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好
【摘要】目的:觀察川穹平喘合劑聯合半劑量布地奈德氣霧劑吸入治療小兒哮喘的療效。方法:選取哮喘患兒8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給予布地奈德氣霧劑吸入治療;觀察組給予布地奈德吸入量減半,同時口服川穹平喘合劑。治療4個療程后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哮喘癥狀評分和肺功能指標。結果:觀察組哮喘良好控制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第1~4周每個療程結束時的日間癥狀評分和夜間癥狀評分均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第3周和第4周時研究組日間癥狀評分和夜間癥狀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治療第1~2周時兩組日間癥狀評分和夜間癥狀評分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肺功能各項指標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兩組VC、FEV1、FEV1%、FVC、PEF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觀察組PEF的改善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川穹平喘合劑聯合半劑量布地奈德可有效控制學齡前兒童輕度持續性哮喘,改善肺功能,有效減少激素的使用量,減輕藥物不良反應。
【關鍵詞】哮喘;川穹平喘合劑;布地奈德氣霧劑
【中圖分類號】R7256【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7)06-0099-03
哮喘是高發于學齡前兒童的慢性炎癥性疾病,因部分家長對哮喘認識上存在誤區,常導致患兒哮喘反復發作,影響兒童身心發育,已成為一項廣泛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1]。哮喘西醫治療以平喘、抗炎、解痙為主。中醫理論認為,哮喘內因為肺、脾、腎三臟不足,痰飲留伏;外因為溫寒失調,過食生冷,接觸異物虛損所致,治療中應扶正固本、宜肺平喘、豁痰利咽、溫肺蠲飲降逆[2]。中藥聯合激素用于學齡前兒童哮喘治療可有效降低激素的使用量,減輕藥物不良反應。本次研究觀察川穹平喘合劑聯合半劑量布地奈德對小兒哮喘的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間在本院兒科就診的哮喘患兒80例為研究對象,篩選標準:①年齡≤6歲,西醫診斷符合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治指南(2016版)[3]中的標準,且為輕度哮喘;②中醫證候診斷屬寒熱錯雜型[4];③監護人同意患兒參與本次研究;④患兒3個月內未服用激素和白三烯受體拮抗劑;⑤排除存在重要器官和系統功能障礙的患兒。入選患兒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研究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1~6歲,平均年齡(395±108)歲。對照組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10個月至6歲,平均年齡(372±167)歲。兩組性別、年齡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對照組根據患兒GINA分級標準[5]給予布地奈德氣霧劑(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987),200μg/次,2次/d,7d為1個療程。觀察組給予布地奈德氣霧劑100μg/次,2次/d,7d為1個療程,同時口服本院自制川穹平喘合劑,1劑/d。組方為:川穹10g,炙芍藥5g,當歸10g,丹參10g,生白芍5g,細辛10g,蘇子10g,黃荊子10g,甘草10g。兩組均治療4個療程。
13觀察指標治療前和治療4個療程后分別檢測兩組肺功能指標:VC、FEV1、FEV1%、FVC、PEF;分別于治療前和每個療程結束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02年哮喘管理及預防指南中制定的哮喘控制情況評價標準進行評分[6],評估兩組的治療效果,包括4項內容:活動受限、急救藥物使用頻次、喘息癥狀、哮喘控制自我評估,上述4項內容分5個等級按1~5分進行評估,將總分相加,得分越高控制效果越差,總分<7分為控制良好。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統計,計量資料以(x[TX-*3]±s)表示,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分別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哮喘控制情況比較4個療程結束時,觀察組達到哮喘良好控制18例(4500%),即哮喘控制情況評分0~7分[6],對照組達到哮喘良好控制13例(3250%);觀察組哮喘良好控制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治療前后哮喘癥狀評分比較兩組每個療程結束時的日間癥狀評分和夜間癥狀評分均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第3周和第4周時觀察組日間癥狀評分和夜間癥狀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治療第1~2周時兩組日間癥狀評分和夜間癥狀評分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小兒哮喘病因復雜,與自身體質、外界環境、內傷飲食等因素皆相關[7]。正如秦景明《癥因脈治》所云:“哮病之因,痰飲留伏郁結而成,結成巢臼,潛伏于內,則哮喘之癥作矣。”小兒哮喘證候特點多為寒熱錯雜,遇冷氣、感冒等是哮喘發病和反復的主要因素,特別是秋冬、冬春季節交替時,以寒邪侵襲誘發為多[8]。中醫理論認為,小兒體稟純陽,生理活動旺盛,感邪后易于陽化,且“臟腑之氣軟弱、外邪易侵、表邪不解入里化熱”;或痰飲重,停淹日久,郁久化熱,痰熱郁肺[9]。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學齡前時期身體發育迅速,對攝入營養全面性要求高,但脾胃尚未發育完全,功能偏弱,飲食稍增,則易破壞體內運化功能平衡,食積生熱,出現寒熱夾雜之證[10]。本研究中使用的川穹平喘合劑由川穹、炙芍藥、當歸、丹參、生白芍等配伍而成,方中君藥:川穹活血行氣、散溫通;臣藥:炙芍藥、當歸、丹參、生白芍共同助川穹活血行氣;佐藥:細辛、黃荊子、蘇子可溫肺平喘、祛痰下氣;使藥:甘草可調和諸藥。上述藥物配伍可行氣活血、化痰平喘、氣行津布。
目前小兒哮喘的主要治療方案仍為激素吸入,但療效一般,且因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對小兒生長發育3個時期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可引發骨質流失及生長發育遲緩,大劑量糖皮質激素治療還可增加生長抑素,降低生長激素分泌量[11]。為此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來降低糖皮質激素的使用量具有重要意義。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將布地奈德氣霧劑吸入量減半,并口服川穹平喘合劑。治療4個療程后哮喘控制良好率明顯優于僅正常使用布地奈德氣霧劑的對照組;治療3個療程后觀察組日間哮喘癥狀評
尋常性痤瘡是一種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好發于青少年,發病率為70%~87%[1],具有一定的損容性,會對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產生較大影響。西醫學并無根治方法,主要是通過一些外用藥物及口服抗生素、雌激素、糖皮質激素、維A酸類藥物進行對癥治療,但此類藥物副作用大,療效不佳,患者接受度較低。中醫多從肺經風熱、脾胃濕熱、痰濕瘀滯辨證分型治療,從腎論治者較少。由于本病易反復發作、頑固難愈,單一治療很難收到良好的效果。筆者在臨床上從腎論治該病,應用“消痤湯”與面部中藥熏蒸外治方相結合,取得顯著療效,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門診痤瘡患者136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9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8例。治療組68例,男性24例,女性44例;年齡14~28歲,平均年齡(203±78)歲;病程1~12個月,平均病程(62±58)個月。對照組68例,男性22例,女性46例;年齡15~27歲,平均年齡(195±71)歲;病程1~11個月,平均病程(59±57)個月。兩組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121西醫診斷標準[1]根據中國痤瘡治療指南(2014修訂版)制定。①好發于青年男女;②皮疹為散在性粉刺、丘疹、膿皰、結節及囊腫等。③好發部位:顏面、前胸及背部等。臨床上根據痤瘡皮損性質和嚴重程度將痤瘡分為3度和4級:輕度(Ⅰ級):僅有粉刺;中度(Ⅱ級):炎性丘疹;中度(Ⅲ)級:膿皰;重度(Ⅳ級):結節性、囊腫性或混合型痤瘡。
122中醫辨證分型標準[2]根據《中醫外科學》制定。肺經風熱證:丘疹色紅,或有癢痛,或有膿皰;伴口渴喜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滑。脾胃濕熱證:顏面、胸背部皮膚油膩,皮疹紅腫疼痛,或有膿皰;伴口臭、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痰濕瘀滯證:皮疹顏色暗紅,以結節、膿腫、囊腫、疤痕為主,或見竇道,經久難愈;伴納呆腹脹;舌質暗紅,苔黃膩,脈弦滑。
13治療方法
131對照組維胺酯膠囊(錦州九泰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1022962)25mg,口服, 3次/d,療程4周;羅紅霉素膠囊(吉林省九陽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10970206)015g,口服, 2次/d,療程4周。
132治療組以“消痤湯”為基礎方加減。方藥組成:女貞子20g,旱蓮草20g,知母12g,黃柏12g,生地15g,魚腥草20g,蒲公英15g,連翹15g,丹參25g,炙甘草6g。中醫辨證分型加減:肺經風熱證加桑白皮10g,黃芩10g,枇杷葉15g;脾胃濕熱證加黃連10g,山梔子10g;痰濕瘀滯證加半夏10g,貝母15g,桃仁10g。用法:每日1劑,水煎300~400mL,分早晚2次服用,每周5劑,連續治療4周。治療組同時采用HYZ-IC面部熏蒸治療儀(安陽市翔宇醫療設備有限責任公司生產),額定輸入功率W為:1600W±15%。患者清潔面部后仰臥于治療床上,用眼罩遮蓋雙眼,面部與治療儀噴口距離保持約25cm,治療過程中根據皮膚反應和患者的耐受度適當調整強度。面部熏蒸時間一般為30min,隔日1次,連續治療4周。面部中藥熏蒸治療方,組方:金銀花15g,菊花10g,枇杷葉15g,天花粉15g,皂角刺10g,大黃10g,杏仁10g。
14療效標準[3]痊愈:皮損全部消退,或留有暫時性色素沉著班,或粟粒大小隱性瘢痕;顯效:皮損大部分消退,無新發皮損出現;有效:未見新發皮損,原發皮損面積縮小;無效:連續服藥治療4周以上,仍有新發皮損出現。
15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6%,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53%。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治療過程中兩組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3討論
痤瘡又稱青春痘、暗瘡,中醫稱之為面瘡、酒刺等。其臨床以好發于面部的粉刺、丘疹、膿皰、結節等多形性皮損為特點。中醫理論認為[3],痤瘡與肺、脾、腎有關,由于素體陽熱偏盛,肺經蘊熱,復受風邪,熏蒸面部而發;過食辛辣肥甘厚味,助濕化熱,濕熱互結,上蒸顏面而致;脾氣不足,運化失常,濕濁內停,郁久化熱,熱灼津液,煎煉成痰,濕熱瘀痰凝滯肌膚而發;且與先天素體腎之陰陽平衡失調,腎陰不足,相火天癸過旺有密切聯系。西醫學認為[4],痤瘡主要是由于青春期后人體內雄激素特別是睪酮的水平迅速升高,促進皮脂腺發育并產生大量皮脂引起的。同時毛囊皮脂腺導管的角化異常造成導管阻塞怫然作色怫,皮脂排除障礙,形成角質栓即微粉刺。此外化妝品使用不當造成毛囊的堵塞,精神因素所造成的內分泌紊亂,煙、酒及辛辣食物的刺激,食入過多的糖、脂肪、藥物性雄激素等均可成為加重或促發因素。研究發現[3],腎氣與現代生理關系更為密切,認為中醫腎的本質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相似。天癸與現代醫學中腺垂體所分泌的6種生物活性物質及激素的功能相類似[5]。“消痤湯”中女貞子、旱蓮草補腎養肝,調攝沖任為君藥;知母、黃柏滋腎陰、瀉腎火為臣藥;魚腥草、蒲公英、連翹清熱解毒利濕為佐藥;生地、丹參涼血活血祛瘀為使藥。痤瘡從腎論治,不僅可以調補肝腎,調攝沖任,還可以調理人體的陰陽平衡,進而從根本上治療痤瘡[6]。
中藥熏蒸療法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利用藥物煎煮后所產生的蒸汽,通過熏蒸機體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中醫外治法。中藥熏蒸療法,作用確切,可用于多種皮膚病的治療。本研究中藥熏蒸方藥中金銀花、菊花可清熱解毒、涼散風熱,枇杷葉可清肺止咳、和胃降逆,皂角刺具有拔毒祛風、消腫排膿作用,大黃具有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活血祛瘀的功效,天花粉具有生津止渴、降火潤燥、排膿消腫的功效,杏仁含豐富蛋白質、植物脂肪,有潤燥補肺滋養肌膚的作用[7]。全方配伍有清熱解毒,通絡散結之功效。
綜上所述,本研究中“消痤湯”從腎論治,為治本之法;面部中藥熏蒸為外治治標之法,且作用迅速,中藥內服和外用相結合,二者發揮協同作用,臨床療效較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車敦發.中國痤瘡臨床指南(2014修訂版)[J].臨床皮膚科雜,2015,44(1):52-57.
[2]李日慶.中醫外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207-208.
[3]任建兵.中醫從腎論治痤瘡93例療效觀察[J].中國臨床研究,2014,27(7):44-47.
[4]夏毓.中醫辨證論治配合紅藍光治療尋常性痤瘡90例臨床觀察[J].中國皮膚性病雜志, 2014,28(11):44-45.
[5]任永振.中西醫結合治療尋常型痤瘡98例臨床觀察[J].國醫論壇,2013,28(5):39-40.
[6]許鴻佳.中醫藥治療痤瘡研究進展[J].光明中醫,2012,27(3):104-105.
[7]肖超霞.杏仁的功能性及其藥理研究進展[J].農產品加工,2011,11(5):71-72.
(收稿日期:2017-01-18編輯:程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