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秋瑾是中國近代杰出的女詩人,本文通過對秋瑾東渡日本之前的詩歌創作的梳理和分析,力圖展現秋瑾前期詩風的演變過程以及對后期詩風的影響。
關鍵詞:秋瑾;詩歌創作;詩風演變
作者簡介:王筱筱(1989.9-),女,山東濟寧人,蘇州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8-0-02
秋瑾是中國近代杰出的愛國女詩人。以1904年東渡日本留學為界,秋瑾的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前后二期。秋瑾前期的詩作有一百三十多首,涵括了從待字閨中到婚后居湘再到隨夫進京這樣跨度很大的三個階段,是秋瑾前期生活軌跡較為完整的記錄。從詩歌的內容來看,秋瑾的前期創作與一般描寫風花雪月、閑愁離恨的閨閣詩有很大不同,體現了她在那個特定的年齡段、特定的時代與環境中的生活狀態與思想情感,而這些恰恰就與她后期詩風的形成有著密切的關系。本文將著眼于秋瑾前期詩歌創作的不同階段來對其作品進行分析,以展現秋瑾詩歌風格在早年的漸變趨向,進而剖析其對后期詩風的影響。
一、秋瑾少女時代的詩歌創作
秋瑾出身于浙江紹興的一個士紳家庭,她自幼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讀書通大意,嫻于詞令,工詩文詞,著作甚美,又好《劍俠傳》,習騎馬,善飲酒”,不僅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的底蘊,還有與一般閨閣詩人不同的豪爽性格。她這一時期的詩歌,在題材上以詠物、寫景和抒懷為主。
秋瑾早期的一組詠物詩,分別以柳、梅、玫瑰、秋海棠、杜鵑花、芍藥、桃花及蘭花這八種植物為題詠對象,雖然是簡單的詠物詩,卻寄托了她內心理想人格,反映了她少女時代的思想和她對高尚人格的追求。這一組詩歌里寫了很多花,秋瑾分別贊揚這些花所代表的不同品格,如《秋海棠》詩曰:
栽植恩深雨露同,一叢淺淡一叢濃。平生不藉春光力,幾度開來斗晚風?
詩歌贊美秋海棠敢與蕭瑟的秋風作斗爭,寄托了作者對勇于抗爭的優秀人格的向往。
除了詠物詩外,秋瑾在這一時期還作有一組詠史詩《芝龕記題后》,更進一步體現了她當時的思想特征。這組詠史詩大約是秋瑾十九歲時的作品,一組八首,通過大量用典、對比等藝術手法,來歌頌明代女將秦良玉和沈云英的英雄事跡。無論是秦良玉之“翠鬢荷戈上將壇”,還是沈玉英之“百萬軍中救父回,千群胡馬一時灰”,作者都用奇警雄健的語言寫出了兩位女中豪杰的英姿颯爽,對她們的贊美和敬佩之情溢于言表。這事實上也體現了秋瑾對當時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的反感。詩中“莫重男兒薄女兒”的不滿、“始信英雄亦有雌”的信念和“壯哉奇女談軍事,鼎足當年花木蘭”的遠大抱負,無一不昭示著秋瑾巾幗不讓須眉的人生理想。她成為一個慷慨赴義的女革命家,絕非偶然。
同一時期,與詠物詩和詠史詩風格頗為不同的,是秋瑾的一組寫景紀游詩《踏青記事》四章。四首詩記述了秋瑾少年時代與女伴一同踏青嬉戲的歡樂場景。詩中“曲徑珊珊芳草茸,相攜同過小橋東”、“柳陰深處囀黃鸝,芳草萋萋綠滿堤”等句,將一幅幅生機勃勃的初春圖景生動地展現在讀者眼前。“笑指誰家樓閣好?珠簾斜卷海棠枝”和“西鄰也為踏青來,攜手花間笑語才”二聯,更是充分顯露了兩位閨中少女踏青時喜悅歡快的心情。同時,詩中也有“一灣流水無情甚,不送愁情與落紅”這樣的句子,流露出一股春懷難展的淡淡愁情,真實地體現出秋瑾感時傷春的少女情懷。
值得注意的是,秋瑾少女時代的詩歌創作,與傳統的閨秀詩有很大不同。秋瑾筆下的人與物都脫去柔弱,閃耀出堅強果敢的光芒。她寫梅花,是“不與夭桃一例嬌”;寫玫瑰,是“得占春光第一香”,都是用不假雕飾的語言描繪出這些花朵所象征著的孤傲幽潔的高貴品質,也寄托了秋瑾本人的精神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她不同于一般女性的鐵骨錚錚和豪爽氣概。可以認為,這一時期秋瑾價值觀的形成、和對崇高人格的追求,都為她后期詩歌中愛國情懷和革命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重要而堅實的基礎。
二、秋瑾婚后居湘時期(1896-1901)的詩歌創作
秋瑾的丈夫王廷鈞,字子芳,湖南雙峰人。秋瑾之父秋壽南宦游湖南時與王家訂交,并締結婚約。雖然婚后夫妻相處還算和睦,但秋瑾對這樁包辦婚姻還是有很大的抵觸情緒。在湖南生活的幾年中,秋瑾詩歌創作的熱情很高,留存的詩篇數量也較多。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她當時的復雜心緒,也體現了她在思想認識上的顯著發展。
秋瑾婚后的詠物詩,相比起少女時代,內涵更為深沉豐富,《詠琴志感》,是很典型的一篇。詩曰:
泠泠七弦琴,所思在翠岑。成連奮逸想,中散嘆銷沉。世俗惟趨利,人誰是賞音?若無子期耳,總負伯牙心。
這首詩憤慨于世俗之輩只知追名逐利,用伯牙、子期與嵇康的典故來抒發自己高潔的志趣和知音難覓的寂寞。雖然不能確定的說詩中有對婚姻的失望,但秋瑾當時內心的苦悶以及她與整個環境的格格不入,卻是真切可感的。她最終沖破封建家庭的枷鎖,遠渡東瀛追求人生理想的勇氣,這里已可見出端倪。
秋瑾自謂“余生有花癖,對此日徘徊”,她少女時代諸多的詠花詩已是明證,在湖南期間她同樣寫了很多的詠花詩。在《菊》這首詩中,秋瑾寫道:“鐵骨霜姿有傲衷,不逢彭澤志徒雄。”她贊美菊花的高潔,并以之自況,同時又流露出知音難覓、無人傾訴,更無由施展自己的雄心壯志的愁苦。在以東晉女詩人謝道韞為題的一首詩作中,秋瑾將自己內心的糾結痛苦表達得更加清晰。詩曰:
詠絮辭何敏,清才少俗氛。可憐謝道韞,不嫁鮑參軍。
謝道韞與鮑照并非同時代人,但謝道韞嫁所適非偶卻是人所共知的。秋瑾為謝道韞感到惋惜,實際上就是對自己婚姻深感失望。王廷鈞并非惡人,但終究不是秋瑾理想的夫婿,他無法讀懂一代才女兼俠女的心曲。
整體來看,秋瑾婚后在湖南所作的詩歌,大多以花鳥草木和日常生活為題,藉以表現自己在黑暗動蕩的時代與環境中的心志,同時抒發對不如意的婚姻的幽怨和對親朋故舊的思念。這是秋瑾這一階段詩歌創作的基調。除此之外,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以及視野的不斷開闊,秋瑾在這一時期,對社會和政治有了越來越深入的關注,并以詩歌的形式,表達了她自己目觸時艱的復雜情緒和由此而引發的深沉思考。比如因庚子事變而作的《感事》和《杞人憂》二詩,就鮮明地顯示了秋瑾哀念民生、傷時感事的愛國情懷。《感事》曰:
竟有危巢燕,應憐故國駝!東侵憂未已,西望計如何?儒士思投筆?閨人欲負戈。誰為濟時彥?相與挽頹波。
這首詩從列強虎視眈眈、中國危亡日深的局勢寫起,格調沉重悲愴。“儒士思投筆,閨人欲負戈”二句,清晰地袒露了秋瑾縱然身為女子,亦亟愿以身許國、荷戈御敵的豪情。而《杞人憂》中“漆室空懷憂國恨,難將巾幗易兜鍪”一聯,則寫出了秋瑾身為封建時代女性的現實困境:無論對國家與民族命運的憂慮有多深重,也無論報效祖國的愿望有多迫切,只因自己是女兒身,一切就都變得舉步維艱。這表明秋瑾對禮教束縛下婦女地位的低下有了非常痛切的理解。所有這一切,都成為秋瑾最終沖出封建家庭牢籠,為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婦女解放而獻身的前奏。秋瑾的詩歌創作也隨著其人生理想的升華而在思想與格調上有了本質的突破,明確呈現出擺脫閨閣文學傳統的重大轉折。
三、秋瑾隨夫宦居京華時期(1902-1903)的詩歌創作
1902年,王廷鈞以捐納得授工部主事,秋瑾隨夫寓居京師。在這之后的一年多時間里,秋瑾不僅在生活上有了很大變化,更重要的是在思想方面也有了巨大的飛躍,步入了一片更為廣闊的天地。在此期間,她結識了吳芝瑛、宋湘撫等一批具有進步思想的女友,還接觸到了梁啟超等倡導的新文學,大量閱讀了宣揚愛國主義和民主思想的報章,視野逐漸開闊,思想也日趨先進。
秋瑾在此期間的詩歌作品也相當之多,重要的有懷古詩《赤壁懷古》、《黃金臺懷古》,寫景抒懷詩《秋日獨坐》、《偶有所感》、《申江題壁》、《見月》及《月》,懷人詩《乍別憶家》、《送別》、《重上京華申江題壁》等等。《黃金臺懷古》曰:
薊州城筑燕王臺,招士以財亦可哀。多少賢才成底事,黃金便可廣招徠?
這是作者居京期間秋天游戰國時黃金臺遺址時有感而發作的一首七絕,“招士以財亦可哀”一句,表明詩人認識到燕昭王黃金臺招賢這歷來傳頌的所謂佳話,本質上體現的,卻是封建統治者的傲慢和對人才的輕賤,以為只要給予物質上的滿足,就可以驅遣天下英雄為走狗。但在秋瑾看來,真正的賢才,絕不是金錢和權力所能夠收買的。這首詩里,既有秋瑾對丈夫納貲為官的反感,更多的則是對清朝統治者賣官鬻爵的嘲諷和斥責。秋瑾對于推翻滿清統治的革命的傾向,在這里已經非常顯著地表露出來了。
在遠離家鄉以及夫妻關系漸趨惡化的情況下,秋瑾這一時期的詩歌中有不少思念親人和寫景抒情的作品。在《秋日獨坐》一詩中,秋瑾感嘆“室因地僻知音少,人到無聊感慨多”,又說“劇憐北地秋風早,已覺涼侵翠袖羅”,初到京師、舉目無親的孤獨感與北方秋氣早衰的物候疊加在一起,不能不使詩人感慨良多。也正因如此,秋瑾對親人的思念之情,也變得格外深沉。她在七律《見月》中說自己“愁見簾頭月影圓,思親空剩淚潺湲”,情致格外凄惻,展現了在革命志士的身份之外,秋瑾身為女性作家所特有的柔婉的一面,她的詩歌創作也因而更為豐富和多樣化。這標志著作為詩人的秋瑾在藝術上的成熟。她的詩歌的題材在不斷拓展,主題也日益深化,屬于秋瑾本人的藝術風貌也日漸清晰。總體上說,秋瑾此前的詩歌,多以吟花詠月來抒發自己的閑情逸致,或是表達思親懷友的離愁別恨,又或是寄托自己美好的人格理想,并表達理想無由實現的憂憤,但在京師期間,秋瑾傷時感事的作品明顯增多了,藝術風格也在清新婉約中注入了更多的雄渾和豪邁,透露出巾幗英雄的氣概和本色,其后期詩風的特色,事實上已經呈現出來了。
四、結語
秋瑾獨特的詩歌藝術風貌的形成,與她前期生活狀態的變化和思想的不斷進步,有不可分割的關聯。秋瑾前期的詩歌,經歷了她的少女時期、婚后居湘時期和隨夫宦居京師時期三個時期的發展和演變,思想內容上由多寫花草樹木、踏青郊游轉變為以表現對封建思想的不滿、關心民瘼時事為主,在藝術風格上則由清新婉約轉為奇警雄健而兼有豪爽與灑脫。只有充分了解秋瑾詩歌創作道路演進的完整歷程,才能對其后期充滿愛國思想且極具感染力和號召力的詩歌風格有更深入和透徹的理解。
參考文獻:
[1]蔡冠洛.清七百名人傳[M].北京:中國書店,1984.
[2]施淑儀.清代閨閣詩人征略[M].臺北:明文書局,1986.
[3]郭長海等.秋瑾全集箋注[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