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生活在唐代和宋代的兩位不同詩人,我們可以從比較的角度為切入點對二者進行比較研究,從而對兩位詩人有更深入的認識。白居易和尤袤都曾入仕,白居易仕宦生涯更多波折。在詩歌內容方面,白居易詩歌有政治諷喻詩、生活閑適詩和親情感傷詩之類。尤袤的詩歌有關注國計民生的詩歌、寫景詠物詩、抒情言志詩。二者在風格方面都尚通俗,通俗自然、平易近人。尤袤詩歌平淡細潤,溫厚騷雅。二者在語言特色方面都喜歡用疊詞。
關鍵詞:白居易;尤袤;詩歌比較
作者簡介:施紅(1987-),女,湖北宜昌人,廣西師范學院文學院2015級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8-0-03
一、生平對比
1、白居易生平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一生共活到75歲。生于河南鄭新,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傳世。
他出生亂世,當時正值藩鎮李正己割據河南十余州,戰火燒得民不聊生。仕宦生活經歷:806年科舉及第,授周至縣慰(今西安周至縣)。807年,任進士考官,集賢校理,授翰林學士。808年任左拾遺。815年貶謫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任命忠州(今重慶市忠州刺史)。820年任職蘇杭,任杭州刺史,在此期間主持疏浚六井,解決杭州人飲水和灌溉問題。晚年在長安任秘書監。[1]
2、尤袤生平
尤袤(1127-1194),字延之,號遂初,無錫人(今屬江蘇)。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進士。三十一年,知泰興縣,孝宗隆興間注江陰軍教授,需次七年。乾道五年(1169),除將作監丞。七年,遷秘書丞兼實錄院檢討。淳熙二年(1175),出知臺州,五年,提舉淮南東路常平,改江南東路。八年,為江南西路轉運判官,遷轉運使兼知州隆興撫。十年,召為吏部員外郎兼太子侍講,十四年,遷太子左諭德,除太長少卿。因諭姜特立罷。光宗紹熙元年(1190),起知婺州,改太平州,召除給事中,兼侍講。四年,除禮部尚書兼侍讀,五年卒,年六十八。謚文簡。有《遂初小稿》六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八作《梁溪集》五十卷)等,已佚。清康熙間尤侗收輯遺文,刊有《梁溪遺稿》二卷;民國尤桐續刊《梁溪遺稿詩鈔補編》。事見《梁溪遺稿》卷首《家譜本傳》,《宋史》卷三八九有傳。尤袤詩,據《嘉定赤城志》、《咸淳毗陵志》等書所錄,合編為一卷。[2]
二、詩歌對比
1.白居易的政治諷喻詩。
對現實的批判是白居易諷喻詩的重要內容。這些詩歌的主題是“惟歌生民病”。他在《傷唐衢》中有這樣的記述:“但傷民病痛,不識時忌諱。”這類詩歌代表作是“秦中吟”組詩。比如《議婚》、《重賦》、《觀刈麥》等詩歌。《議婚》記錄了貧女賢淑卻嫁不出去、富女驕橫而早嫁的現象,揭示了社會上“貧為時所棄、婺富為時所趨”的社會現象和重利不重德的社會價值取向。《重賦》一詩揭露了當時的“兩稅法”。唐朝從唐德宗以來,除了正稅以外,一般藩鎮為了討好皇帝,常常在稅外另有進奉,美其名曰“用度羨余”,其實不過是君臣們聯合起來向人民剝削的代名詞。還有一首反映暴卒的詩歌《宿紫閣山北村》:“晨游紫閣峰,暮宿山下村。村老見余喜,為余開一尊。舉杯未及飲,暴卒來入門。紫衣挾刀斧,草草十余人。奪我席上酒,掣我盤中飧。主人退后立,斂手反如賓。中庭有奇樹,種來三十春。主人惜不得,持斧斷其根。口稱采造家,身屬神策軍。主人慎勿語,中尉正承恩。”[3]白居易在寫了“秦中吟”以后,又創作了規模更大的“新樂府”,“新樂府”共50篇,所以叫做樂府的原因,是希望能夠“播于樂章歌曲”;寫作的目的,是“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非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新樂府”50首中,最有名的是《新豐折臂翁》、《杜陵叟》和《賣炭翁》。《新豐折臂翁》:“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將大石褪折臂。”寫一位年邁老人年輕時為逃避應征而折臂的悲慘故事。《杜陵叟》是“傷農夫之困也”,和“重賦”一樣是從另一個角度來寫封建統治階級向農民的無情地剝奪。即使遇到旱情災害,也無人申報,依然是急斂暴征,農民只好“典桑賣地納官租”;“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賣炭翁》:“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都是一種痛苦的申訴。這些詩歌都透露出詩人關心民生的情懷,這正是他早年的一種積極仕進、建立功業、心懷家國心態的反映。
尤袤關注國計民生的詩歌。
和此主題比較相近,尤袤的詩歌里也有一類寫國計民生的詩歌,表達他憂國憂民的愛國憂民之思。這類詩歌以《易帥守》、《淮民謠》為代表。(因為尤袤的詩歌現存只有60首,所以他的詩歌代表作列舉起來肯定會比白居易少很多。)《淮民謠》寫了在戰亂頻仍狀況下,貧民四處逃荒的凄涼情景,“江北不可往,江南歸未得”;描寫了安慶喪亂后,“誰謂天地寬,一身無所依”;“死者積如麻,生者能幾口。荒村日西斜,破屋兩三家。撫摩力不足,將奈此憂何!”在戰亂頻仍的背景下,民不聊生的喟嘆。
2.白居易的生活閑適詩。
他的閑適詩涉及飲酒、田園亭臺、繪畫、寺廟、音樂、舞蹈、妓女、閑居、宴會等題材。他主要通過營造舒適的居處,構成閑適生活的主要開展環境;借松、竹、石、蓮、菱、鶴等物像表現閑逸的情趣。慵懶閑散的生活節奏,是白居易閑適生活的主要形態。寫晝寢的詩在白居易詩中較多,如《晝寢》、《晝臥》、《宴起》、《晚起》、《日高臥》、《春寢》等等屢見頻出。風流曠達的文人雅趣,構成白居易閑適生活的娛樂內容。表現文人風流雅趣的,代表如《琵琶行》。他的閑適詩歌在這里列舉一二:《對琴待月》、《齋月靜居》、《僧院花》、《惜落花》、《贈鄰里往還》、《無夢》、《行香歸》、《睡覺》、《冬日早起閑詠》、《歲暮》。《晚起》詩云:“起晚憐春暖,歸遲愛月明。放慵長飽睡,聞健且閑行。北闕停朝簿,西方入社名。唯吟一句偈,無念是無生。”
尤袤的寫景詩和詠物詩。
尤袤的詩歌里也有寫亭臺樓閣記景的詩歌。如《青山寺》、《聽鶯閣》、《游閣皂山》、《題云海亭》。《游閣皂山》:“春山靈草百花香,誰識仙家日月長。滿院莓苔綠陰匝,棋聲何處隔宮墻。”《聽鶯閣》:“春催金谷曉,一望百花齊。不作遼西夢,從渠著意啼。”[4](p26853)這類詩寫得清新優美,令人耳目一新,心意舒暢。
尤袤也有一類詠物詩,寫得很棒。百花之中,尤袤尤其喜愛梅花。在他今存的60首詩歌中,就有9首梅花詩。題目分別是《梅》、《和渭叟梅花》、《梅花》、《臘梅》、《次韻尹朋梅花》、《梅花二首》、《落梅》、《入春半月未有梅花》、《次韻渭叟梅花》。他贊美梅花的清香和悠然姿態。《梅》:“不奈雪埋照,可堪風漏香。”《梅花》:“冷艷天然白,寒香分外清。”《梅花二首》其一:“竹外籬邊一枝斜,可憐芳意自萌芽。也知春到先舒蕊,又被寒欺不放花。索笑幾回驚歲晚,相思一夜繞天涯。直須待得垂垂發,踏月相攜過酒家。”他也有寫雪的詩歌《雪》、《甲午春前得雪》、《正月二十八日夜大雪》。《雪》:“睡覺不知雪,但驚窗戶明。飛花厚一尺,和月照三更。草木深淺白,邱堘高下平。饑民莫咨怨,第一念邊兵。”
白居易詩歌中有一些贈答、酬謝詩歌。如《贈悼懷太子挽歌辭二首》、《雨中招張司業宿》、《和集賢劉學士早朝作》、《廣府胡尚書頻寄詩因答絕句》、《贈元稹》、《哭崔常侍叔》。尤袤也有寫友人之間友誼深厚的詩歌。贈別詩有《寄林景思》:“臨海睽離七度春,都城相見話悲辛。蒼顏白發渾非舊,短句長篇卻有神。一第蹉跎真可嘆,半生奔走坐長貧。老懷先自難為別,相識如君更幾人。”《別李德翁》:“長恨古人少,斯人今古人。二難俱益友,兩載覺情親。世態深難測,心期久益真。相看俱半百,此別倍酸辛。”此類主題的詩歌還有《送晦庵南歸》、《送提舉楊大監解祖西歸》、《送吳待制帥襄陽二首》、《送趙子直帥蜀得須字二首》。
3.白居易的感傷詩之親情詩。
白居易的詩歌有很多寫親情的溫馨和傷痛的詩歌。他有寫夫妻之間表現親情樂趣的詩歌,詩中大約有35首表現夫妻之間相濡以沫,其中5首直接以贈妻詩命名,如《贈內子》、《寄內》、《妻初受邑號告身》、《贈內》和《舟夜寄內》。這些詩里表現了和妻子苦樂相隨的廝守之樂。《贈內子》:“憶同牢巹初,家貧共糟糠”,“寒衣補燈下,小女戲床頭”,“山妻未舉案,饞叟已先嘗”。《自余杭歸宿淮口作》:“妻子在我前,琴書在我側。此外吾不知,于焉心自得。”他的詩歌也表達了愛妻情感,如《贈皇甫庶子》:“妻知年老添衣絮”等。他的詩里也寫與孩子相隨相惜的養育之樂。《弄龜羅》:“朝戲抱我足,夜眠枕我衣。”《羅子》:“有女名羅子,生來才兩春。”他還寫了親情之悲,表達自己對孩子早夭和自己老而無子的悲痛。白居易一生有過5個孩子,4個孩子都不幸早夭,這些經歷給了詩人沉重打擊。《念金鑾子二首》:“一朝舍我去,魂影無處所。況念夭化時,嘔啞初學語。”《初喪崔兒報微之晦叔》:“世間此恨偏敦我,天下何人不哭兒。”《哭崔兒》:“悲腸自斷非因劍,啼眼加昏不是塵。”這些詩歌都表現了一位慈父對孩子無限的親情之愛和失子之后肝腸寸斷的痛苦悲情。
尤袤的抒情言志詩。
這一類詩歌表明了作者對于道德和人格的高尚的追求,從題目里面就可以看出作者的高風亮節和道德情操。如《君子堂》、《節愛堂》、《凝思堂》、《樂山堂》、《匿峰亭》、《駐目亭》等。《君子堂》贊美了簡文公“遺愛在斯民”的博愛,贊美了他“獨有坐嘯地,清風仰彌高”的品德。《凝思堂》則表現了作者在官事俗物的糾纏中偶然靜坐幽齋而得一時寧靜之后的深沉思考。“失腳墜塵網,牒訴裝吾懷。宮廷遼官事,時來坐幽齋。天風蕭泠泠,山鳥鳴喈喈。我思在何許,獨對蒼然崖。”《駐目亭》寫作者登高望遠的豪邁詠嘆:“攀梯上甓級,小憩得危亭。一覽盡廖闊,四山聳寒青。浩若凌太虛,翩如逐遐征。昏花拭病目,望處增雙明。”
三、藝術特色對比
1、白居易詩歌特點
(1)關注民生民瘼,對普通底層民眾傾注了極大的同情,是其諷喻詩的一個主題。
(2)感情強烈。如他的《長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琵琶行》“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抒發了人類共同的情感,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
(3)通俗易懂。白居易詩歌整體特色是通俗易懂,平易通俗,語淺意深,言近旨遠。他的詩歌有一種親切自然、平易近人的藝術風貌。如《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以一杯無?”還有《秋雨夜眠》:“涼冷三秋夜,安閑一老翁。臥遲燈滅后,睡美雨聲中。灰宿溫瓶火,香添暖被籠。曉晴寒未起,霜葉滿階紅。”表現了一位在綿綿秋雨中享受慵懶安眠的睡翁的舒適與愜意。[5]
(4)白居易詩歌語言特色
拋開含蓄,選擇直白,丟棄華麗,選擇樸實。
疊詞使用頻繁。疊字的運用,增加了詩歌的音韻美和修辭的整飭美。如“依依田家叟,設此相逢迎。留連向暮歸,終日陶陶醉。”(《秋游原上》)。“裊裊過水橋,微微入林路。行行何所愛,遇物自成趣。”(《池上幽境》)。《和微之詩二十三首》:“稀稀疏疏繞籬竹,窄窄狹狹向陽屋。”連續使用四個疊字,更富有節奏感和音樂性。
淺近的口語,王安石評白居易:“世間俗言語,已被白樂天道盡。”
2、尤袤詩歌風格
尤袤詩歌特點被概括為:“平淡細潤、妥帖圓熟、溫厚騷雅。”[6]尤袤不喜江西詩派的奇峭拗折,他自己在創作中逐漸形成了“平淡”、“渾成”“圓熟”的藝術特色。[7]他平淡詩歌的代表就是《題米元暉瀟湘圖二首》:其一“萬里江天杳靄,一村煙樹微茫。只欠孤篷聽雨,恍如身在瀟湘。”其二:“淡淡曉山橫霧,茫茫遠水平沙。安得綠蓑青笠,往來泛宅浮家。”尤袤詩歌在平淡圓熟之外,也有部分詩歌寫得色彩絢麗,與其主題風格有別,這也說明尤袤作為中興四大詩人之一,創作風格也有著多樣化的特點。[7]如《海棠盛開》:“兩株芳蕊傍池陰,一笑嫣然抵萬金。火齊照林光灼灼,彤霞射水影沉沉。曉妝無力燕支重,春醉方酣酒暈深。定自格高難著句,不應工部總無心。”
尤袤詩歌和白居易最大的相同之處在于尚通俗:詩歌明白易懂,親切自然、平易近人。比如他寫的梅花詩歌,讓人讀之眼前就印現了梅花的姿態和清香。詩歌語言特色:疊詞運用。如《凝思堂》:“天風肅泠泠,山鳥鳴喈喈。”《節愛堂》:“紛紛死溝壑,往往困征斂。”《海棠盛開》:“兩株芳蕊傍池陰,一笑嫣然抵萬金。火齊照林光灼灼,彤霞射水影沉沉。”
作為唐代詩人和宋代詩人,白居易和尤袤詩歌主題和藝術特色有著相近的方面,二者都有關注國計民生的政治詩,寫景詠物詩,閑情逸致詩,贈答詩;白居易還有一類感傷親情詩,尤袤有抒情言志詩;藝術風格上兩者皆具有通俗易懂的特點,尤袤詩歌更平淡細潤。語言方面二者都喜歡用疊詞。
參考文獻:
[1]萬曼.白居易傳[M].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2]張弘泓等主編.全宋詩[M].全宋詩第四三冊卷二三三六.尤袤卷.
[3]全唐詩[M].白居易卷.第十三、十四冊.中華書局.1979年.
[4]張弘泓等主編.全宋詩[M].全宋詩第四三冊卷二三三六.尤袤卷.第26850——26863頁.
[5]馬虹.論白居易詩歌的藝術特色[J].學理論.131頁.
[6]李春英.論尤袤詩名及詩作[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8月第27卷第4期.
[7]張艮.尤袤詩歌藝術特色淺析[J].電影評介. 本文系金華市社會科學聯合會2007年度增補課題(編號: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