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秋蘭
【摘要】本文以課文《一面》教學為例,探討活用課文指導學生在情節發展處、為表現特征時、于情感交融處和有粗有略描寫人物外貌的方法。
【關鍵詞】人物外貌 《一面》 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1A-0080-01
說起如何對人物進行描寫,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學生總是能道出要把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內心活動等寫清楚,但到了實際寫作中要么千人一面,要么是為寫而寫,如通常在作文第一自然段格式化地描寫人物外貌等。筆者在執教人教版語文第十一冊略讀課文《一面》時,與同行研究探討如何指導學生進行人物寫作,對外貌描寫有所感有所悟,不辭鄙陋,和盤托出,與各位同仁商榷。
一、在情節發展中寫外貌
《一面》是一篇略讀課文,筆者舍棄字詞教學、通篇精講,舍棄文中對魯迅語言、神態的描寫,抓住文章中最突出的外貌描寫,引導學生學習如何描寫人物的外貌。文中有六處外貌描寫,其中三處對魯迅先生的外貌進行詳細描寫:1.當“我”想買書但因沒錢而躊躇不定時,魯迅走了出來,“我”看清了他的面孔、頭發、精神狀態和胡須。2.當他對我說兩本書只收一塊錢時,我看清了先生黃里帶白的臉、長衫的質地、隸書一字胡、煙嘴的顏色。3.當他把書遞給“我”時,“我”看到了他那“竹枝似的手”。三處分散描寫:“我”到書店避雨時,只模糊辨出先生的輪廓,另外兩處分別寫他的臉瘦、手瘦。這幾處外貌描寫都是隨著情節的發展而展開,筆者在教學中先從課題入手,引導學生了解“我”和魯迅先生的見面只是一次偶然的機會,再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我”和魯迅先生是在什么情況下見面的,作者主要抓住什么來描寫魯迅先生。學生由于預習了課文,很容易發現課文主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和神態來寫,但外貌描寫是最突出的。筆者因勢利導,讓學生把文中的幾處外貌描寫找出來。這樣教學,引導學生明白了在描寫人物時,外貌描寫可以不止一處,外貌描寫要隨著觀察條件的變化而變化,要與故事情節的發展緊密結合。
二、為表現特征時寫外貌
我們平時在描寫人物外貌時,要注意突顯人物的特征。《一面》中有兩處外貌描寫相似,筆者提問學生:“這兩處描寫幾乎一樣,是不是重復了呢?能不能刪掉一處?”學生通過討論明白了,魯迅留給作者最深刻的印象是:黃里帶白的臉、瘦得教人擔心、頭發直豎、隸體一字胡須,作者抓住最突出的外貌特征來描寫,表現出了魯迅雖瘦弱卻精神抖擻的戰士形象。筆者在教學時設計問題:“大家平時還見過哪些形容瘦的詞句?”學生的回答有“骨瘦如柴”“瘦骨嶙峋”“瘦如板鴨”“瘦得像猴”“瘦得像竹竿”“瘦得一陣微風就能把他吹倒”“雞爪似的手”等。筆者又問學生:“用你們剛才這些形容‘瘦的語言來描寫魯迅好不好?”學生很快明白了,描寫“瘦”的語言有很多,但作者只選了有利于突出表現人物性格特征的語言來描寫。
三、于情感交融處寫外貌
《一面》在外貌描寫之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如寫到“瘦得教人擔心”,“擔心”一詞表露出作者的擔憂,從句子“精神很好,沒有一點頹唐的樣子”,可以看出作者對先生產生了敬佩之情;看到他手很瘦,“我鼻子里陡然一陣酸”,當知道先生的身份后,作者對先生的“瘦”有了更多的疼惜、擔憂和敬仰之情。筆者讓學生找出幾處外貌描寫中能體現作者情感的詞句,學生很快體會到了,作者的情感變化是隨著外貌描寫的展開而逐步深化,突出魯迅先生不顧身體健康,把一生的時光完全交給了國家民族的崇高品質,他的頑強意志和崇高品質對“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四、應有粗有略地寫外貌
《一面》一課六次外貌描寫都圍繞“瘦”來寫,從文中較集中的三次描寫來看,各處描寫各有不同。筆者引導學生對幾處貌描寫的對比,發現它們的不同點。第一次外貌描寫,由于距離較遠,又是“陰天,暗得很”,只能大概判斷是一個先生,“瘦瘦的”“五十上下”。第二次外貌描寫是魯迅向“我”走來時,離得近,觀察得較為細致,除了寫臉色“黃里帶白”“好像大病初愈的人”,還細致描寫了他的頭發和胡子。第三次外貌描寫,因心懷驚異與敬仰,觀察得更仔細,描畫更細致。除了對臉色、頭發和胡須這些帶有特征性的描寫外,作者又對“長衫”和“煙嘴”進行更加細致的觀察與刻畫。這樣對比,學生領悟到這幾處外貌描寫是從遠到近,先整體到再局部,由粗略到細致,刻畫了魯迅先生的外在形象及內在的精神品質,逐步清晰豐滿起來。
為了讓學生習得方法,筆者課上預留10分鐘讓學生進行“外貌描寫”小練筆,讓學生觀察班級同學或老師的體貌,選擇其中一個作為描寫對象,運用所學知識描寫他(她)的外貌,最后讓同學們猜出寫的是誰。不少學生筆下的人物都被猜中了,學生從中學習了外貌描寫的方法,也收獲了學習的快樂。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