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峰??
關鍵詞:泛在信息環境;高校圖書館;空間服務;變革
摘要:泛在信息環境下,讀者對信息的需求內容、獲得方式和閱讀行為都發生了變化,高校圖書館傳統的空間服務模式面臨困境,如場館面積普遍不足、技術更新較慢、經費投入不足、館員素質不高等。文章認為圖書館的變革應該以讀者為中心,拓展優化空間功能布局;增加資金技術投入,構建多功能學習共享空間;加強館員素質培養,提高泛在化服務能力。
中圖分類號:G25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7)03-0039-03
泛在信息社會,人們對信息的獲取可以突破時空限制,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獲得信息,對圖書館物理空間的依賴性有所降低,泛在信息環境下的圖書館在人們獲取信息、學習教育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的重要性在日益提高。
1泛在信息環境對高校圖書館空間服務的影響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步,電腦、網絡日益普及并全面融入人們的生活,為人們提供各種服務,形成了看不到但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信息環境,即泛在信息環境。泛在信息環境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讀者建立的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與網絡連接的信息空間,極大地改變了人們信息獲取的方式,對高校圖書館的空間服務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1.1信息需求內容產生變化,沖擊傳統的圖書館空間設置
泛在信息環境下,讀者更感興趣的是數字化資源,他們進圖書館不再只對圖書、期刊進行瀏覽、借閱,而是希望借助一個交互平臺,能夠自由存取、檢索、借閱數字化資源,實現對電子資源和學習空間的個性化需求。在學習空間方面,讀者進圖書館不再是單純地追求自由、舒適的查閱場所,而是更傾向于能夠有一個安靜、溫馨的閱讀空間,對空間的私密性與個性化需求提高[1],希望在這個空間里可以自由閱讀、欣賞、沉思、喝茶和做任何不影響他人閱讀的事情。泛在信息環境下,讀者需求的信息更加個性化、多樣化,針對性、正確性、明確性更高,同時希望能支持讀者的知識增值。這對以館藏為主、一切圍繞印本資源借閱來開展服務,主要進行藏書、借閱、采編等傳統空間設置的高校圖書館產生了巨大沖擊。
1.2信息獲取方式發生變化,挑戰傳統的圖書館空間功能
泛在信息環境下,計算機硬件、軟件、網絡設施、信息系統、信息資源和人等有機組成了一個普遍存在的、系統的、數字的開放型與服務型信息交互平臺,能夠為讀者提供全面、系統、豐富的知識信息開放存取空間。泛在信息環境下,知識和信息存儲在各種智能終端,讀者不需要親自去圖書館就能獲取所需的資源。任何讀者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夠以較低的費用,通過互聯的智能系統,隨時隨地靈活獲取和應用自己所需的各種信息,各種智能終端也能準確識別讀者的需求并給予滿足,人類獲取信息的方式更加自由、開放、自主。這對主要服務進館讀者,提供印本圖書及以藏書為主要功能的高校圖書館空間功能提出了挑戰。
1.3讀者的閱讀行為產生變化,影響傳統的圖書館空間服務
泛在信息環境下,讀者的閱讀方式日益增多,紙質書籍、期刊閱讀日益減少,閱讀活動也不一定發生在圖書館內,只要網絡無處不在,閱讀就無處不在。讀者已經不再局限于通過高校圖書館的實體空間獲取文獻資料,還可以通過一個數字化共享空間,在更大范圍內自主地選擇和借閱館藏資源[2]。紙質文獻資源借閱量逐漸減少,圖書館失去了信息資源的獨享優勢,如果其仍然單純依靠紙質資源為讀者提供閱讀空間和借閱服務來定位功能,將無法適應讀者的新需求。
2泛在信息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空間服務的困境
泛在信息環境拓寬了知識信息傳播的方式,實
現了信息閱讀與獲取的泛在化,讓讀者享受到信息化在多個領域給工作與生活帶來的便利。但泛在信息環境沒有、也不可能取代圖書館的角色與功能,尤其是高校圖書館面臨的是集中性學習的學生群體,依然是高校師生學習、生活、工作不可缺少的場所和知識信息傳播的重要空間,只是這種空間服務需要重構與變革,在重構與變革中會面臨一些困境。
2.1場館面積不足,文化氛圍不濃
目前,各高校都有自己的圖書館大樓,表面上看圖書館是獨立的,實際上許多高校都把機關辦公室、院系辦公室、計算機教學中心、學術報告廳,甚至舞蹈健身房等都設在圖書館大樓里。因此,許多高校圖書館的實際利用面積并不多,其對現有的館藏空間的挖掘改造也不充分,加上借閱空間光線不足、色調單一[3],從設施配置到環境布置都缺乏自由、舒適、安靜、溫馨的感覺。因此,高校圖書館場館面積緊張、文化環境不濃等因素都降低了進館閱讀對讀者的吸引力。
2.2技術更新速度慢,資源整合程度不高
高校圖書館普遍意識到只有引入先進的信息技術、改進空間設計、拓展空間功能才能在數字時代確保圖書館繼續成為文獻存儲的知識中心。目前,許多高校圖書館都在加強信息網絡建設,但設備老化,技術更新速度慢,信息網絡建設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宏觀規劃不系統,信息資源整合程度不高,重復建設現象嚴重,還不能將資源和技術很好地整合為一體,為讀者提供一站式服務。信息的實用性、全面性不強,存儲空間的不足與浪費并存,影響了高校圖書館網絡化、數字化、泛在化的發展進程。
2.3經費投入不足,協作意識不強
在一般高校預算中,圖書館的經費開支不是重點,有的高校圖書館經費僅夠購置紙質文獻,無力購買數據庫及進行軟件更新、硬件改善、系統建設等,館員的繼續教育、業務培訓、科研會議等更是難以保障。此外,圖書館建設是一項整體性較強的系統工程,需要計算機、軟件、通信、網絡、圖書館及其他行業的共同協作,但國內高校圖書館協作意識不強,缺乏共建、共享、共知的理念,結果造成重復建設。同時,有些高校圖書館因網站規模小、系統標準不統一、彼此互不關聯等原因造成信息不能共享或資源閑置,使館際資源共享難以真正實現[4]。
2.4館員素質不高,泛在化服務能力不強
泛在信息環境下,館員要向讀者提供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的信息服務,即泛在化服務,這就要求館員能夠操作多終端綜合服務平臺,將服務直接送到讀者面前,以保證其能夠及時獲得服務。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員泛在化服務意識還不強,還停留在坐等讀者上門的傳統服務階段,被動、消極、有限的服務理念還占據主要地位,沒有圍繞讀者的差異化需求開展創造性服務工作;對泛在知識環境下讀者個性化需求的發現能力不強,無法識別用戶的需求變化,對服務項目不能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還不熟練,數字圖書館、泛在圖書館、網絡圖書館方面的建設也不完善,不能為全校師生的教學、科研和學習生活提供令人滿意的服務。
3泛在信息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空間服務的變革
3.1以讀者為中心,拓展優化空間功能布局
泛在信息環境下,高校圖書館必須轉變思路,改變目前以紙質文獻為主、學生自習為輔的空間功能布局,對空間功能進行重新設計,結合讀者實際需求,挖掘空間潛能,打造更適合學生學習、教師科研與讀者閱讀的全新空間。
3.1.1從滿足讀者需求的角度出發,對圖書館的設施和空間進行調整,為讀者提供優雅、高效的學習環境。高校圖書館可以在空間上開設公共學習空間、典藏資料空間、專業學習空間和館內工作空間,各空間之間采用移動隔斷,共享貫通。
3.1.2從構建“第三空間”的角度出發,優化圖書館空間功能。“第三空間”是美國社會學家R·Olden-burg提出的除居住空間、工作空間以外人類追求更高生活品質的購物休閑空間[5]。高校圖書館從建筑設計、功能規劃開始就要科學規劃各功能區的空間,如:書庫、查詢區、閱覽區、休息區、自修室、聊天室、多媒體視聽室、影視播放廳、音樂欣賞廳、學術會議室等的空間比例,配備計算機、掃描儀、多媒體制作設備、無線網絡等學習研究設備。各功能區內應光線明亮、裝飾簡潔、格調優雅、溫馨舒適,同時最大限度地利用落地窗戶、景觀區域、各層走廊等附屬區域,集展示、講座、交流、服務于一體,使圖書館具有閱讀、教學、互動、休閑、展示及開發創造等多元化功能。
3.2增加資金技術投入,構建多功能學習共享空間
泛在信息環境下,構建集教學、學習、休息、娛樂、社交等于一體的多功能學習共享空間是滿足讀者個性化需求與協作式學習的重要途徑。高校圖書館除通過建設校內共享、館內共用的圖書館物理空間構建多功能學習共享空間以外,還必須從虛擬環境、技術支持、館際協作角度入手,利用圖書館門戶網站,開設學習社區、興趣社區、實踐社區、知識社區和社會網絡社區等虛擬社區,構成虛擬空間;向讀者提供各種在線交流與學習工具,如在線學習軟件、通信軟件、信息共享軟件、多媒體使用與制作軟件、搜索引擎、知識導航工具以及其他網絡軟件等;引進最新的信息技術,如Web2.0、Web3.0技術,分別開發數字化學習平臺和個性化服務平臺,使讀者可以自由開放地獲取圖書館資源,同時也為各區域的讀者跨越時空匯聚在一起交流思想、共享資源、協作學習提供便利。多功能學習共享空間的構建單靠一個圖書館無法完成,高校圖書館之間、圖書館和其他信息機構之間可以建立區域聯盟,資源共享,網絡互連互通,服務高度協同[6]。
3.3加強館員素質培養,提高泛在化服務能力
3.3.1加強館員培訓。高校圖書館可以通過舉辦講座、邀請專家授課或者定期派遣館員外出進修等途徑,培訓館員的現代化信息處理能力,使館員樹立先進的技術和服務管理理念,掌握高科技的網絡信息技術和檢索推送技術,能運用現代化手段迅速、準確、全面地為讀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形成較強的信息收集、判斷、分析、識別、整理等能力,讓不同讀者全方位、多角度地選擇各種信息資源,靈活獲得所需要的各種信息[7]。
3.3.2優化館員結構。一方面,高校圖書館要積極引進年輕館員,其要具備較好的外語譯讀、文字處理、網絡維護等能力,善于接受新知識、不斷創新工作方式、熱情接待讀者咨詢,擺脫知識老化的困境,以提高圖書館在泛在信息環境下的競爭力。另一方面,要培養專業館員,高校圖書館既可以自己培養,也可以從校內外聘請專家做某一學科或某一專業方面的館員,參與院系專業與課程建設,定點定向提供專業服務,這樣才能打造一支服務態度好、工作能力強、業務技術精的高素質的館員隊伍。
參考文獻:
[1]劉茲恒,孟晨霞.ISO和IFLA的圖書館標準規范體系對我國圖書館標準化工作的啟示[J].圖書情報研究,2015(1):4-11.
[2]孔莉,鄭曉紅.圖書館空間環境的重構[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4(3):22-24.
[3]張盛強.網絡學術傳播媒介融合性對圖書館的影響研究[J].四川圖書館學報,2013(3):26-28.
[4]劉紹榮.大學圖書館空間功能拓展探析[J].上海高校圖書情報工作研究,2012(4):32-36.
[5]馬慧生,李蓉,吳玉萍.從“悠·圖書館”看高校圖書館空間設計與新館建設思路的轉變[J].圖書情報工作,2014(S1):113-114.
[6]吳明明,劉華.轉型期學術圖書館的空間再造[J].圖書館雜志,2015(7):32-36.
[7]劉鳳蘭.數字時代高校圖書館館員素質提升與培養[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