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名不僅是一個簡單的符號,還蘊含著深刻內涵。文學作品中的人名更是經過作者深思熟慮誕生出來,用來表達作者意圖、人物特點和命運等一系列問題,只有理解了人名的真正含義,才能進一步了解作者作品的真實意圖,因此人名翻譯就顯得至關重要。本文旨在探究文學作品中人名的內涵、影響人名翻譯的因素和具體的翻譯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內容,便于文化間交流。
關鍵詞:文學作品;人名翻譯;翻譯方法
作者簡介:楊瑞芳(1992-),女,河北張家口人,哈爾濱師范大學西語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學。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8-0-01
1.前言
人名作為文化的一種載體,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而翻譯無疑是能傳遞其內涵的一種有效手段,因此人名翻譯的地位不亞于對整體譯文的翻譯。文學作品中的人名往往經過作者獨具匠心的構思,因此往往不似表面那么簡單,而是別有深意。所以進行人名翻譯時,要把握其實質,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將人名翻譯出來。
2.文學作品中人名的內涵
作家塑造人物時,往往根據創作意圖,為了更深刻地揭露人物性格,預示人物命運和結局,總是精心而慎重地為人物(至少是主人公)選擇名字,絕非隨心所欲,信手杜撰。[1]每個人物的姓名都有一定含義,有時用來揭示人物性格,如英國作家薩克雷的小說《名利場》中,有兩個性格截然不同的女主角,分別是Sharp和Amelia。前者代表“尖刻”,后者則是“善良”的代名詞。通過這兩個人名,我們就能充分理解這兩個人物的性格。
人名還有預示人物命運和結局的作用。在《紅樓夢》中,作者以諧音對人物命名,將真實意圖藏于名字中。如賈寶玉(賈寶玉)、賈雨村(假語存)、卜世仁(不是人)等,還有賈家四姐妹“元、迎、探、惜”春的組合,便是取自“原應嘆息”的諧音,以此來預示四姐妹悲慘的命運。[2]
3.影響人名翻譯的因素
要想翻譯好人名,離不開具體語境。語境可理解為上下文、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翻譯人名時要在正確理解上下文的基礎上進行;情景語境則是指與人名所有者相關的事件、時間、地點等。如《三體》譯文中,譯者將“四·二八的那些小紅衛兵們是有這個精神力量的”中的“精神力量”譯為“madness”,既符合語境,也能突出現場的混亂與瘋狂。而文化語境是指一個文化大環境,人物出現其中,其名稱必然會帶上時代背景的烙印。如《飄》的兩個早期譯本中,傅東華先生采用歸化方法將男女主名字譯為“赫思嘉”和“白瑞德”,而黃建人譯本則采用異化方法,譯為“ 斯佳麗·奧哈拉”和“ 瑞特·巴特勒”。[3]這是因為兩譯本出現在不同時期,文化背景不同,故而人名翻譯也不盡相同。
其次,譯者的作用也不容忽視。作為譯者,既要考慮讀者的接受性,也要盡量忠于原文,不僅要譯出人名的表層含義,還要對其內涵進行詮釋,必要時還要譯的符合本土文化特色,以促進文化間的交流。
4.人名翻譯的方法
音譯法是文學作品中人名翻譯比較常用的方法。一般是根據原文的發音,在譯文中找到與之相似發音的字或詞。這種譯法一般要求保留原文的音韻美。如Jane Eyre中女主人公音譯為簡愛。但音譯法有一定局限性。以《紅樓夢》為例,楊譯本對人名的處理大多采用音譯法,將“霍啟”、“馮淵”直接音譯為“Huo Chi”、“Feng Yuan”, 這就無法將作者以“霍啟”諧“禍起”,以“馮淵”諧“逢冤”的意圖傳達給譯文讀者, 容易造成信息缺失。[4]
音譯加注法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音譯法的不足,在音譯的基礎上作出進一步解釋,既容易理解,又能傳遞出原文的文化內涵。如《三體》中,主人公在登錄游戲使將ID設為“海人”,譯者將其音譯為“Hairen”,并加注解釋其含義為Man of the Sea, 即主人公的姓名“汪淼”。[5]
意譯法的使用也不容忽視。該方法是譯者在正確理解作者命名意圖的前提下,對人名作出合適翻譯。有些人名的意義會隨著時代變遷發生變化,所以其意義已超過名字本身的含義。如Hamlet(哈姆雷特),就喻指做事猶豫不決、優柔寡斷之人。
關于人名翻譯問題一直眾說紛紜,許多翻譯家都希望能找到一種“完美”的方法,既能明確表達人名的表層含義,又能將其深層內涵體現出來。有人傾向于將音譯和意譯結合起來,也有人主張“從主、從俗”原則。總之,譯名之路困難重重,譯者仍需不斷探索。
5.總結
本文主要探討了人名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文學作品中的人名也不例外。因此人名翻譯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本文重點分析了文學作品中人名的內涵以及影響人名翻譯的因素,從語境和譯者方面進行探討,最后對人名翻譯的方法做出總結。對人名作出正確理解并加以解釋,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內容,而譯者掌握合適的翻譯方法后,也能對人名作出合理、地道的翻譯,這樣也有利于促進不同文化間的交流。
參考文獻:
[1]Liu Cixin. The Three-body Problem[M]. Translated by Ken Liu, 2014.
[2]高旭東,張園園. 人名翻譯與語境[J]. 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1(6):71-73.
[3]桂春艷. 文化語境對文學作品中人名翻譯的影響---從《飄》的兩種譯本談起[J]. 科技信息,2008(26):523.
[4]王秉欽. 文化翻譯學---文化翻譯理論與實踐[M].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 4.
[5]王艷芳. 英漢文學作品中人名的寓意及翻譯[J]. 中國科技信息,2008(9):26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