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婷,姜海
關鍵詞:讀書會;微信;閱讀推廣
摘要:文章以讀書會發展歷程作為研究基點,提出高校圖書館開展微信讀書會的資源優勢和讀者群體特征,并以大連醫科大學圖書館“21日讀書養成計劃”活動為例,設計高校圖書館開展微信讀書會活動的思路。
中圖分類號:G25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7)03-0044-02
1中國讀書會的歷史與現狀
中國自古就有文人聚而論道的傳統。《禮記·學記》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學友互相切磋本就是中國古人的為學之道,早在戰國時期,齊國就在都城設立稷下學宮,專供各地學者著書論辯、傳道授業。中國文學史上,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的事例比比皆是,如:李白和杜甫、元稹與白居易、魯迅與瞿秋白、夏衍與吳唅等。此外,像“建安七子”“竟陵八友”“竹林七賢”等,都是以文會友的讀書會組織[1]。
目前,全國各地各種讀書會群體不計其數。而依托騰訊公司推出的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信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微信(Wechat)搭建的閱讀平臺微信讀書會更是體現了網絡的優勢,微信讀書會可以不受城市與地域的限制,也不依賴于單向的點對面的傳播,公眾可以積極參與,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及時與同好書友們共同探討與交流,以此呈現出活躍的思想形態。截至2015年1月,我國共有823家讀書會推出了微信訂閱號或服務號,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微信讀書會。
2高校圖書館開展微信讀書會的優勢
2.1開展閱讀推廣活動是高校圖書館的重要職能
圖書館,顧名思義是收藏、貯存圖書的場所,收集、整理并且廣泛地利用這些圖書是圖書館的核心職能。高校圖書館除了承擔為教學、科研培養人才的工作,還兼具提升大學生文化素質,加強讀者教育的職能。高校圖書館通過開展閱讀推廣活動,培養大學生的閱讀習慣,塑造終身學習的價值理念,樹立純正的閱讀品位,使大學生獲得當代社會所必需的閱讀能力、學習能力和批判能力。
2.2高校圖書館擁有豐富的館藏資源
高校圖書館擁有豐富的館藏文獻資源,涵蓋學科范圍廣,涉及自然、科學、文史哲等眾多學科,覆蓋開展書友會的所有內容。同時,我國高校圖書館長期所采取的高復本館藏策略,也有助于開展書友會,如文學、小說類圖書在圖書館的圖書流通借閱率中占有較大比重。高校圖書館對大學生的借閱時間限定得相對寬松,一般借閱期限為40天,同時還可以進行1次續借。
2.3高校圖書館是天然的書友會場所
高校圖書館內設置有固定的活動場所,為微信讀書會的線下活動提供了場地支持。高校中完善的網絡覆蓋,以及大學生對智能電子設備的應用,使線上線下互動開展更便捷,微信讀書會更具生命力。同時,高校圖書館與大學生在同一生活區域內,與公共圖書館相比,距離較近,具有天然優勢[2]。
2.4高校圖書館具有活躍的讀者群體
高校圖書館的讀者群體——大學生和大學教師,相對于其他類型的微信讀書會群體而言,群體比較固定,年齡層次較為年輕化,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思維活躍,其可在微信讀書會的分享交流中迸發靈感,達到共鳴。同時,加入微信讀書會的同學還可以影響身邊的同學,帶動其他同學加入微信讀書會,使微信讀書會的規模不斷擴大。
2.5專業高校圖書館員的智力支持
高校圖書館擁有一批專業圖書館員,他們大多具備高等教育的背景,尤其是承擔閱讀推廣的部門(據統計大多數高校圖書館將閱讀推廣工作交由流通閱覽部門進行)的館員。高校圖書館員在職業道德、業務水平和知識儲備方面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加之很多高校圖書館與學生社團共同開展文化活動,在活動中擔負著組織策劃、業務指導的工作,為微信讀書會提供了智力支持[3]。
3大連醫科大學圖書館“21日讀書養成計劃”活動案例概況
大連醫科大學圖書館從2008年至今,先后共舉辦了九屆圖書館文化月,每一屆的文化月都有一個鮮明的主題與一場豐富有趣、能夠激發讀者閱讀興趣的活動,如書簽設計大賽、真人圖書館及好書大家讀等。“21日讀書養成計劃”活動是第九屆文化月的活動之一,該活動利用神奇的21天效應原理,依托微信平臺,建立微信讀書會群。參加微信讀書會的讀者堅持在21日內固定地在群內分享讀書心得,在21天的微信讀書會活動結束后,大連醫科大學圖書館還舉辦了線下書友會,線上線下的有機結合促使微信讀書會更具生命力。
3.1微信讀書會活動成員招募
“21日讀書養成計劃”活動的開展,離不開讀者的參加與支持。活動開始前,負責此次活動的館員通過海報、圖書館公眾賬號、圖書館主頁、微博等宣傳手段進行招募,感興趣的讀者將會利用微信掃碼的形式添加負責活動館員的微信為好友,館員會將活動細則及此次活動的書單發給讀者,并調查此次活動讀者想讀的書籍及平時感興趣的書籍類別,以便對讀者的閱讀傾向及喜好進行初步了解。待活動開始前一天,負責的館員統一將參加活動的讀者拉進微信群內。
3.2微信讀書會書單制訂
書單的制訂是從大連醫科大學圖書館每期好書推薦書目及經典書目中挑選出20本書,內容涵蓋哲學、醫學、文學等,并利用專業的H5平臺——兔展進行制作。通過新穎的制作效果、強大的交互功能,微信讀書會直接通過微信將書單傳遞給讀者,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讀者將自己感興趣的書目反饋給館員,館員會優先將讀書會成員所選書籍借給參加微信讀書會的讀者。
3.3微信讀書會的活動形式
活動歷時21天,每位參與者選一本圖書進行閱讀,每日堅持在固定時間里(即17:00—22:00,其他時間為禁言時間)在微信群內進行分享,分享形式可以是圖片,也可是文字。分享的主要內容是讀者對當日所讀圖書的內容發表的感想或評論,同時還會有書友之間的相互交流與推薦。在21日的時間里,書友們堅持分享,互推圖書,相互影響與交流,形成了良好的閱讀氛圍與閱讀習慣。
4對高校圖書館開展微信讀書會活動的一些思考
截至2016年6月8日,我國約有304家高校圖書館推出微信服務號或訂閱號,但高校圖書館開展的微信讀書會卻寥寥無幾。筆者利用中文數據庫資源,如CNKI知識服務網絡平臺、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萬方數據庫、讀秀學術搜索數據庫等,對國內相關文獻進行調查,分別以“微信讀書會”“讀書會公眾號”為主題詞進行檢索,獲得中文期刊論文1篇,增加主題詞“圖書館”,獲得論文2篇。這表明圖書館界尤其是高校圖書館界對微信讀書會這一新興事物并未給予足夠的重視。
4.1從理念上高度重視
首先,高校圖書館應從理念上認可微信讀書會為推廣讀書會活動的有效方式,應將微信讀書會納入圖書館創新服務的內容之一,給予高度重視。其次,應將微信讀書會加入手機圖書館的主要功能模塊,通過這一模塊進行閱讀推廣。最后,高校圖書館要大力宣傳讀書會活動,展示活動成果,增強影響力,將線上討論與線下活動相結合,使微信讀書會更具生命力,成為拓展讀書會活動的新窗口、新門戶,吸引更多的讀者參加微信讀書會及讀書會活動。
4.2構建讀者信用體系
出于閱讀推廣的目的,高校圖書館應讓更多微信用戶停留在圖書館讀書會微信公眾號中,并通過各種有效方式,幫助用戶牢固樹立建立不易、失去容易的信用觀念,從而提高會員的自我認同感,激發學生參與讀書會活動的熱情。筆者認為,“南圖書友會”的以下做法值得借鑒:推出會員積分制,參加者積分、失約者扣分,積分領先者享受會員特別待遇,積分查閱與會員編號掛鉤,在微信公眾平臺直觀反映[4]。
4.3創新服務模式
高校圖書館微信讀書會的開展離不開讀書會會員的支持,微信讀書會若想獲得長久的生命力就要不斷創新與改善微信讀書會的活動形式與活動內容,逐漸形成活動、反饋、完善、創新的服務體系。
4.4增加互動環節
高校圖書館微信讀書會需要進行互動:①要讓參與其中的所有人感知到閱讀所帶來的“好處”,相信閱讀能夠增加知識儲備,提升文化修養。②組織者與參與者之間、參與者與參與者之間通過“曬圖書”“曬筆記”等環節進行交流,激發參與者對閱讀的熱情,從而使“參與者”成為一名積極的“實踐者”。③通過開展互動活動,形成一個閱讀群體,共同在某一本書或者某一類圖書中進行深度閱讀,發掘圖書內涵,實現圖書內容感知上的飛躍。
微信讀書會是當今信息時代新興的全民閱讀交流平臺,也是現代高校圖書館利用新技術推廣宣傳、開展讀書會、推進全民閱讀的主要途徑。但是,由于高校圖書館對其不夠重視、缺乏相關支持,讀書會仍舊存在著規范不嚴格、監管不到位、持續性差等問題。
參考文獻:
[1]牟哲明.公共圖書館開展書友會活動的思考:以臺州市圖書館“市民書友會”為例[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5(7):84-86.
[2]朱立紅.讀書會在閱讀推廣中的重要作用:華中師范大學“風雅讀書會”解析[J].圖書情報研究,2015(4):8-11.
[3]向劍勤.讀書會的演進及其功能探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6(5):38-44.
[4]梁志敏.我國圖書館微信讀書會發展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5(12):59-65.
(編校:馬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