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茹
近日,北美IT圈內曝出一條重磅消息,網傳某位同學2016年年中入職Amazon,遇到了一個中東經理,入職兩個月即慘遭PIP,迫于壓力跳樓,幸好最終悲劇沒有發生。
什么是PIP
所謂PIP,全稱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指的是員工入職之后,如果表現不佳,公司會制訂一個改進計劃,如果能完成,就繼續留任;如果無法完成,就會被裁掉。每年Amazon公司都會進行兩次比較大的員工績效評估,那些Performance在最低10%的員工都有可能被PIP。
假設這事發生在中國,還會是同樣的結果么?筆者可不這么看,我估計那時,最煩惱的不是員工,也不是部門經理,一定是HR。
試用期的員工適用PIP嗎
通常來說,如果部門經理對新入職員工不滿意,把他交給HR。最合適的法律依據應該是“試用期內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如果公司在入職時和員工約定了錄用條件,那么如果員工績效不符合錄用條件的要求,公司可以依據這個理由和員工解除勞動關系且不付經濟補償,但如果此時部門經理給試用期員工設置PIP,HR就麻煩了:折騰了一圈如果員工仍未達到錄用條件,最終還得走不勝任解除的流程,復雜程度遠遠比不符合錄用條件要大得多。
員工不在試用期,
PIP可用么
員工表現不佳,對應在《勞動合同法》中,能夠解除勞動合同的依據是第四十條第二項,即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那這個PIP制度實際也就是屬于第二次證明員工不勝任工作的必經流程。但是,根據網傳的Amazon的PIP,一旦放在中國,就會明顯水土不服,體現在以下四點:
第一,“那些Performance在最低10%的員工都有可能被PIP”。這不就是末位淘汰的另一種說法么?但是,員工處于末位,絕不等同于員工不勝任工作,因此,倘若企業以員工處于最低10%以下的原因要求員工進行PIP,那么,如果事后員工被解除合同,企業在解除事實上的證據就會有明顯的瑕疵,因為,公司對于員工第一次不勝任工作就會存在舉證不能的問題,那么,等待企業的最終結果是違法解除,所以HR不能用。
第二,忽視了培訓或調崗流程。按照條文,在證明員工第二次不勝任工作前,企業必須先經過培訓或調崗流程,但是,Amazon對于績效不佳的員工,直接就進行PIP,顯然流程不對,HR得先去補正。
第三,“每到員工Review的時候,每一位員工都需要去給曾經一起做過項目的同事發Request,請求其為自己寫Review,這些Review有可能是正面的評價也可能是負面的評價”。要證明員工不勝任工作,一定要有恰當的考核方法,讓員工對考核結果心服口服,這勢必要求考評指標要客觀量化,具有操作性。但是,靠同事的主觀表述,并任由部門經理自由挑選正面或負面的評價,顯然不符合以上要求,一旦出現爭議,公司可能會需要承擔舉證不能的后果。所以,HR要想辦法對目前的PIP的內容本身進行改良才行。
第四,網傳,從來沒有人能通過PIP。“不勝任工作”,通常是指員工不能按要求完成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任務或者同工種、同崗位人員的工作量。那么很可能,這個PIP實際上是故意提高了工作標準,使得員工根本無法完成指標,倘若真是如此,發生爭議時,司法機關可能會以PIP不合理為由,判定其不能作為員工不勝任工作的依據,那么,到那時,HR只能欲哭無淚了。
綜上,假如此種現象發生在中國,HR應當正確把握好“不勝任工作”的處理方法,否則,貿然直接使用PIP,很有可能會陪著員工去應訴了。 責編/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