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越發展,能工巧匠的需要量越大,高職院校應該在培養能工巧匠方面發揮更重大的作用,學校通過培養“工匠精神”,為大學生成長為能工巧匠奠定堅實基礎。高職院校培養“工匠精神”,應該讓學生學習技術與技能、完整的產業鏈知識、聘請名師進行“工匠精神”熏陶及傳承精工技藝,引導學生養成執著追求與淡泊名利的信念,且在追求中感受到無限快樂。
關鍵詞:高職教育;工匠精神
經濟越發展,能工巧匠的需要量越大,高職院校應該在培養能工巧匠方面發揮更重大的作用,因為大學生在校時間較短,很難在兩三年內將學生培養成能工巧匠,所以通過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為他們畢業以后能在自己的職業崗位上成長為能工巧匠奠定堅實基礎。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
工匠精神是指從業人員的一種行為表現及價值取向,與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緊密相連,是在從業中對職業崗位的精神理念。具體來說,是指從業人員,特別是工匠們,他們對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理念。工匠精神以打造自己本行業的精品為目標主要。核心是對品質的高追求。內涵包括:
1.注重工作的任何一個部分。在細節上愿意傾注大量時間和心血讓產品達到完美,不斷去審視每個細微之處力求沒有缺陷。
2.追求完美。對產品有著天生的熱愛,不放過每次鉆研改進的機會,使得產品完美無缺,沒得挑剔。
3.持之以恒。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能做到堅持,不會半途而廢。嚴格要求自己,只做第一是唯一目標。
4.認真負責。對產品對自己都是嚴格要求,自己的產品和工作一定會認真負責,不懈努力,絕不會馬虎,偷工減料。
5.專業、敬業。為打造最滿意的產品,從業人員在專業的領域里不懈鉆研,不斷進步的認真、負責的態度。
二、影響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因素
1.社會因素
雖然有少部分大中型企業意識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重視工匠的作用,但是,大部分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忽視工匠的特長,工匠的工作主要不是工藝化、精細化的生產,而是傳一些統的簡單手工勞動,一些企業從農村招工,讓老員工帶新員工一、兩天就開始工作,企業聘用低技能員工的主要原因就是成本低,甚至比購買、使用機器的成本更加低。工匠收入少和社會地位低的原因,導致人們很少執著于耗時長、勞動強度大、較長一段時間內的收入低、要付出更多的艱苦努力才能達到甚至于可能永遠也無法達到能工巧匠的技能及其職業崗位,因此給學校培育“工匠精神”帶來了較大的阻力。
2.學校因素
高校特別是高職院校非常強調專業與職業、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保持同步與協調,它的優點是:明顯的學校可以為經濟社會培養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技術技能員工,保持經濟發展的活力和持續;弊端是經濟發展過冷和過熱的現象。同樣影響著高校的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是產業的趨利性。因此,當社會不重視“工匠”時,對經濟社會盲從的高校也緊跟著出現了輕視工匠專業的現象。一些學校在課程建設、專業建設、基地建設、人才培養和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過于強調熱門專業與職業,因而失去了高校的理性與獨立性,導致工匠專業的教學內容淺顯、專業技能簡單、職業素養缺少。雖然高職院校在技能培訓方面做得比較好,但在“工匠精神”養成方面依然不足,過于考慮企業的當下需求,導致忽視了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專業與職業成長素質的長遠要求。
3.學生因素
雖然“工匠精神”有著其獨立的內涵,但與“研究性學習習慣”“敬業精神”“鉆研精神”等專業素質和職業素質存在著比較多內在的聯系,這些素質對“工匠精神”的培養有直接的影響。由于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學生本身就缺少主動學習的習慣,缺乏刻苦學習和鉆研的精神,遇到困難缺乏解決問題的決心、信心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這些都為學
三、在高職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巧妙地運用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
1.把工匠精神巧妙地運用在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能夠增強高職學生之間精誠團結,共同提升高職院校整體的文化素質水平。把工匠精神巧妙地運用在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發展過程中,能在無形中形成一種凝聚力,對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認識與精神感知起到一種了潛移默化的無意識影響,從而使學生之間精誠團結,共同為提高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美好氛圍而不斷地努力。并且在不知不覺間,高職院校的所有人員都會受到工匠精神的影響感化,會在自己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樹立一個崇高的理想和負責任的態度,會把學校的目標和自己的目標關聯起來,不斷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思想、行為的一致性,這樣良性的循環模式長期發展,必定會使高職院校學生、老師和領導人之間更加和睦相處,協調合作,共同努力,從而逐漸地加快高職院校學生、老師和領導人的思想文化認識的前進步伐,在客觀上能促進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能夠更好、更快、更高效率地穩步前行。
2.把工匠精神巧妙地運用在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能夠極大地激發高校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以及對學校的責任心,共同提高高職院校的整體文化素質水平。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要發展,需要各方各面的不斷努力,尤其是師生的不斷努力,從而在逐步地協同發展過程中,增強院校師生的文化素養。學校的發展歸結起來就是要師生們的不懈努力,為高職院校創造了無形的文化資產,那么究竟該如何才能讓學校的師生愿意死心塌地為院校文化建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怎樣才能調動學校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責任心,需要我們非常重視。在調動教師工作的強大的責任感和積極性一般的高職院校都會給予一定的經濟報酬。例如:在一些高職院校的規章制度中,明確規定: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師工作量的給予一定金錢的獎勵,對表現良好的教師要有一套激勵制度,可以褒獎,給予補貼,重用提拔等等,這樣的鼓勵方式盡管在一定程度上激勵了學校教師的工作熱情,但是這不是久遠的解決辦法,主要還要依靠高職院校良好的文化氛圍來感化和激勵師生。把工匠精神巧妙地運用在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能夠極好地激發高校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對學校的責任心,一起為學校文化教育工作的發展努力奮斗。在不斷學習和培訓知識過程中,學校師生同時可以從中了解到高職院校發展的知識,進一步對其產生濃厚的情感,漸漸地喜歡上這一份工作,進而全心全意地為學校的長遠發展利益考慮,最后為學校的發展而貢獻自己的終身文化知識并且發揮鍥而不舍的教育精神。
3.把踏實肯干、愛崗敬業獨一無二的精神巧妙地運用在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能夠增強高職院校對外的影響力,從而給社會留下一個較好的形象。把獨一無二的工匠精神巧妙的運用在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過程,為高職院校設計一種專屬自己的形象品牌,將會在無形之中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使高職院校在發展過程中成為一個十分引人矚目的發光點,驅使著人們堅持不懈地向著院校的腳步追逐夢想,也就能夠極大地激發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對傳統文化的懷念、品味。基于這些有利因素的推動,再加上高職院校師生的愛崗敬業、踏實肯干、堅持不懈的工匠精神,一步步地提高學校發展的整體水平,給外界留下一個好的印象。在外界看起來值得為之努力、拼搏、奮斗的學校擁有較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下高職院校的形象,無疑是讓人敬畏且喜愛的,這樣會給學校帶來極大的發展機遇,讓所有人都會凝聚在一起,努力,給學校提供更大發展空間。同時,工匠精神的巧妙運用也能夠給高職院校留下非常好的形象和知名度,為高職院校增添了無窮盡的文化儲備量,在學校的競爭中能夠牢牢把握先機,占據有利地位,并逐步地成為眾多高職院校界的佼佼者,順帶能吸引更多的精英教師和莘莘學子為之效勞,進一步推動高職院校師生的素質水平不斷發展。
四、工匠精神引領下的高職教學策略
1.在傳授知識過程中體現工匠精神
教學設計環節一般包括確定教學目的→設計教學起點→形成教學內容→確定教學手段和教學媒體→設計教學評價→設計教學形式。在這環節中體現工匠精神,就是要做到:第一,設計教學環節要做到極致,追求完美,在教學目的中通過要求學生反復學習準備,來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好的水平,養成學生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第二,把認真,執著的工作要求運用到設計教學的全部環節中,在教學過程中的設計要求嚴厲嚴肅,不斷在實行過程中給予調整,及時指導幫助學生,以培養學生認真負責的的工作作風。第三,用工匠的工作精神去設計教學過程,在教學評價設計中嚴格按照行業的相關標準,創造最美好的產品和最佳成果為目標,以培養學生用專業修身、用敬業做人的工匠精神。
2.在實訓指導中傳播工匠精神
高職人才的培養需要依靠工匠精神的滲透,讓學生在獲得書本知識的同時獲得富含素質的技術能力,真正理解工作的實質。第一要不斷學好專業知識,促進良好學風,良好班風和校風。熱愛工作是優秀工匠的第一精神,高職課堂上,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不斷結合現實情況開展啟發,寓學生們的專業知識于潛移默化之中。老師要及時幫助學生,多和學生溝通,充分發揮他們的能動性和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對于出現的問題要及時給予指導,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校風。第二要加強實訓的鍛煉,讓學生在“實踐中去學習”。高職的教學可以把工匠的精湛技藝能力與學生的實訓很好的聯系起來,讓學生從陌生到熟悉,從害怕到熱愛,從外行到專家的轉變。在這里要尊重學生的意愿,多傾聽學生的想法,讓學生發揮主人翁的精神,讓他們放手的去做,在不斷的實踐摸索中去勝任自己的工作。關鍵要讓學生做好,會做。讓他們不怕困難,適應難題,在困難中成長比任何的知識都重要。作為一名教師,要適當的對學生加以引導,一定要因材施教,不能千篇一律。要針對每個學生的問題困難以及個性給予專業的幫助和指導。幫助學生早日適應社會和工作。通過老師學生的共同努力,讓學生早日具備良好的工匠精神。
五、結語
高等職業教育是以適應社會,以工作為主導的高層次的職業準備教育,主旨是培養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為需求的具有專業素質和一定自學能力的技術人才。國內高職院校一般都比較重視對學生知識的學習,因而忽略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工匠精神是從業人員對待本職工作的一種態度,是職業精神重要內容,也是個人素質的重要體現。高職院校應整理歸納各種教育資源,采用多種途徑的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中國的高職生作為中國現代的工匠,要如何讓學生靜下心來學習掌握一門技藝,同時研究一門技藝,這關系到中國精神發展的大事,擁有工匠精神便有益于改變“粗制濫造”的中國制造印象,使每一個勞動都成為良心工程,從而讓中國的食品變得真正安全可靠,中國的產品質量變得讓人信任、放心,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高職學生是否具有“工匠精神”對中國轉型成功與否的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探析[J].職教論壇,2014(22).
[2]重蓮.中聯重科:喚起“工匠精神”強健中國制造業[J].中國品牌,2015(4).
[3]陳偉民.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職生職業素養與就業競爭力研究[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4).
[4]鄧成.當代職業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當代職業教育,2014(10).
[5]徐軍.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職院校職業素養教育研究與實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1).
作者簡介:陳紅(1987- ),女,廣東汕頭人,廣州城建職業學院基礎會計教研室教師,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中級會計師職稱,研究方向:財務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