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貴祥
自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經歷了大發展時期,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去沿海一線城市務工,年邁的老人和幼小的孩子留守農村。隨著城鄉經濟差距的拉大,留守兒童也會越來越多,因此也造成了農村勞動力缺乏、老齡化嚴重等問題。同時,也出現了一種新的社會人群——留守兒童,即父母外出打工,與家中年邁老人一起生活的孩子。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逐漸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已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留守兒童由于常年見不到自己的父母,家中經濟困難等原因形成了心理障礙,甚至嚴重影響到其教育效果。因此,本文就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展開分析,并提出解決的措施。
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現狀分析
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大多家境貧寒,且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務工,留守兒童又處于青春成長階段,長久得不到父母親的關愛,又與家中年邁的老人間存在代溝,難免有些隔閡,因此對于其身心發展都產生了不利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影響他們健康成長。我國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目前主要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生活方面
由于留守兒童父母多因家庭經濟狀況不好才外出務工,因此,經濟對于留守兒童的影響是很大的。這些留守兒童家庭大多生活拮據,且在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缺乏的情況下,許多留守兒童不得不幫助年邁的長輩下地勞動。調查表明,在缺乏生活物資的條件下,許多留守兒童也因此引發外出隨父母打工的想法,兒童在身心都還未成熟的情況下,容易走上歧途。
(二)教育發展方面
由于農村教育條件有限,且自身家庭經濟拮據,許多留守兒童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甚至連基本義務教育也未能全部完成,加上留守兒童家庭的長輩本身文化水平有限,致使留守兒童很少得到除學校教育以外的教育輔導,其學習習慣和方法等也導致了大多數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較差等問題,從而引發了留守兒童在受教育的初級階段就停滯不前,產生厭學輟學等現象,這也成了留守兒童教育上的一個大問題。
(三)心理品行方面
處于青春成長期的孩子大多心理敏感,很多兒童還是處于幼年期的啟蒙階段,正是明辨是非的懵懂時期。而處于此階段的留守兒童常年得不到父母的關心與教育,又與家中爺爺奶奶存在隔閡,易產生逆反心理,學校教師也對此感到力不從心,導致孩子在社會認知的初級階段就存在偏差,這就容易致使其誤入歧途。有些留守兒童常年孤獨,缺乏關愛,心理陰影越來越重,因此性格更加孤僻冷漠,缺乏自信,行為也會越來越離經叛道。
二、針對當前現狀問題的解決策略探討
(一)家庭措施
留守兒童問題首先需要的是家庭幫助。留守兒童家長大多忙于外出務工,繁重的勞動強度導致家長缺乏對孩子的關心和問訊。因此,家庭方面首先需要的就是家長與孩子建立起緊密的聯系,比如可以通過電話溝通等方式進行,讓獨自留守農村的兒童也能感受到父母的關心與愛護。同時,父母也需要經常與學校教師聯系,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狀況、學習及生活情況。隨著近年來政府教育政策的改變,父母也可將孩子接到身邊照顧,就近選擇教育。
(二)學校措施
本身已經缺乏父母關愛的留守兒童,在成長階段接觸最多的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人就是學校的教師。因此,在學校方面教師需要更多給予孩子關愛,也需要更加嚴格地對留守兒童進行學習督導以及心理輔導,以預防孩子產生對社會認知上的偏見。
(三)社會措施
政府部門應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引起重視,并適當予以生活和教育補助,減輕其家庭經濟的壓力。干部應多走訪關心留守兒童的家庭,讓缺乏父母關愛的留守兒童感受到政府的關愛,使其對社會充滿希望。
三、總結
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我國農村地區現有大量留守兒童及留守老人需要得到幫助。社會及政府應當加大力度解決這一問題,制定出相應的政策來減緩這些家庭的壓力。相關教育部門應針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采取專門的解決辦法,確保每一個留守兒童都能夠正常接受義務教育。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較大的社會性問題,需要更多人的關心幫助和參與解決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