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易



目前,我國高中英語課程改革逐步從重視“知識本位”轉變為倡導提高學生“核心素養”。因此,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或者是任務型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需要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加以配合改進。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英語模塊一第四單元Earthquakes為例,探討通過閱讀課,提高學生核心素養。首先以課文為載體,幫助學生掌握基礎語言知識,通過感知、預測、獲取、分析、概括、比較、評價、創新等思維活動,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以提高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一、Warming up:通過預測和感知,重點培養語言能力
在導入部分,首先通過簡潔明了的問題:
“What will happen before an earthquake, and when there is an earthquake? ”
通過四人小組討論,調動學生已有知識,組織語言,將單一的詞匯變成生動的語言,描述地震前和地震時的情況。在預測過程中,學生相互交流、深化使用詞匯和語法知識。在學生充分預測地震的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提供自由空間,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使用基礎語言知識、鍛煉語言技能,進而培養語言能力。
其次,給學生看一個關于地震的短片,讓學生感知真實的地震情況,并讓學生在觀看短片后,使用英語描述短片中截圖的情景,并結合自己的預測,描述自己的情感。如下圖所示:
此時,學生需要使用到看、聽、說三項語言基本技能,它們互為依托、相互促進。首先觀看短片,理解記憶短片中地震前和地震時的情況,感悟和轉化為語言。當教師呈現圖片時,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及對短片的理解,生成語言描述內容。這是一個多元的過程,對提高學生語言能力非常有效。
在Warming up中,單詞、語法、表達方式等是語言基礎知識;看、聽、說是語言基本技能;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語言能力培養的基礎,而反過來語言能力提高了,也促進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提高。
二、Pre-reading:通過分析、比較,重點培養思維能力
在讀前部分,首先用問題“If you have time to take things, what will you take with you? ”讓學生進行頭腦風暴,激發學生自覺分析和比較在導入過程中得到的答案,根據實際情況積極思考,做出自己的選擇并說明原因,以此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頭腦風暴的過程中,組織學生兩兩合作,互相探討、分析和比較對方的選擇,例如:在學生A選擇攜帶mobile phone時,要求其說明原因,并引導學生B質疑攜帶mobile phone的必要性,比如:地震時電話沒有信號,選擇攜帶手機真的有用嗎?通過同桌之間的分析和比較,形成兩人共同協議的選擇,在全班同學面前進行匯報并接受大家的提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不斷的對比分析和探討中,發展自己的批判思維和邏輯思維。
其次,利用網絡分析、比較外國學生面對同樣問題時的答案。學生通過對比發現,地震時他們選擇帶的東西與中國學生選擇的東西有很大不同。首先,外國人家中常備有急救包,因此他們第一選擇的是急救包,不需要分散去拿一些東西;其次,大多數外國人會選擇把電閘關掉,防止火災爆發,這是中國學生容易忽視的。
在這個部分中,學生不僅訓練自己的語言能力,發展自己的批判性、邏輯性思維,而且了解到英語思維與漢語思維的差異,其中文化差異最為明顯。在處理同一個問題時,會有不同的答案。而作為英語語言學習者,學生應主動比較、分析異同,了解目的語的思維空間,開放胸懷、拓寬視野,提高自己的英語思維能力1。
三、Reading:通過獲取、概括,重點培養學習能力
在第一輪泛讀過程中,先讓學生快速瀏覽文章,并完成以下填空:
The passage mainly talks about a/an ___________ that happened in _________ in ______.
答案:earthquake;Tangshan;1976
緊接著,讓學生精讀課文,通過完成不同的預設,學習如何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第一部分(para1),要求學生通過填表查找細節并概況大意。
Main idea of part1: (para1):
Before the earthquake strange things happened but people thought little of them.
通過尋讀查找細節,可以讓學生理解詞、句等,在完成填空后,歸納大意,能確保學生理解整個段落的含義。
在處理第二部分(para2&3)時,內容多,信息量大。因此采用問答形式,對學生進行引導,理解語篇。當學生無法快速找到答案時,教師給予學生一定的啟示,幫助學生找到答案。此時的問題設置需要教師多動腦,層層遞進,環環相扣,通過幾個簡單的問題,將語篇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找尋答案,回答問題的同時就能抓住語篇大意,同時學會如何在學習英語過程中,用自我提問的方式理解文章。例如:
● What happened at 3:42?
Eleven kilometres directly below the city one of the greatest earthquakes of the 20th century had begun.
● Why did we say it was one of the greatest earthquakes?
Because it could be felt in Beijing and one-third of nation felt it.
● What was the result of the earthquake?
Everything was destroyed. (Details)
A huge crack , steam, hills of rock, a large city lay, the suffering of the people, bricks, two dams, the railway tracks, cows, pigs and chickens, wells, and people.
● Main idea:
The earthquake _________ the city of Tangshan and the people _____________.
答案:destroyed;were shocked
第三部分,向學生提出問題:How did Tangshan recover from the earthquake? 并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歸納答案:
1. the army arrived
2. shelters were built for survivors
3. fresh water was taken to the city
The army helped to rescue workers, bringing new hope to this city.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理解文章的同時,更重要的是了解泛讀、尋讀、精讀、歸納、自我提問等學習方式,有助于優化學習過程和提高學習效率。學生除了基礎的語言知識,更需要努力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并能夠采用相應的策略解決學習中出現的問題2。例如,在閱讀文章中,可以先通過尋讀理解概括大意,接著對文章內容進行精讀,并通過自我提問的方式,深入了解文章內涵。而對于自己不了解的問題,可以通過網絡、多媒體等信息技術資源獲取相關知識,開拓自己的視野。在學習中,重要的是學習能力,因此,閱讀課上能夠培養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關鍵。學生應通過不斷嘗試,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同時,學習策略的形成也有利于提高學習能力。
四、 Post-reading:通過評價、創新培養文化意識
在讀后階段,將班級分成6個小組,讓各組學生討論問題:How to reduce the harm caused by the earthquake compared with the way of preventing earthquakes in Japan or Europe?
這個問題有兩個關鍵點,首先,需要學生在多媒體的幫助下,用跨地域、跨文化的思維,去了解日本或者歐洲處理地震的方式,并要求學生對此進行評價。在課文中,我們了解了自己國家處理地震的方式,現在需要學生去拓寬視野,去吸收、學習和評價外國的方式。評價一種新的方式,既需要對其深入了解,同時需要學生有自己的見解,有敏銳的觀察力,以及去偽存真的能力。因此,培養評價能力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思維能力,也直接反應了學生的文化意識。
第二,創設情境,讓學生綜合自己的思考,提出觀點。我國是地震多發的國家,如何預防地震、處理地震甚至如何實施地震救援,是一個持久的話題,是一個有實際意義的話題。因此,在閱讀完地震這篇課文后,給學生一個機會去實現自己的價值,以自己的聰明才智,提出自己的見解。完成比較不同國家的處理方式后,讓學生用創新思維,提出自己的觀點,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課文內容,拓展英語語言運用的空間。
總之,能夠提高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課堂,應該是以課文為載體,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的課堂。通過教師的情景預設,提供各種條件讓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通過預測和感知培養學生的基礎語言能力。其二,讓學生分析、比較已有資料,主動動腦,培養思維能力。其三、通過問題情境化,讓學生獲取、概括學習資料,養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學生學習能力3。最后,讓學生開擴眼界,開拓胸懷,通過評價和創新的思維方式,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提高用英語進行理解和表達意義的能力,塑造正確的文化意識。
參考文獻:
[1]孫大偉.對高中階段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自我認識[J].英語教育改革大家談,2015:4.
[2]寧悅穎,朱曉東.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的核心素養分析[J].瘋狂英語·教學版,2016.4:22.
[3]王薔.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到英語學科核心素養———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新挑戰[J].英語教師,201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