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人力車夫題材作品的《薄奠》和《駱駝祥子》,它們以相同的筆觸展示了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悲苦生活,刻畫了兩個人力車夫的悲劇形象,并控訴了那個時代剝削階級對勞動人民的壓迫和摧殘。本文試從悲劇形象的生活經歷、悲劇形象的社會影響等角度闡述比較兩個形象的不同點。
關鍵詞:車夫形象;悲劇;個人奮斗;命運
作者簡介:劉鑫,女,漢,山東省濟南市人,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8-0-01
一、引論:
郁達夫創作的短篇小說《薄奠》問世于1924年。小說以凄涼的筆調敘述了一位人力車夫的悲慘故事。無獨有偶,12年之后,蜚聲文壇的作家老舍,同郁達夫一樣,用《駱駝祥子》——北京城里一個人力車夫的悲劇故事——深刻地揭露了舊社會剝削階級對下層勞動者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在《薄奠》和《駱駝祥子》中塑造的這兩個悲劇形象在社會背景、人物命運、現實主義色彩方面具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悲劇形象的經歷和社會意義等則大不相同。
二、悲劇形象鮮明的差異
(一)悲劇形象不同的人生經歷與曲折變化
《薄奠》與《駱駝祥子》塑造的悲劇形象——拉車夫和祥子,二者的最大不同在于人物生活經歷和曲折變化。郁達夫塑造的“人力車夫”故事的發展情節和生活經歷的變化不是很明顯,他的故事比較簡單:“我”看戲出來,雇了一輛人力車,路上方知,車主的住處離我家很近。又一次出門,走到車夫家門口,聽見里面大聲喊,進去才知道,是車夫在訓斥妻子把自己辛苦攢來買車的錢買了過夏的白布。我很想幫他的忙,可恨身上沒帶錢,便將自己的一塊銀表拿出來悄悄放在他家的桌上。多日后,又路過他家門口,聽見里面有哭聲,進去一看,原來是幾天前這車夫淹死了,他的妻子在哭。女人拒絕了我的錢并求我為她的丈夫買一輛紙糊的車在墳上燒掉,我照辦了。
相比較而言,《駱駝祥子》中人力車夫的形象更為飽滿,人物經歷更加曲折,人物變化更加明顯。在小說展開部分祥子連遭厄運。這主要表現在事業上的買車與個人生活的娶妻兩方面,就前一方面來說,是他積極的、千方百計地追求,后一方面則令他避之惟恐不及。命運的安排卻使他追求的車不可得,他躲避的妻被強加。盡管如此,可祥子卻不甘俯首認輸。他對虎妞強加于他的性糾纏作了一定程度的反抗、掙扎,他仍不改自己作一個獨立勞動者的初衷,不愿依靠虎妞的經濟優勢,在老婆手里討飯吃,更不愿受她的鉗制。所有這些,都表明祥子在命運的捉弄面前不甘失敗,竭力掙扎和抗者的生活姿態。至此,祥子的形象仍是令人其敬的,作者抱的也是悲憫的態度。當虎妞難產而死,得知自己的意中人小福子也已經不在人世的時候,祥子終于不堪這最后的沉重打擊,他絕望了。長久以來潛藏在他人性下的野性、獸性惡性發作,他吃,他喝,他嫖,他賭,他狡猾,他耍賴打架、占便宜,甚至連他原來作為立身之本的拉車,他也討厭了。他形容猥瑣,舉止骯臟,如同行尸走肉。殘酷的現實扭曲了他的性格,吞噬了這個一度有著強大生存能力的個人奮斗者。
(二)悲劇形象具有不同的社會意義和影響
郁達夫《薄奠》中拉車夫的悲劇形象,讓我們看到了勞動者的嚴峻、憂郁的嘆息,也讓我們感覺到他的生活就如帶有切分節奏的樂曲奏出的凄怨哀絕的旋律,回蕩著二十年代的勞動人民的悲苦,他是受苦受難的勞動者的縮影。拉車夫的這一悲劇形象涉及了社會問題,是作者把個人融入到“我”的角色之中。當然,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這是作家個人的憤愁在作品中的宣泄,而是應當把作者傾注到悲劇形象上的真實情感看作是悲劇形象最大的成功。《薄奠》中拉車夫的悲劇形象誕生之時,已經出現了工人階級在黨的領導下英勇斗爭的廣闊圖景,但是,此悲劇形象沒能反映出奔騰的時代激流。但我們今天讀《薄奠》,認識拉車夫這個悲劇形象,對于今天的社會仍有認識價值,通過悲劇形象以真情表現自我(即表現自己的個性和作品),也可以使后學者獲得有用的借鑒。
而老舍在長篇小說《駱駝祥子》中塑造的人力車夫悲劇形象,是對車夫性格的更為深刻更為性格化的描繪。盡管中國社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但祥子這一悲劇形象卻一直感染著讀者。把舊中國北平城里深受歧視的人力車夫,塑造成過目難忘的藝術典型。祥子這一悲劇形象以人物自身的性格矛盾,揭示了來自鄉村的破產農民面對腐朽社會的壓迫盤剝,在日益貧困的同時也扭曲了質樸的人生,激化了小生產者對“私有”的追逐,從而加速了他們悲劇的結局。
相比較而言,老舍的祥子這一悲劇形象更加深刻的抨擊了資產階級剝削者的殘酷嘴臉,并向我們顯示腐朽的社會制度對個人變化造成的嚴重影響。
三、結語
作為人力車夫題材的兩部作品,《薄奠》和《駱駝祥子》分別成為作者寫作風格變化的代表作和家喻戶曉的佳作。兩部作品中的典型悲劇形象也已經成為中國現時代文學史上的熱點討論的對象,兩個悲劇形象不僅讓我們看到了時代變化對文學發展的影響作用,也讓我們認識到一個作家的寫作風格和題材等必須反映社會的激蕩和主流。
參考文獻:
[1]蔡之國、張文臣.沉浮于自我的迷霧[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5:399.
[2]張思和.郁達夫小說欣賞[M].南寧: 廣西教育出版社,1990:172.
[3]陳子善 ,王自立.郁達夫資料研究[C].廣州:花城出版社,1985:17.
[4]陳亮.駱駝祥子悲劇命運淺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53.
[5]王自立.中國現代文學百家-郁達夫之薄奠[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130.
[6]老舍.駱駝祥子[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32-33.
[7]徐德明.老舍自述[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