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舍伍德 安德森是美國歷史上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他為美國的文學發展做出來突出的貢獻。他的短篇小說《林中之死》不僅在美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史上也有突出貢獻。這部小說可以從很多理論角度來分析。今天,我將從新批評的角度來分析這篇文本。這篇論文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象征主義,和其他修辭手法,第二部分,語言特色,第三部分,對一些細節的分析。
關鍵詞:封閉閱讀;象征主義;詞語選擇
作者簡介:劉賀(1991.1-),女,滿族,吉林省公主嶺人,沈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15級英語語言文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國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8-0-01
一、象征和其他修辭手法
《林中之死》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全文充滿了象征,這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帶來了深思。
首先,是文中的女主人公。我們對她有很多的稱呼,比如,“她”“老婦人”“這個老婦人”“格雷斯夫人”等,但是我們自始至終也不知道她真正的名字是什么,這象征著她的自我迷失,和人格迷失。同時,她每天都工作很長時間來喂養家里的一切,不辭辛苦,這象征著偉大母親的形象,辛苦勞作。冬天是一年中最后一個季節,這預示著老婦人的生命也即將走到盡頭。黑夜常常使我們感到絕望和懼怕,這也暗示著格蕾絲夫人生命的即將衰亡。七只狗在雪地上一圈一圈地走著,這仿佛是它們在給老婦人舉行的特殊的死亡儀式。在她死后,狗把她袋子里的食物吃光了,暗示著老婦人一直到死都在喂養著一切,一生都在做貢獻。
其他的修辭手法,反諷。當她死后,她的丈夫還有兒子,沒有一點難過悲傷之情,相反,他們極力地證明他們不在場的證據,證明他們與老婦人的死,沒有一點關系。由此可見當時社會,人們的冷漠,自私,沒有一點同情心。
二、語言特色
文章第二部分的開頭,描述了她在結婚之前的場景。在這段中,作者運用的詞很恰當,他盡量用最少的詞表達最多的意思。大多數的詞都是單音節詞且都是名詞,比如, “stock” “job” “German” “wife” “fields” “barn” “cows” “pigs” “horses” “chickens”. 每個詞都有它自己的含義,“fields” 指出她的工作地點。“Cows” “pigs” “horses” 她的工作內容。“German” “wife”與她接觸的人。通過這些詞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生動的畫面,仿佛我們看到格雷斯夫人正在農村喂養家畜。除了名詞之外,還有形容詞,“strong” “big” “young” “slight” “slender” “stooped” 這些形容詞形成了對比。一個是農場主與格蕾絲夫人的對比。“strong” “big”和young” “slight”這揭示了他們之間不同的等級關系。另一個是格雷斯夫人自身的對比,“slender” 和“stooped”突出長期勞作和生活的艱辛使她身材走樣,彎腰駝背,還有一個詞,重復出現,那就是“feed”。起初這個詞描繪了她早年農村生活的艱辛。每天都要喂養動物和人。婚后,她的生活狀況沒任何改變,仍然是喂養家里的一切,承擔了大量的生活壓力。在她死后,她依然用她袋子里的食物喂養狗。“Feed” 可以概括她的一生,從出生到死亡她都在喂養著一切。同時,重復使用“feed”也加劇了她的悲劇色彩,以此引起讀者的同情,深思。
適當的詞語也能產生良好的語音效果,增強表現力。在文章的第一部分, “she was a old women and lived on a farm near the town in which I lived. All country and small-town ……. them”.作者運用了含有元音/i/, /au/, /o/,/ei/的詞,這些詞可以讓句子更加輕快明朗。但是,隨后下一句“Such an old woman comes into town driving ……, She brings them in a……. grocer.”作者運用了輔音/m/,/n/,/l/,和摩擦音/f/,/v/,/s/,使得原來輕快的句子變得有些沉重緩慢。由這些語言特色可以看出格雷斯夫人的生活變得日益沉重。元音與輔音的結合奠定了全文的基調。
三、結論
從新批評的視角下分析之后,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這篇小說,這篇小說記錄了格雷斯夫人一生的艱苦生活,直到死去,也無人問津。安德森用普通的語言,細節描寫,象征及其他修辭手法清晰地將情節展示出來。他表達了對自我迷失的憎恨,還有人們對養育他們的人毫無感恩。他也表達了對格雷斯夫人這樣人的深深同情。同時他也留下空間讓讀者自己去想象。
參考文獻:
[1]盧彩堯 解讀《臨終之死》中獨具匠心的幾個細節安排 語文學刊 外語教育教學 2011(5).
[2]周正履,張秀芝 安德森《臨終之死》的寫作風格探析 唐都學刊 2009(1).
[3]房麗婷,胡笑瑛 舍伍德 安德森《林中之死》中的象征意蘊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 2009(3).
[4]程曉煜《林中之死》的主題與象征手法淺析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 2011(9)
[5]馮永堂,《林中之死》的獨特視角與神秘之美[J]. 現代語文 2006(12)
[6]藍仁哲 新批評[J]. 外國文學 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