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嬌 董長超 趙鵬輝
摘 要:目的 對某高校護理專業大學生體育鍛煉狀況進行了調查,并分析影響因素,為醫學院校提升護理專業大學生體育鍛煉水平提供依據。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對河北省某高校護理學院中在校年級均隨機抽取一個班級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對回收的調查問卷進行篩檢,對無效問卷進行校正后逐一錄入,使用SPSS19.0軟件分別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和c2檢驗,規定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果 護理專業大學生體育鍛煉的主要影響因素為性別、生源地、參加過學校組織的運動協會、擔任學生干部、焦慮情緒、自信、與班級同學的關系,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醫學院校應當采取一系列的針對性措施以全面提升護理專業大學生體育鍛煉的水平。
關鍵詞:護理專業 大學生 體育鍛煉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11(c)-0214-02
大學是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最后一個階段,是學生走向社會、培養終身體育鍛煉意識一個很重要的節點[1]。眾所周知,醫學院校中護理專業的大學生作為護理人才的儲備力量,將會在未來的醫院工作中面臨著更多、更大地挑戰[2],同時他們的體育鍛煉觀念及其身體素質也將會對未來的心理健康、職業發展等方面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3],這就要求社會、高校等相關部門對護理學生的體育鍛煉現狀更加關注。為此,該課題組對某高校護理專業大學生體育鍛煉狀況進行了調查,并著重分析不同特征的大學生每周進行體育鍛煉次數的影響因素,為醫學院校提升護理專業大學生體育鍛煉水平提供依據。
1 方法
1.1 調查方法
該次調查采用問卷調查法對河北省某高校護理學院在校生進行問卷調查。該學院在校生主要為2013—2015級大一至大三的學生,考慮到調查的可實施性和樣本代表性,該次調查從該學院的每個年級中均隨機抽取一個班級進調查,共納入研究對象251人。
1.2 統計方法
對回收的調查問卷進行篩檢,對無效問卷進行校正后逐一錄入。使用SPSS19.0軟件分別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和c2檢驗,規定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以護理專業大學生每周進行體育鍛煉的次數(分別為0~1次、2~4次和5~7次)作為因變量,其他相關因素為自變量,經統計學c2檢驗分析結果顯示,護理專業大學生體育鍛煉的主要影響因素為性別、生源地、參加過學校組織的運動協會、擔任學生干部、焦慮情緒、自信、與班級同學的關系。其中:男生每周進行體育鍛煉為2~4次和5~7次的比例高于女生(c2=19.803,P=0.000),生源地為農村城鎮的學生男生每周進行體育鍛煉為2~4次和5~7次的比例高于農村學生(c2=8.654,P=0.013),參加過學校組織的運動協會每周進行體育鍛煉為2~4次和5~7次的比例高于未參加過者(c2=18.552,P=0.000),擔任學生干部的學生每周進行體育鍛煉為2~4次和5~7次的比例高于非學生干部者(c2=10.241,P=0.006),經常出現焦慮情緒的學生每周體育鍛煉的次數為2~4次和5~7次的比例低于無焦慮情緒者(c2=16.730,P=0.000),對自己充滿自信的學生每周體育鍛煉的次數為2~4次和5~7次的比例高于缺乏自信者(c2=7.331,P=0.026),以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護理專業大學生中,男生每周進行體育鍛煉的狀況優于女生,這與徐梓軒[4]得出的研究結論是一致的。男生通常善于表現自我,能夠展示自己活躍的一面,從而就會積極地參與體育鍛煉;而女生由于生理和長期傳統觀念的影響,覺得在大庭廣眾之下參加體育活動有失文雅,從而羞于參加體育活動[5]。
與來自城鎮地區相比,生源地為農村地區的護理專業學生體育鍛煉情況較差,而來自農村地區的學生在大學校園中會比城鎮學生更有可能遠離親人,從而更容易感受到周圍陌生的生活環境等變化帶來的壓力,由此產生不適應和孤獨感[6],而這些就導致他們更加封閉自己,不愿參加體育鍛煉。
參加過學校組織的運動協會的學生每周體育鍛煉的次數高于未參加過者,可能是學校組織的運動協會可以有效地激發大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提升他們的體育鍛煉意識。可見,在促進大學生體育鍛煉方面,高校運動協會等相關組織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擔任學生干部的大學生中每周體育鍛煉的次數明顯高于非學生干部的同學,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擔任學生干部往往性格開朗、外向,而且善于與周圍同學交往,其積極主動的心理有助于他們更傾向于參與體育鍛煉。
經常出現焦慮情緒的護理專業大學生每周體育鍛煉的狀況較之無焦慮情緒者相對較差,這與常虹等[7]研究者的結論一致。心理學家們認為,體育鍛煉可以適當激活人體的神經中樞系統,尤其是進行體育鍛煉的頻率越高、時間越長,那么大腦就會更多地釋放內啡肽,該物質可使人體驗到愉快感并減少疼痛,從而顯著降低人的焦慮等消極水平,繼而使人在運動后直接感受到舒適愉快的心情,從而積極情感得到體驗[8]。
對自己充滿自信的學生每周體育鍛煉的情況明顯優于缺乏自信者。分析認為,在體育鍛煉中,尤其是參與自身擅長的運動時,他們能夠通過完成各種復雜甚至有難度的動作,與其他成員進行默契地配合,戰勝其他對手喜悅的等過程中,獲得自我滿足,提高自信心。
綜上,醫學院校應當重點關注護理專業學生中女生、來自農村地區的同學,就需要采取靈活的學生干部換屆措施來鼓勵更多的學生在校期間擔任學生干部,同時鼓勵學生創建體育運動相關協會等組織,降低學生的焦慮情緒,提升自信心,以全面提升護理專業大學生體育鍛煉的水平。
參考文獻
[1] 胡娟娟,郭潔,關雅蘭.甘肅省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育鍛煉參與度的研究[J].科技資訊,2015(17):232-234.
[2] 張平,張津寧.如何培養護理專業學生終身體育意識[J].中國西部科技,2014,13(2):95-96.
[3] 劉洋,周艷,劉莉欣,等.本科護理專業女生體育鍛煉現狀分析與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5):32-33.
[4] 徐梓軒.基于階段變化模型理論的大學生鍛煉行為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14(5):118-124.
[5] 劉金玉,楊超,張俊輝,等.某高校醫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5,33(23):107-109.
[6] 張馳,許英美,陳斯琪,等.非獨生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23(7):1102-1107.
[7] 常虹,溫瑩,李思齊,等.中國西南地區醫學生焦慮和抑郁狀態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15,42(19):3544-3550.
[8] 李軍蘭,郭維維.體育鍛煉與非鍛煉者積極心理品質比較研究[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2015,14(3):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