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為職
摘 要:國家審計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國有企業改革順利實施,服務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落實,是審計機關的一項重要任務。在國有企業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國家企業審計要有所作為,就必須要主動升級,融入改革的新形勢,明確發展方向,著力推動和服務國有企業發展。
關鍵詞:國有企業;改革;審計;方向
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的出臺,新一輪國有企業改革的征程正式開啟。其后的一年內,十多個專項改革方案或意見相繼亮相,內容涵蓋了混合制企業員工持股、國有企業功能界定與分類、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的監督管理等多個方面,1+N配套文件體系基本形成,新一輪的國企改革在2016年起正式步入實施階段。國家審計要成為新常態、新形勢下國有企業改革的助力,就必須要主動轉型升級,明確發展方向,積極探索國有企業審計新路。
一、新一輪國企改革政策的特色
2016年2月23日,國務院國資委相關負責人在“國企國資改革研討會”上,披露了國有企業的改革試點落實計劃,明確了董事會職權改革、經營管理者市場化選聘、職業經理人制度、企業薪酬分配差異化改革等十項措施,北京、上海、湖南等多個省市制定相關細化方案,各大央企也開始密集披露公司改革的最新運作方案。國企改革政策走向呈現出四個“化”的特色:
一是功能定位清晰化。國有企業進一步劃分為以經濟效益為導向的商業類國企和以社會效益為導向的公益類國企兩個類型,兩者定位更加清晰。不同類別的國企進行分類施策,資源與分配進行重新調整,推動國有企業同市場經濟深入融合,促進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
二是企業管理現代化。推動轉換國有企業經營運行機制,解決政府管理過細干擾自主經營問題,企業獨立市場地位凸顯出來。職業經理人制度、市場化選聘經營管理層、薪酬分配差異化改革及分類分層管理成為改革的關鍵環節,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公司治理結構優化,各類管理要素活力都將被激發,現代化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
三是國企股權多元化。沿著混合所有制改革這一主線,企業“國有”色彩進一步淡化。以混合所有制為導向的市場化進程通過并購、重組將加速,民資、外資、基金等各類型的非國有資本將更多地參與到國有企業改革,“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試點鋪開,各種所有制資本將齊聚國企改革,相互促進。國家一股獨大的局面將逐步改變,改革的涉及面將更加廣泛,效應加大。
四是管理體制鏈條化。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轉變,國資委角色被重新定位,不再是簡單的國有企業的出資方。組建國有資本運營和投資公司后,國資委管理的重點將是國有資本,通過對國有資本的有效運營,推動國企的兼并重組和結構優化。政府對企業經營的干預將進一步減少,而企業經營的活力和效率將有很大提高。國資委-國有資本運營和投資公司-國有企業的鏈條式管理體制逐步形成。
二、國企改革中國家審計的定位
《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建立對企業國有資本的經常性審計制度,實現企業國有資產審計監督全覆蓋。國家審計在這一輪國有企業改革中扮演重要的外部監督角色,而這個角色定位主要體現在三個審計目標上。
1.改革性目標。評價國有企業改革措施的完善程度和落實效果,糾正改革過程中國有企業發展存在的偏差,從政策落實層面、體制機制層面等提出合理化建議,促進改革內容的推進。
2.經營性目標。分類評價兩類國有企業的發展情況,對于公益類國有企業關注其提供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質量,促進其提高運行效率;對于商業類國有企業則是重點關注國有資本布局,國有資本回報水平,促進其規范國有資本運營、維護國有資本安全。
3.責任性目標。通過對國企負責人履職情況進行評價,關注其是否有效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和預防經營風險,注意查處企業管理過程中內部人控制、利益輸送等方面問題,有效抑制貪污腐敗問題的發生。
三、改革背景下國家審計發展方向
1.以開展經濟責任審計為主體,企業效益審計及改革重點熱點問題專項調查作為重要補充
以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為主體,是促進企業負責人勤勉盡責、廉潔自律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實國有資產管理責任的重要措施,有助于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一是要做好離任審計,做到“離任必審”,客觀評價企業負責人履職經營情況和科學界定經濟責任;二是要關口前移,適當開展任中經濟責任審計,及時提醒并督促國有企業整改,提高審計的時效性。
企業經濟效益審計、國企改革重點熱點問題專項審計調查則是經濟責任審計的重要補充。不定期地對企業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發展能力、改革政策落實情況等方面進行審計,有助于揭示影響企業經濟效益的深層次問題和原因,為國有企業改革脫困、國有企業兼并重組、國有資本布局結構調整提供決策的依據。
2.進一步開拓審計視野,多維度加強國有企業審計監督的廣度和深度
國有企業審計要以財務收支審計為基礎但不局限于財務收支,注意擺脫傳統就賬查賬、埋頭看賬的局限。一是要更加注重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情況及實施的有效性,要騰出手來對項目安排、決策程序、款項撥付等關鍵環節進行實質性的分析測試,對內控實施效果進行評價;二是要敢于接觸國有企業業務數據,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大數據分析平臺,采集、梳理各類業務數據,將采購、銷售、投資、資產處置等環節與財務報表聯系起來進行點、線、面的全覆蓋數據分析,把握各業務環節的關鍵點及風險點;三是要更加善于利用外部數據,結合國資委、經信委以及稅務、環保、社保等部門掌握的信息資源,獲取層次更高、綜合性更強的數據,以便全面揭示問題。
3.進一步整合利用內、外部資源,構筑高效有力的常態化監督網絡,實現審計全覆蓋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的國有企業數據資料庫。限于審計有限的力量,要實現全覆蓋審計存在很大的難度,這就要求我們要加強審計信息的管理,建立科學、完善的審計對象資料庫,把國有企業的組織架構情況、內部控制制度、生產經營情況、年度財務報表、社會審計報告等有關資料收集起來,便于隨時掌握企業的經營狀況,掌握經營存在的問題和薄弱點,為確定審計工作范圍和重點服務。
二是要重視內部審計、社會審計的成果利用。企業資產規模大、經營范圍廣、類型多樣、信息不對稱,審計難度加大,而審計力量相對薄弱。一方面,通過借鑒和利用國企內部審計和社會審計的成果,將有助于我們找準審計的切入點和重點,縮短審計時間,提高審計的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內部審計的指導和社會審計執業質量的監督,形成內部審計、社會審計監督企業、審計機關監督內部審計、社會審計的監督鏈條,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社會審計的作用,審計機關才能騰出手,確保國企審計能夠“突出重點、有的放矢”。
三是要推動建立審計與其他外部監督工作會商機制。強化與紀檢監察、國資監管、企業監事會、工商稅務等部門的協作,共享信息資源,減少重復檢查,提高監督效能。對于審計手段限制難以查實的案件線索,應及時與紀檢監察、公安司法、稅務稽查等部門的聯合協作,借用各種力量深入查實重大違法違紀問題。同時,推行審計結果公告,強化審計成果運用,建立健全高效的核查、移交和整改機制。
四是要注重審計人員素質的培養和提高。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推進,現代化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對企業審計人員的知識結構、業務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以財會知識為主的企業審計人員應更加注重知識的更新,加強宏觀經濟、現代企業管理、大數據分析管理等方面知識的學習,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馬明玉.關于以市場化為取向的國有企業改革的幾點思考[J].經濟論壇,2016(10).
[2]深化改革配套文件陸續出臺國有企業改革趨勢愈見明朗[J].產權導刊,2016(10).
[3]陳獻東.新一輪改革背景下國有企業審計內容變革研究--基于審計供給和審計需求均衡視角的分析[N].南京審計大學學報,2016(5).
[4]董大勝.國有企業應國家審計全覆蓋[N].新京報,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