要求自己不能偏心,對倆孩子一定做到公平公正。但事與愿違,家庭畢竟不是法庭,這里沒有絕對的公平,小的始終會博得大人更多的照顧和疼愛,姐姐心里的平衡桿開始發生了傾斜。玩具不給妹妹玩,書不給妹妹看,好東西不給妹妹吃……雖然從心底里,我知道她深愛著妹妹,畢竟血濃于水。
察覺到了女兒的不爽,我經常和她談心,給她講道理,希望她欣然接受生活的變化。但似乎她的道理比我更多,我經常被她問得無言以對,有時候甚至被氣得歇斯底里。女兒進入了新一輪的叛逆期,她有著自己的思想,不再會被大人所左右。我心里除了苦惱還是苦惱,付出的除了愛也只有愛了。
可最近,我驚喜地發現女兒變了。難道我的大愛和大吼起到了作用?還記得那天她突然冒出一句話,讓我十足感動——“我現在終于體會到了把自己搜集的sticker給妹妹玩是多有意義的事情了。”她不再因為小事,而斤斤計較;不再為一件東西,和妹妹爭執不下……女兒變了,變得更加討人喜愛,更加善解人意。
后來,在給女兒收拾書桌時,我才無意地發現了大妹進步的源頭。我看到了一大堆報紙,這是起初女兒提起的一些關于品格培養的報刊。記得當時我還不以為然,“不就是學校要求訂閱的一份兒雜志嗎?你喜歡就定唄,媽媽出錢。”而對于這些東西,即便后來女兒經常帶回家,經常讀得“廢寢忘食”,我卻從未去觸碰,去關注,更別說參與其中了,但它卻是帶來女兒變化、解決咱家糾紛的大功臣。
我終于隨手拿起來這些報刊,翻了翻,再翻了翻。哇,主題可真多,有“感恩”的,有關于“二胎煩惱的”,有“親子關系”的……我站在那兒看了許久,不知不覺地越看越多,越看越有勁兒,我心里沉睡多年的書蟲被喚醒了。這些不正好是我經常想用吼罵解決的問題嗎?這些不就是我試圖教給孩子的道理嗎?我就像發現了“新大陸”,下決心一定從此好好惡補一下。
重拾書本后,我心里其實頗感慚愧。孩子是從書本雜志里得到了知識,收獲了道理,化解了心結,她已經超越了自己的媽媽,成為了更愛看書的人;而書也幫助了她,成為了她忠誠的朋友。看來,我也得再努把力,奮力直追才行呀。
孩子,媽媽要謝謝你,是你在帶著媽媽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