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文東
摘 要:環境問題已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存,提高全人類的環境保護意識必要而緊迫。環境教育是當前世界各國普遍高度重視的教育領域,而地理教學是滲透環境教育的最好途徑之一。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采取多種途徑進行環保教育,從而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實現地理教學與環境教育的雙贏。
關鍵詞:環境問題;環境教育;地理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11-018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1.122
一、面對當前環境問題現狀,結合我國國情,對學生滲透環境教育十分必要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已成為當今世界廣泛關注的重大問題。人口爆炸、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一個個危機接踵而來,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正在遭受嚴重的破壞。環境的惡化已成為人類發展的最大障礙,溫室效應、酸雨、臭氧層空洞等已嚴重威脅到全人類的生存。
世界各地的人們在選擇生產和生活方式時更加慎重地考慮其對當地、國家乃至全球環境的影響。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逐漸成為今天全人類共同關心的主題,環境問題已經和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由于人口多,人均資源少,環境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區生態破壞還在加劇,因此我國政府把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基本國策,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基本發展戰略。堅持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我們唯一的選擇。
環境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而改變和提高公民的環境意識又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工程。每一個公民都應具有環保意識,而這種意識的培養,要從孩子開始,從中小學抓起。中學階段是一個人成長和發展的關鍵時期,通過環保教育,能幫助學生樹立保護環境應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的意識,對中國人均資源短缺現狀、環境污染問題產生不容小覷的危機感。
所以,在環境問題日益成為公眾話題,環境保護日漸成為社會共識的今天,對青少年學生進行環境意識和全球觀念的教育,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人口觀、環境觀、資源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十分必要。
二、地理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環境教育素材,新課程標準賦予了地理教育重大使命,滲透環境教育是地理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地理學是一門綜合的、開放的學科,是研究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關系的一門學科,具有跨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兩大領域的特征,而且與社會生活聯系緊密。
不但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很多內容涉及環保知識,而且選修VI—環境保護也是高中地理選修模塊之一。通過學習地理,學生可以了解當今中國及世界資源短缺、環境變化、人口激增、發展失衡等區域性和全球性問題,樹立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全球化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現代理念。
《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強調:在課程理念中,地理課程要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于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
《地理教育國際憲章》明確指出:地理教育可以為環境教育做出貢獻。雖然環保意識教育涉及地理、生物、化學等多個學科,但是在有關環境教育滲透的各個學科里,地理與環境教育的關系是最密切的。尤其是以人地關系為主線, 以人類活動為中心 , 以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的高中地理教育 , 比其他任何一門學科都更應該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
三、通過多種途徑滲透環境教育,寓環保教育于地理教育中,實現地理教育與環境教育的雙贏
(一)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環保資源
比如在學習《城市化過程中的問題》時,播放以下畫面:高大的煙囪冒著滾滾濃煙造成的大氣污染、工廠隨意排放污水引起的水污染,生產、生活垃圾隨意堆放導致的固體廢棄物污染等。
這些視頻音像資料直觀生動,給學生帶來了各種感官的沖擊,同時使學生認清了形勢嚴峻的一面,進而正視現實,保護和改善環境。
(二)結合時事地理,激發學生對環境問題的關注
比如“霧霾”入選2013年十大關注,“PM2.5”已成了家喻戶曉的一個名詞,“機動車尾號限行”也是大家討論的話題等。教師可讓學生查閱資料,聽聽專家的解讀,并結合所學的地理知識,從霧霾的成因、危害、治理和應對措施等方面展開深入討論。
實踐證明,新聞地理的時效性,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養成良好環境公德行為習慣。
(三)利用第二課堂,在環保紀念日開展多種形式的專題活動
比如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舉辦環保知識演講、辦專題板報、制作宣傳標語等活動,可以達到增強學生環境意識,豐富學生環境科學知識,強化學生環保理念的目的。
(四) 結合鄉土地理,開展地理實踐活動
環境教育本身是一種感知性的教育活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以環境教育為主題的野外考察、社會調查、參觀采訪等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真正感受到環境問題就在自己的身邊,從而在感知中得到理性的提高。
比如2016年7月19日的洪災,給我縣西部山區的章么和侯家莊鄉的一些村莊造成了巨大損失。教師可讓學生走進災區,并查閱氣象資料,了解當時的強降雨量,并結合1963年、1996年的洪水,思考洪災發生的機制和特點,了解洪災沖垮的電力設施、道路、農田、房屋等災害,了解山區綜合治理所采取的生態減災、工程減災、管理減災以及科技減災等措施,重溫各級領導的指導和關懷、堅強的村民所采取的自救措施,以及“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的感人場景等。
學生在這里深深感受到了“洪災無情,人間有愛”,體會到了災區人們那種滿懷感激之情,眾志成城,依靠科技重建家園的信心和決心。
教師帶學生走進在李保國教授的指導下實行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崗底村,查看這里的道路、果園、經濟林、排灌設施、農田和護村大壩布局等,并聽取有關專家的講解,思考為什么“7.19”這里過洪不災?
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學生深深明白:科技耕山護林田,只有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才能保住金山、銀山,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可持續發展。
四、保護環境任重而道遠
作為一個地理教師,我經常給學生灌輸“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都與地理有聯系”的思想。我個人認為地理教學是滲透環保教育的最合適課程,并在環境保護方面嚴于律己,率先垂范,言傳身教。保護環境任重而道遠,只有盡快提高全民環境意識,讓全社會都來關心環境保護,全民都來參與環境保護,我國的生態環境才會不斷改善,藍天碧水、山川秀美的景象才能永駐中華大地。
參考文獻:
[1] 張金寶.在地理教育中培養學生環保意識[J].讀寫算(教師版),2013
(35):131.
[2] 陳秀美.試論地理教學中加強環境保護教育[J].福建地理,2001(2):
61-62.
[責任編輯 房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