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堂洲


摘要:對上杭縣域毛竹林生長分布進行了調查統(tǒng)計分析,結果表明:毛竹在海拔550 m以上的中低山較適應,生長較好,其中分布最多的是海拔600~800 m的山地,對丘陵地較不適應,分布較少,生長較差;毛竹胸徑在一定幅度范圍內會隨著海拔的升高而上升,在海拔1000 m左右毛竹胸徑最大。
關鍵詞:毛竹;海拔;地貌;平均胸徑;立竹數(shù)
中圖分類號:S64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5002102
1引言
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var.pubescens(Mazel)Ohwi):禾本科剛竹屬,喬木狀竹類,地下莖單軸型;稈高達20 m,幼稈有白粉及粉質毛,分枝以下稈環(huán)平,新稈脫籜時籜環(huán)有綜色睫毛,后漸脫落。稈籜棕色,厚革質,外被棕色刺毛和大小不等的棕色斑塊,籜耳不甚發(fā)達,有彎曲的硬繸毛,籜舌紫色,中間凸起,籜片狹三角形,稈每節(jié)2分枝,每小枝2~4葉,葉片披針形,長4~6 cm,寬約1 cm,葉鞘無毛,無葉耳,有鞘口繸毛,假花序穗狀。清明前后出筍。
毛竹在上杭縣各鄉(xiāng)鎮(zhèn)均有不同程度分布。近年來,通過對低產竹林進行改造和培育,該縣毛竹林面積已達到26719 hm2,但分布非常不均,多至幾萬畝,少則百畝以下,并且竹材和冬春筍產量參差不齊,有的地方人工種植毛竹成活率極低。為了因地制宜地發(fā)展毛竹產業(yè),避免無序經(jīng)營,浪費人力、物力,讓有限的林地資源發(fā)揮最大生產力,十分有必要對毛竹的適應性進行深入調查。筆者就此為目的,針對毛竹對海拔高度的適應性開展了調查研究。
2調查區(qū)域自然概況
調查區(qū)域分布全縣各鄉(xiāng)鎮(zhèn)。上杭縣位于福建省西南部,整個地勢大致是東、北、西三面高,中部、南面低,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全縣千米以上山峰113座,其中以步云梅花山狗子腦最高,海拔1811 m。屬高丘、低山地貌類型。上杭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夏長而不酷熱,冬短又不嚴寒,四季分明,干濕季節(jié)明顯,雨量相對集中,全縣年平均氣溫16.4~20.8 ℃,日均溫大于10 ℃的年積溫4750~6224 ℃。全年無霜期248~301 d,年均降雨量1520~2130 mm,年平均相對濕度77%,全年日照時數(shù)為1971.1 h。植被屬中亞熱帶地帶性植被。
3研究方法
3.1調查對象
2016年上杭縣森林資源檔案中的毛竹林小班和近期開展完成的第四次森林資源規(guī)劃設計調查抽樣調查最新毛竹林樣地數(shù)據(jù)。
3.2統(tǒng)計方法
(1)根據(jù)2016年上杭縣森林資源檔案,利用ArcMap10制圖軟件統(tǒng)計分析縣域毛竹林面積總體分布。
(2)根據(jù)2016年上杭縣森林資源檔案,利用ArcMap10制圖軟件統(tǒng)計分析不同海拔高度毛竹林面積分布。
(3)根據(jù)抽樣調查最新毛竹林樣地數(shù)據(jù),利用ArcMap10制圖軟件統(tǒng)計分析縣域不同海拔高度毛竹林樣地個數(shù)和樣地毛竹平均胸徑分布。
(4)隨機抽取經(jīng)營條件相同或相近的7個不同海拔高度的毛竹林樣地。用7個字母分別代表7個不同的海拔高:A,425~475 m;B,525~575 m;C,625~675 m;D,725~775 m;E,825~875 m;F,925~975 m;G,1025~1075 m,每個海拔高度選取3個樣地作為重復,樣地具體分布在上杭縣溪口、藍溪、白砂、蛟洋、古田、太拔和步云鄉(xiāng)的19個行政村,共調查統(tǒng)計21個毛竹林樣地,記錄每個樣地的毛竹平均胸徑和立竹數(shù),研究分析不同海拔高度對毛竹胸徑和立竹數(shù)的影響。
4結果與分析
4.1毛竹林面積縣域總體分布
經(jīng)統(tǒng)計,上杭縣毛竹林面積為26719 hm2,主要分布在步云、古田、蛟洋、白砂、太拔和溪口等6個地處東北部的鄉(xiāng)(鎮(zhèn)),在湖洋鎮(zhèn)與武平縣象洞鄉(xiāng)交界處和南陽、通賢與官莊鄉(xiāng)交界處有局部分布,其余皆為零星分布,這種分布與該縣地貌東北高,中部和南部低的走向相吻合。
4.2不同海拔高度毛竹林面積分布
經(jīng)統(tǒng)計,上杭縣不同海拔高度毛竹林面積分布存在差異,從多到少排序為601~700 m,501~600 m,701~800 m,401~500 m,801~900 m,301~400 m,901~1000 m,201~300 m,1001~1100 m,1101~1200 m,101~200 m,1201~1300 m,1301~1400 m,1401 m。在海拔601~700 m毛竹林分布最多,其次為501~600 m和701~800 m。而不同海拔高度毛竹林面積占同樣海拔高度林地面積的比率也存在差異,從多到少排序為601~700 m,901~1000 m,701~800 m,801~900 m,1001~1100 m,1101~1200 m,501~600 m,401~500 m,1201~1300 m,301~400 m,201~300 m,1301~1400 m,1401 m,毛竹林分布同樣在海拔601~700 m所占比率最大,其次其次為901~1000 m和701~800 m。
4.3不同海拔高度毛竹林樣地個數(shù)和樣地毛竹平均胸徑分布
經(jīng)統(tǒng)計,全縣共有抽樣調查樣地1153個,其中毛竹林樣地118個。全縣不同海拔高度毛竹林樣地個數(shù)分布存在差異,從多到少排序為701~800 m,601~700 m,401~500 m,501~600 m,801~900 m,901~1000 m,1001~1100 m,1101~1200 m,1201~1300 m,301~400 m,101~200 m,1301~1400 m,201~300 m,1401~1500 m。分布樣地數(shù)最多的海拔高度是701~800 m,其次為601~700 m。不同海拔高度毛竹林樣地毛竹平均胸徑也存在差異,從全縣118個毛竹林樣地平均胸徑不同海拔高度分布圖可以判斷,毛竹林平均胸竹在一定幅度范圍會隨著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呈現(xiàn)上升趨勢,到海拔1000 m左右不再上升,并隨著海拔的上升呈現(xiàn)下降趨勢。具體見圖1。
4.4.2方差分析
采用Excel對數(shù)據(jù)進行方差分析與差異顯著性檢驗,不同海拔高度(處理)間樣地毛竹平均胸徑存在極顯著差異,不同海拔高度(處理)間樣地毛竹立竹數(shù)數(shù)據(jù)差異不顯著,結果見表2。
5結論與討論
(1)毛竹生長分布受海拔的影響,分布最多的區(qū)域是海拔600~800 m。
(2)在經(jīng)營條件相同或相近的情況下不同海拔高度對毛竹胸徑的影響較顯著。在一定的幅度范圍內,海拔從低到高,毛竹胸徑大小呈現(xiàn)出上升趨勢,到海拔1000 m左右不再上升,并隨著海拔的上升呈現(xiàn)下降趨勢。
(3)培育豐產優(yōu)質竹林,建議在海拔600~1000 m以內較為有利,毛竹林的平均胸徑較大,產量較高。在低海拔的丘陵地帶,由于氣溫偏高,濕度小,蒸發(fā)量大,毛竹生長不良,一般不宜種植和發(fā)展毛竹林。
參考文獻:
[1]何國生.福建省主要森林植物彩色圖鑒[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266.
[2]陳華豪.林業(yè)應用數(shù)理統(tǒng)計[M].大連:大連海運出版社,1998: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