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浩然?俞燕紅
“天下無人不識君”,在桐鄉石門鎮,無人不識此君——費洪標,當地人都稱他老費,年過半百,微微發福,桐鄉市石門鎮科協秘書長。
起初,只是以為他和其他的工作人員一樣,就是普普通通的上班族。深入了解后,發覺他是一位可敬之人。
老費在省內外農業科技系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讓人刮目相看。他曾主持承擔10多項省部級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與應用項目,如“杭白菊秸稈飼料化利用及功能研究”、“湖羊胚移擴繁及高效飼養新技術研究”、“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彩色蠶飼養”等;研究發明了“湖羊專用飼料”等5項專利,榮獲浙江省科技(星火)一、二、三等獎各1項,嘉興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4項,嘉興市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嘉興市金橋工程一等獎1項;2010年被中國科協、財政部授予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稱號。2015年又榮獲由浙江省委宣傳部、省科技廳聯合授予的“最美浙江人·最美科技人”榮譽等。一個扎根基層的科普工作者何以在省部級乃至國家級的科普領域連續斬獲三十多項專利和榮譽?他的身上何以蘊藏著如此巨大的正能量?
無疑,這與他樸實的為人作風和對科普事業的癡迷是分不開的。我們在他身上分明體察到一種高尚的家國情懷。正如浙江省科技廳廳長周國輝在最美科技人頒獎儀式上所說,這些“最美科技人”,“他們來自基層,都是普通人,是我們朝夕相處的同事和伙伴,可近、可親;他們熱愛人生,都在平凡崗位上做出了不凡的業績,平凡人可以創造非凡,可學、可行;他們的最大特色是公益和奉獻,大我高于小我,可敬、可愛。他們,是浙江科技人的杰出代表。”
把心撲在科普惠民上
老費1981年從部隊轉業到地方,一下子就扎進科普的隊伍。先后擔任農技站負責人、農經中心書記、石門灣現代農業示范區管委會農業科技推廣與成果轉化辦公室主任及鎮科協秘書長等職。他曾說,自己長在農村,親眼目睹了老一輩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辛勞作。他之所以選擇從事科普工作,就是希望通過自己的所學知識和從事的業務盡力為農民服務。
石門鎮幾乎人人都知道老費熱心樂助,遇到什么困難也都會找他傾訴。三十年如一日,他把基層的科普事業搞得有聲有色,不僅使農民發家致富,也為科普惠農樹起了典范。
石門花卉苗木產業剛剛開始培育之時,遇到苗木市場拓展不開、苗木價格上不去的困難。老費前前后后忙活了3個月,在石門、桐鄉之間來回跑了十幾趟,最終省內第一家工商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石門成立了。此事讓苗木種植大戶潘順興很是感慨,他激動地說:“2004年,苗木市場拓展不開,價格也上不去。幸虧老費有點子,幫我們成立了合作社,不僅打開了市場,而且帶動了周邊農戶。如果沒有老費的幫助,我們的前景很難想象。”
合作社成立后,老費還牽頭組織苗木種植戶學習種植、管理技能,建立了苗木產業的信息化網站等。這樣一來,苗木的銷售網逐漸向周邊地區和南方的大城市蔓延,生意開始紅火起來。
湖羊養殖是桐鄉的特色產業,2007年,桐鄉擁有湖羊65萬頭。養殖戶意欲把湖羊申請為綠色無公害產品,以便更好地銷售到上海及其周邊地區。但申報時發現條件不符合,65萬頭湖羊需要七八千畝無公害牧草基地支持,這如何是好?這時老費想到了杭白菊。桐鄉盛產杭白菊,有田野菊海的美稱,每年都會產生大量的秸稈,如果能把秸稈用作湖羊的飼料申報,此事便完全符合條件,一舉兩得,兩全其美。
老費為此事幾天幾夜沒合眼,一直在尋找可行性方案,還不斷向專家咨詢,通過多次嘗試改進,他不僅把菊花秸稈變廢為寶,還有效地解決了湖羊冬季飼料短缺的問題。這項專利技術被浙江省農技推廣基金會重點推廣、優先扶持,促進了該發明專利成果在全省的轉化和應用。
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在調研石門農業科技創新時說:“你們的農業科技創新搞得好,為農民增收做出了示范,值得推廣。”
科普難,難在基層。以前在農村沒有專門的科普場館,老百姓的科普知識相對薄弱,科普工作開展起來也就有一定的難度。老費看在眼里,急在心頭。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沒有全民科學素質的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就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習總書記的指示照亮了科普工作者的心扉。記得在設計桂花村科普植物園的時候,筆者親眼看到對電腦不是太精通的老費在網上查閱相關資料,又聯系相關部門把各種桂花的品種、藥用功效及實用方法等制作成宣傳板。就這樣一條帶有科普知識的綠色走廊建成了。很多外地游客看后贊不絕口,他們都說,來到這里,既可賞桂花,還可以學習有關桂花的科學知識,可謂一舉兩得。
亮點:把文化融入科普之中
老費深知科學普及的重要性,幾十年來,他嘔心瀝血,聯系各村和主要企業相繼成立了桂花村科普植物園、杭白菊科普博物館、千畝梨園科普基地、全國首個鄉鎮森林科普館等數十個科普小場館,使石門成為桐鄉擁有科普小場館數量最多的一個鎮,也是全省的典型。這些科普小場館不僅是提升當地公眾科學素養的重要陣地,還助推了當地政府中心工作的開展,也為石門串聯起一道科普旅游的風景線。
如今走進石門,處處都是科普的陣地,處處也都是科普的景觀。在沈家墩科普庭院,老費把豐子愷的漫畫和科普巧妙結合,別出心裁,得到了桐鄉市委書記盧躍東的肯定和贊揚。
藝術大師豐子愷是石門人,他的故居緣緣堂就在石門。豐子愷的漫畫名揚海內外,《瞻瞻底車》是他的名作之一。瞻瞻是豐先生的長子豐華瞻。瞻瞻小時候既機靈又特別調皮,他把兩把蒲扇當做自己的腳踏車,其行為本身也是一種創意,老費巧妙地把這幅畫做成浮雕,安置在沈家墩庭院內,使得整個場景有了生機和活力,也增添了些許藝術色彩。他還把廢棄了的水塔設計成風車、用稻草扎成各種動物的形狀,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前來參觀。整個沈家墩庭院的設計頗具江南風格,科普知識融入其中,寓教于樂,既不失鄉土氣息,又是藝術的再創作,真是匠心獨具。
這兩年農村文化禮堂辦得熱火朝天,成為廣大農民的精神家園。老費看在眼里,喜在心頭:“這不就是現成的科普新陣地嘛。”想罷,老費便籌集資金、策劃展板、著手創意,準備以陸家莊文化禮堂為據點,依照村莊所處的浙江省糧食功能區這一地域特色,普及農耕文化、現代農業、高效生態農業等文化科學知識。
經老費與基層科普團隊的努力,石門鎮建成了石門灣科普文化旅游十八景,有千米梨文化科普長廊、中國杭白菊科普文化館、華圣中藥百草園、森林科普博物館、獼猴桃科普文化園、沈家墩科普大庭院、浙江省科普藝術創作基地等科普文化陣地,漫步在這些科普景觀里,濃濃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老費經常說,文化是科普之魂,把文化與科普工作緊密地結合起來,這是科普工作者的重要擔當和文化自覺。
踩著青石板深入桂花村,村莊一切都成為科普的元素。老費團隊把桂花村建成了省級首批科普示范村,村內科普主體公園、科普茶館、科普超市、科普大道、桂花科普植物園、科普文化長廊、森林科普館、科普學校林林總總,滿眼皆“科普”。
豐子愷大師的女兒豐一吟女士在科普漫畫大賽上對老費大加贊賞:“科普與漫畫融合,傳承子愷文化。”
“最美科技人”的情懷
老費鍥而不舍的努力,獲得了一連串獎項和耀眼的榮譽。然而,在光環的背后更多的是老費的艱辛和付出。
2005年老費在工作中左腿骨裂,當晚他忍著劇痛去石門農業科技園查看項目進度,第二天仍然堅持去江蘇洽談種苗項目。2014年,56歲的老費突發中風,在桐鄉第一人民醫院和杭州浙二醫院住院二十多天。住院期間仍然操心科技項目引進的相關事宜,積極幫忙牽線聯系。老費胃不好,常年的老胃病,飲食不規律就會胃疼,很多次都是強忍著開展科普工作,家人不理解,老是抱怨,但是老費總是笑著說:“工作需要我,對我來說,被需要感覺蠻好!”
老費是中國新時代科普工作的踐行者和開拓者,成就不凡,獲得過不少榮譽,但他始終沒有忘記回報社會。2016年老費榮獲浙江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他把獲此獎項的全部獎金捐贈給了桂花村的貧困大學生,使他們順利走進學校求學。老費親口對筆者說:“我的榮譽是國家給的、黨和人民給的,我不能只活在榮譽里,要拿出實際行動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老費就這樣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奮力拼搏,不僅推動著當地科普事業順利開展,還為基層的工作人員作出了表率。大家都夸贊老費真不愧為“最美科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