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艷艷??
關鍵詞:張之洞;《書目答問》;目錄學思想
摘要:文章結合張之洞的生平,詳細論述了其撰寫《書目答問》著錄的內容,從體例上首創五部分類法、指導讀書舉業的舉要書目、具有續《四庫全書總目》的功用、類目加細與有增有合、切合實用與著錄版本等方面探討張之洞在目錄學領域的卓越貢獻,至今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中圖分類號:G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7)03-0139-02
時至近代中期,我國又出現了一部以介紹傳統經史學問為主要內容的極有影響的書目著作——《書目答問》。此目成書之后,“翻印重雕不下數十余次,承學之士,視為津筏,幾于家置一編”[1]。魯迅先生曾說:“我以為要弄舊的,倒不如姑且靠著張之洞的《書目答問》去摸門徑去。”[2]可見《書目答問》的作用和影響頗大。這部書目是清末洋務派重要代表人物、學者和教育家張之洞在其學生繆荃孫協助下編撰的。20世紀20年代以來,淮陰范希曾又對原書予以訂補,由四卷擴充成《書目答問補正》五卷,使其內容更加完備。
1張之洞生平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晚號抱冰,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近代史上著名教育理論家、實踐家、目錄學家。他出身于官宦之家,其祖父張廷琛,貢生,曾任四庫館謄錄及知縣等職。其父名瑛,舉人,擔任過知縣、知州、知府。張之洞自幼始讀四書五經,用功甚勤。少年時代,他先后師從丁誦孫、韓超等名家習文史,博聞強記,學識漸為深廣,十六歲中舉。同治二年(1863)登一甲三名進士第,授翰林院編修。同治十二年(1873)授四川學政,曾奏設尊經書院,聘名儒授學,為國家培養人才。光緒五年(1879)晉國子監司業,授翰林院侍講,轉侍讀。光緒七年(1881)授山西巡撫。光緒十年(1884)為兩廣總督,起用馮子材,得以擊敗法軍。設廣東水陸學堂,辦槍炮廠,開礦務局。光緒十五年(1889)調湖廣總督,開辦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漢陽兵工廠),設織布、紡紗、繅絲、制麻四局,竭力提倡洋務,并創辦兩湖書院。光緒二十四年(1898),撰《勸學篇》,提出“舊學為體,新學為用”的主張,維護封建綱常,反對戊戌變法。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曾參與東南聯保,鎮壓反洋教斗爭和唐才常自立軍。光緒二十九年(1903),會奏設辦京師大學堂,強調應重視師范教育,并擬訂初級師范學堂、優級(高等、高級之意,與初級相應)師范學堂和任用教習章程以及農工商實業學堂章程等。光緒三十二年(1906),晉協辦大學士,授軍機大臣,兼管學部。張之洞遺著輯為《張文襄公全集》二百二十八卷。張之洞一生注重實業,致力洋務,對發展教育尤為重視。他每為官一地,都是一手抓實業,一手抓教育,希望通過培養人才實現其政治目的和富國愿望。《書目答問》則以指示讀書門徑為宗旨,引導學生讀書治學,其作用和影響久遠。從根本上說,《書目答問》是張之洞興教育才思想的產物。
2《書目答問》的主要內容
《書目答問》四卷,是張之洞為官四川學政時,在繆荃孫的大力協助下于光緒二年(1876)編撰成書的。張之洞在談及此目編撰時也明確地說道:“諸生好學者,來問應讀何書,書以何本為善。偏舉既嫌掛漏,志趣學業亦各不相同,因錄此以告初學。”[3]從其實際內容來看,《書目答問》確實是一部為學生指示讀書門徑的目錄,是在封建社會指導人們讀書通考的舉業書目,同以往的公私藏書目錄相比大有不同。《書目答問》依經、史、子、集、叢五類分別著錄有關書籍:①經部(三大類、二十七小類)。正經正注:《十三經》與《四書五經》合刻、諸經分刻、附諸經讀本;列朝經注、經說、經本考證: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三禮總義、樂、春秋左傳、公羊傳、榖梁傳、春秋總義、論語、孟子、四書、孝經、爾雅、諸經總義、諸經目錄與文字音義、石經;小學:《說文解字》、古文(篆、隸、真書、各體書)、音韻、訓詁。②史部(十四大類、二十七小類)。正史:正史合刻、正史分刻、正史注補表譜與考證;編年:司馬通鑒、別本紀年、綱目;紀事本末;古史;別史;雜史:事實、掌故、瑣記;載記;傳記;詔令奏議;地理:古地志、今地志、水道、邊防、外記、雜地志;政書:歷代通志、古制、今制;譜錄:書目、姓名與年譜、名物;金石:金石目錄、金石圖象、金石文字、金石義例;史評:論史法、論史事。③子部(十三大類、六小類)。周秦諸子;儒家:議論經濟、理學專書、理學匯集、考訂;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算法:中法、西法、兼中西法;術數;藝術;雜家;小說家;釋道家;類書。④集部(四大類、十八小類)。楚辭;別集:漢魏六朝、唐至五代、北宋、南宋、金元、明、清理學家集、清考訂家集、清不立宗派古文家集、清桐城派古文家集、清陽湖派古文家集、清駢體文家集、清詩家集、清詞家集;總集:《文選》、文、詩、詞;詩文評。⑤叢書(兩大類)。古今人著述合刻叢書;清朝一人著述合刻叢書。附別錄(四大類)。群書讀本;考訂初學各書;詞章初學各書;童蒙幼學各書。
3張之洞的目錄學思想
3.1在體例上首創五部分類法
張之洞于分類上不盡蹈襲前人,而是有所變革。在經、史、子、集之外,創立“叢書”部,與之平行,雖未能破壞四部內質,然已示人以四部之不必拘守[4]。叢部的設立,使傳統的四部法轉換為五部分類法,利于收錄近現代新書。后來,五部分類法在收錄古文史書中也被廣泛應用,至今類分古籍仍在使用,例如現藏古籍善本書的總目錄《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書目答問》所附別錄類,也屬于首創。這種體例專門收錄對初學者進行基本知識教育和基礎訓練時應讀的圖書,以適應學生啟蒙的需要,從而加強了書目指示學生從頭學起、逐漸深入的指導作用。
3.2指導讀書舉業的舉要書目
張之洞撰目是為了回答學生“應讀何書,書以何本為善”等問題,為他們指示讀書門徑。當時,讀書就是走科考之路,指導讀書就是教人治學做官,只有如此才能成材。《書目答問》共收書二千二百種左右,相當于《四庫全書總目》的五分之一,“此編所錄,其原書為修四庫時所未有者十之三四,四庫雖有而其書校本、注本晚出者十之七八。”由《書目答問·略例》可知,《書目答問》與《四庫全書總目》所收相同之書大約只有一千三四百種左右,僅占《四庫全書總目》所收的七分之一。這兩千多種書都是經張之洞嚴格選擇的,多為古代流傳下來的重要的典籍,因而《書目答問》起到了舉歷代典籍之要的作用。
3.3具有續《四庫全書總目》的功用
從《書目答問》的收書總體來看,它是一部總結清代學術成就的書目。書目共收清人著作一千多種,占收書總數的一半,并特別重視收錄《四庫全書總目》未及收的、乾嘉之后到近代的學術著作,基本上是把清一代的主要學術著作囊括其中。《書目答問》的分類也尤其重視對清人著作及其學術源流的分析歸屬,注意體現清代學術成就。例如:集部中的別集,別集一類共分十四個小類,漢至明人集,共設六類,而清人集細分為清理學家集、清考訂家集、清不立宗派古文家集、清桐城派古文家集、清陽湖派古文家集、清駢體文家集、清詩家集、清詞家集八個類目,分類詳細、學派分明、收錄豐富。因此,《書目答問》具有了續《四庫全書總目》的功用,是清代學術的總結性書目。
3.4類目加細,有增有合
《書目答問》各部類之下,又設一級類目和二級類目。每類所收書籍,以時代先后為順序,其中再詳分小類,不另立名目,僅在這類之后(即所屬中小類)用“鉤乙”(L)符號做標志,以資識別[5]。例如:經部就有“L”號66個,即66個小類,注此符號,以資識別。從篇目來看,甚感適暢、清目,別具一格。同時,于經部立“群經總義目”,首列史部立“古史”目,子部首列“周秦諸子”“別錄”專裁“初學讀本”,由淺入深,使讀者漸識門徑,均為有意義的創新。
3.5切合實用,著錄版本
書目各類之下雖不全設小序,但各部類前后多有說明,分別敘述著錄范圍、收書性質、分類原則及版本情況等,對讀者頗有指示作用。例如史部別史類:“關系一朝大政者入別史,私家紀錄中多碎事者入雜史”標明了分類原則。著錄版本是《書目答問》的重要特點。張之洞在《書目答問·略例》中強調了版本對于讀者的重要性,“知某書宜讀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書目介紹版本,不偏求宋元刊槧,只重于實用。尤為可貴的是,他非常重視不同版本的優劣分析,對讀者選書裨益匪淺。例如經部四書類下的《四書考異》有注:“原刻本《總考》《條考》各半,學海堂本,止《條考》三十六卷。”史部詔令奏議類的《歷代名臣奏議》下注:“明經廠足本,通行本不全。共九千七百二十葉。”這些著錄對于讀者來說,皆為難得的版本資料[6]。另外,重要圖書后加按語,三言兩語指明要點;總目、別錄相互配合,指導讀者由淺入深,漸識門徑,書后并附有《清代著述諸家姓名略》,列舉其姓名籍貫,有助于讀者了解各家的學術流派,又為書目中的作者介紹做了補充。
參考文獻:
[1](清)張之洞撰,范希增補正.書目答問補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
[2]魯迅.而已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25.
[3](清)張之洞.書目答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6.
[4]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45.
[5]申暢.中國目錄學家傳略[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190.
[6]李萬健.中國著名目錄學家傳略[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168.
(編校:崔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