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媛
【摘要】特色課堂教學改革對教師的主導地位提出了挑戰,不少課堂以過度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忽略課堂上教師的作用,來表現改革模式的“特色”所在。本文以課堂教學新模式下的語文課堂為例,探討如何正確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并提出在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的基礎上,教師應當扮演好三個角色。
【關鍵詞】教師 角色 主導 語文課堂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1A-0015-03
新課程改革下的課堂應以釋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為目標,讓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不斷激活生命的潛能,發展合作學習能力。也就是說,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主動獲取、主動發展的過程,不是被動灌輸、強迫塑造的過程,這意味著教師要按照新課程理念研究、改變和重塑教學,改變習慣教學行為和模式,讓課堂教學發生質的變化。然而,不少課堂以過度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忽略課堂上教師的作用,來表現改革模式的“特色”所在。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二者的地位不因教學模式的改變而改變。不管是學生還是老師,都應當在課堂上最大化地發揮自我價值。有效的課堂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和流程,而是一個富于生命力的、活的課堂,是師生共同成長、共同發展的課堂,為此,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中扮演好三個角色,積極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引導者——預設教學,設疑激趣
華東師范大學鐘啟泉教授認為:我們語文教師就應該起到“橋”的作用,在學生、課本、老師之間搭建一座溝通的橋梁,來解決學生與教材交流中出現的障礙。教師的任務就是如何讓學生從教材中獲取知識,教師就是溝通學生和教材之間的“橋梁”,學生通過這座“橋”走進教材,與教材交流,與作者對話。教師如何扮演好如“橋”的一般引導者角色呢?首先,教學活動要體現學生的參與性,要求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充當好學習小組的角色,全身心投入課堂,參與每一次討論交流。當有學生在課堂上出現“掉隊”現象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發揮好引導者的作用,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達到課堂的教學目標。其次,教師要對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有所了解,抓住學生可能感興趣的“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設計課堂教學環節,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興趣,特別是在教學預習環節,就要做到有所“預設”。例如,以下是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愛迪生救媽媽》預習學案的課堂實例。
1.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愛迪生的媽媽_________________,愛迪生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
2.認真讀課文第4、5自然段,說說下列詞語說的是誰,他們當時的心情怎樣?
(1)斥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委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恍然大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課文第4自然段主要寫愛迪生想出了辦法救媽媽。反復讀這一段話,找一找你從哪些詞句中可以看出愛迪生是個聰明的孩子?
(1)描寫愛迪生動作的詞語(用三角符號畫出)。
(2)描寫愛迪生表情的詞語(用波浪線畫出)。
(3)描寫愛迪生語言的詞語(用橫線畫出)。
4.查找有關愛迪生的資料。
教師發揮引導者角色,在課前精心準備與設計,提出的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帶動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在這樣的問題氛圍中,學生們積極思考,認真閱讀和對比課文,不斷地進行思考,學會遷移,提高了語文學習能力。
二、促進者——圍繞重點,抓住關鍵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不斷發展,有人認為新的教育技術或將代替教師的作用,完全改變課堂教學形態。筆者認為,不管教學技術再發達,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和地位都不會發生變化。教師、學生、教學內容仍然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失的三個基本元素。除此之外,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技術等也是教學中不可缺失的要素,它們服務于教師與學生的教學活動,因教師、學生選擇而進入教學過程。在課堂中,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而不僅僅是指導者,要變“牽著學生走”為“推著學生走”,要變“給學生壓力”為“給學生動力”,用鞭策、激勵、賞識等手段促進學生主動發展。隨著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的發展,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強,但普遍存在語文基礎知識薄弱,文學底蘊嚴重缺失等問題。此外,小學生自身的年齡和生理特點決定了他們的認知水平較低,運用遷移知識的能力不足,課堂上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等。如果單純依靠學生自主學習,缺少教師對基礎知識的傳授,缺乏教師引導學生對對文本的解讀、分析,讓學生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去分組、交流、討論,展開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非但在理解上容易產生偏差,教學的效果也很難得到保證。教師要發揮促進者的作用,根據本節課的重點、難點來設計教學環節,抓住一個瞬間或者一個關鍵點,促進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進入到預設的教學活動中去。這樣的教學,教師愛教,學生樂學,教與學始終圍繞著教學重點展開。例如,以下是人教版語文四年級《觸摸春天》的課堂實例。
(一)初讀課文,掃清字詞,了解大意
1.字詞過關
小徑 穿梭 流暢 弧線 繽紛
清香裊裊 多姿多彩 悄然合攏
一瞬間
(1)開火車讀。
(2)齊讀。要求字正腔圓,讀出節奏。
師:這是“一瞬間”的“瞬”字,它有點難寫。來看老師寫。(板書范寫:瞬)
師:拿起你的筆,在本子上好好寫一遍。
師:拿起你的筆,再寫一遍,這次請你閉上眼睛寫。寫完了,看看自己寫的字。這前后兩個字,你覺得哪個字漂亮一點?
生:第一個。
師:為什么?
生:因為第二個是閉著眼睛寫的。
師:寫的時候有什么感覺?(眼前一片漆黑)
2.感受“一瞬間的感動”
作者就是這樣靜靜地站在一旁,看著安靜觸摸春天,感受春天,就在這一瞬間,作者被深深地感動了。
(1)課文中就有一句話來表達作者當時的感受,讀一讀。(指名讀)
“我仿佛看見了她多姿多彩的內心世界,一瞬間,我深深地感動了。”(PPT)
(2)“多姿多彩”是什么意思?你能換一個意思相近的詞語帶進句子讀一讀嗎?(絢麗多彩、豐富多彩、繽紛多彩)
學法小結:同學們,我們在理解“多姿多彩”意思的時候用了什么方法?(換詞)
(二)理解感悟
師:是呀,到底是什么讓作者深深地感動?同學們,請用心讀課文第3、4自然段,捕捉令你感動的瞬間,在小組內交流交流,抓住你最有感觸的詞語,結合課文內容和自己的體驗來說說自己的感受。(小組合作)
預設:
1.安靜在花叢中穿梭。她走得很流暢,沒有一點兒磕磕絆絆。盲人一般行走不方便、步履蹣跚,但盲童安靜卻能夠“走得很流暢,沒有一點兒磕磕絆絆”。【關鍵詞:穿梭、流暢】(板書:流暢、穿梭)
師點撥:“流暢”是什么意思?(沒有一點兒磕磕絆絆)
師小結:有時候,我們聯系上下文也可以理解詞語的意思。(板書:聯系上下文)
師:流暢,除了書上用在行走方面,說“走得流暢”,還能怎么說?
預設:( )得流暢
總結:“流暢”這個詞可以用在讀書方面、唱歌方面、語言方面、動作方面、書寫方面……盲童安靜居然能在花叢中流暢地穿梭,讓我們再來讀讀這個句子,去體會體會。
2.安靜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她在花香的引導下,極其準確地把手伸向一朵月季花。【關鍵詞:極其準確】(板書:極其準確、伸向)
預設點撥:這段話中,哪個詞讓你感動?(極其準確)
師:這是盲童安靜帶給我們的又一次感動,你能通過朗讀把這種感受讀出來嗎?還有哪里讓你感受到奇跡?請下一組的同學和我們分享。
3.課件出示:安靜的手指悄然合攏,竟然攏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個奇跡!【關鍵詞:悄然合攏、竟然】(板書:竟然、攏住)
預設點撥:
(1)師:這段話中,哪個詞能夠說明是奇跡?(竟然)“竟然”表達什么意思,你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
(2)師:現在你就是安靜,請你閉上眼睛,老師來讀句子,大家根據句子的意思做動作。“安靜的手指悄然合攏,竟然攏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個奇跡!”為什么剛才你的動作很輕很慢,為什么?(輕輕的,慢慢的,擔心傷害那只蝴蝶。)
師:輕輕的,慢慢的合攏,就是悄然合攏。(師邊說邊做動作)
學法小結:我們通過做動作理解了“悄然合攏”這個詞語的意思。(板書:動作)
師:一個盲童,卻能攏住一只蝴蝶。這是什么?
生:奇跡。
師:誰來讀一讀這個句子,把你的感覺讀出來。(指名)全班齊讀,我們一起邊做動作邊讀。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采取不同的方式讓學生進行感悟,讓學生走進安靜的內心,感受她對生活的熱愛;走進作者的內心,感悟他對人生的思考。學生這些體驗角色既豐富了課文內容,更具體地感受到安靜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與安靜展開心靈的對話,更深刻地體會到安靜對生活充滿了熱愛。這些教學環節的設計,體現了教師對課堂的促進和推動作用。
三、合作者——平等對話,共同分享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現代課堂教學應當確立師生平等的教學觀念,構建平等對話的教學平臺,使教學在師生平等的過程中進行,教師參與學生的探討和研究,放下架子,尊重學生的人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自己真正融入到學生中去,讓學生在率真、坦誠、互尊的環境里一起學習,教師在與學生合作中完善自己的教學內容和理念,提高自我的教學素養。例如,以下是辯論話題式和收集整理式的兩個課堂教學實例。
(一)辯論話題式: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課文《落花生》教學片段
師:在我們周圍也有許多像花生,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的人,你愿意做哪樣的人?
生:像花生一樣不求虛名,默默奉獻的人。
師:難道桃子、石榴、蘋果那樣的人就沒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嗎?
(師生交流)
(二)收集整理式: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課文《圓明園的毀滅》教學片段
師:除了課文中提到的圓明園中的建筑、文物,你還從課外找到哪些資料,我們一起來分享……
在這樣平等的合作中,教師以學習者的身份參與學生質疑、討論,讓學生自主閱讀、提問、思考、討論,成為問題的發現者、分析者,教師也進一步了解學生,把課堂變為師生共同交流信息的平臺,掌握學生學習的習慣和規律,將探究學習變成現實。
總之,新課程改革下的課堂充分肯定教師在課堂教學發揮主導作用,努力構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方式,達到讓學生主動學習、自由學習的目的,是符合教學規律的課堂教學模式。教是為了學,教是為了不教,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統一,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積極有效地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扮演好課堂引導者、促進者、合作者的角色,是保證教學質量和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