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摘要】目的: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的療效。方法:選取高血壓患者15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5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西醫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結合中醫方法進行治療。對比觀察兩組的臨床效果。結果: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45%,優于對照組的720%;觀察組的收縮壓、舒張壓下降程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的臨床療效較好,降壓效果好,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高血壓;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5441【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7)06-0118-02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飲食結構的變化,加上生活工作壓力、環境等的影響,高血壓的發病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1]。患者以血壓異常升高為主要病理改變,該病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隨著病情的不斷發展,還會損害其他重要臟器(如心臟、肝臟、腦等),危害患者生命安全。筆者選取高血壓患者150例作為研究對象,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的臨床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5年2月到2016年2月間收治的高血壓患者150例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均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和《中醫內科學》[3]中關于高血壓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的患者;合并惡性腫瘤的患者;合并糖尿病或者血液系統功能障礙的患者;妊娠期或者哺乳期的患者。
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75例。對照組中,男45例,女30例;年齡35~77歲,平均(529±34)歲;病程1~12年,平均(65±14)年;按照高血壓分級標準[2],輕度27例、中度33例、重度15例。觀察組中,男43例,女32例;年齡34~76歲,平均(514±32)歲;病程1~13年,平均(67±15)年;按照高血壓分級標準,輕度28例、中度34例、重度13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高血壓分級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患者入院后給予常規的西藥降壓藥物治療,視其病情給予β-受體阻滯劑[美托洛爾片25mg/次,2次/d(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52332091生產企業: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纈沙坦膠囊80mg/次,1次/d(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207140生產企業: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利尿藥[呋塞米片20mg/次,2次/d(批準文號:國藥準字6H2021130生產企業:天津力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鈣離子拮抗劑[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次,1次/d(批準文號:國藥準字00H492420生產企業:輔仁藥業集團有限公司)]、血管緊張素轉移酶抑制劑[馬來酸依那普利片10mg/次,1次/d(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50323804生產企業:上海新亞藥業閔行有限公司)]等治療藥物。治療療程4周。
觀察組患者則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法,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按照不同的中醫辨證分型(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進行分型)給予相應的處方治療。其中,肝陽上亢型予平肝潛陽方治療:鉤藤、菊花、生地、決明子各30g,車前子20g,澤瀉、天麻、龍膽草、茵陳各12g,柴胡、山梔各10g、黃芩、木通各9g。肝腎陰虛型予養肝益腎的處方治療:山藥、生地、何首烏、珍珠母各30g,桑寄生、杜仲、枸杞、川牛膝、白芍各15g,天麻、丹皮、澤瀉、萸肉各12g。陰陽兩虛型予溫腎滋陰方治療:熟地、麥冬、杜仲各15g,萸肉、巴戟天、澤瀉、茯苓各12g,蓯蓉10g,石斛、五味子、石菖蒲、遠志各9g,制附子6g,肉桂3g。痰濕壅盛型予降濁化痰方治療:車前子、生山楂、丹參各30g,川芎15g,澤瀉、天麻、茯苓、白術、豬苓各12g,菖蒲、半夏、南星、陳皮各9g。中藥每日1劑,每日2次,分早晚飲用。
4周為1個療程,4周后觀察兩組的臨床治療效果。
13觀察指標和療效評價標準治療前后分別對兩組患者的血壓進行測量,記錄患者的收縮壓、舒張壓下降程度。同時,結合患者治療前后癥狀改善情況(通過尼莫地平法對患者的中醫癥狀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的標準進行評分,計算中醫癥狀療效評價指數)與血壓下降程度,對其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判斷[5]。患者舒張壓下降程度超過20mmHg(1mmHg=0133kPa)或者下降程度超過10mmHg,但降至正常,相關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或仍存在部分臨床癥狀,中醫癥狀療效評價指數在70%~99%為顯效;患者舒張壓下降程度在10~19mmHg之間或者下降程度不超過10mmHg,但降至正常,仍存在大部分癥狀,中醫癥狀療效評價指數在30%~69%為有效;患者治療后無法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TX-*3]±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血壓下降程度比較觀察治療后兩組收縮壓、舒張壓的下降程度,觀察組下降程度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現代研究認為,高血壓的發生與機體的體液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紊亂有關,其已成為中老年群體中發病率最高的的全身性慢性疾病之一[6]。并可誘發一系列其他心腦血管等疾病,危害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7]。針對高血壓的病理特征,臨床治療以降壓為主要目標,但單純的西藥降壓治療受個體耐受性差、藥物副作用大,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高血壓屬中醫“眩暈”、“頭痛”等范疇[6],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傷虛損是造成高血壓的主要原因,而陰陽失調,痰瘀互結則是其主要病機。
中醫認為,高血壓的發病與肝腎兩臟關系密切,根據中醫辨證分型依據,可分為肝陽上亢型、痰濕壅盛型、肝腎陰虛型、陰陽兩虛型等,一般早期患者多以肝陽上亢型為主,中期患者則多為痰濕壅盛型,至晚期則會發展成為肝腎陰虛型或者陰陽兩虛型,且不同證候之間可以在相關致病因素的影響下相互轉化[8]。雖然中醫按病因、分型治療高血壓,但其旨在治本,注重從陰陽平衡、氣血運行等方面進行綜合調理,具有副作用少,降壓作用緩和、血壓穩定性好的優點,與西藥聯合應用,可以有效減少西藥的給藥劑量,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同時又能發揮西藥降壓速度快、效果好的優勢,二者互相補充,實現了速效、長效降壓的目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收縮壓、舒張壓的改善效果明顯優于單純西藥治療的對照組,而且治療總有效率達946%,與對照組(720%)相比提高明顯,說明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劉強.中西醫結合治療原發性高血壓80例臨床觀察[J].當代醫學,2011,17(35):149-150.
[2]劉力生,龔蘭生,孔靈芝,等.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3]肖振輝.中醫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4]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
[5]程廣書.高血壓病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治療高血壓75例[J].中醫研究,2012,25(8):15-17.
[6]高發海,魯靜.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病的臨床觀察[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4(8):45-47.
[7]宋銀枝,葉仁群,宋群利,等.498例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中醫體質特點及與證候的關系[J].中醫藥導報,2012,18(9):10-11.
[8]朱燕波,王琦,鄧棋為,等.中醫體質類型與高血壓的相關性研究[J].中西醫結合學報,2010,8(1):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