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照靜
【摘要】《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 明確提出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繼而修訂的外研版新標準新版教材也很好地體現了這一性質。如何以學生發展為本,體現語言對學生發展的價值,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已成為當下英語教學的焦點。筆者試圖挖掘新教材的人文性,恰當利用點讀技術,對教材進行工具性與人文性整合,幫助學生切實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升跨文化意識,形成良好的意志品德和正確的價值觀。
【關鍵詞】外研版新教材 人文性 英漢文化 點讀技術
一、問題的提出——文化教學的意義
我國英語教育界對于英語課程性質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不同的時期曾出現過不同的看法。20世紀八九十年代過于強調英語語言的工具性,出現為了學習語言而學習語言,的現象,學生死記硬背,苦不堪言,結果是培養了大批“啞巴英語”學生。相反,如果過分強調課程的人文性,突出課程在思想傳播、文化傳承和德育教育上的作用,就會忽略語言本身的學習和技能的掌握,失去英語語言學習的意義。《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提出英語課程具有雙重性質——工具性與人文性,并且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從英漢文化關系看,不同民族雖有不同的語言、信仰、習俗,但都會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體驗和經歷。同時,由于不同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環境不同,又存在著很多文化上的差異。學習語言時了解文化背景不僅有助于對語言深層次理解,還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從英語教學角度看,人文性可以理解為人性和文化性的整合,包括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在文化、道德、情感等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教材角度分析,新版教材將英語語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與教材配套的點讀技術,即點讀筆的使用,可以幫助教師和學生充分挖掘教材文本的情感因素,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以下是筆者研究如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與整合文化因素,提高和改進英語課堂教學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二、以外研版新標準教材七年級(上、下)為例挖掘教材的人文性
外研版新教材涉及文化內容廣泛,包含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可具體分為:家庭生活、學校生活、飲食健康、傳統節日、風俗文化、異國風光、文學藝術等多個方面。其中異國風光包括介紹英國倫敦,美國洛杉磯,法國巴黎;風俗文化包括姓名的文化,家庭成員的稱呼文化,飲食文化,社交禮儀等;文學藝術包括了解美國現實主義作家馬克·吐溫,英國文豪莎士比亞,還在新教材中增加了經典英語兒歌(chant)和兩首短詩。如何利用英語這一國際化語言的有利條件,通過對外研社新標準新版教材的開發利用,提高跨文化意識,是教師面臨的緊迫任務。
新教材新增Body language話題,通過Body language around the world,介紹世界各地的一些獨特身勢語。人們見面,握手是很常見的表達友好的方式,這是語言文化的相通之處,但是在一些國家則是通過鞠躬、擁抱、親吻、碰鼻子來傳遞信息。學生通過學習,可以進一步意識到要尊重他國的文化就需要了解他們的身勢語,這也是國際交流活動中必備的知識和素養。
三、隨文激情感,對教材工具性和人文性進行整合的實施策略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應當利用文化知識滲透和整合英語教學資源,改進和提高英語教學6,充分發揮出英語學科人文教育的功能,完成“育人”的最終教育目的。
1.將詞語的文化內涵運用于教學。詞語的文化內涵包括詞語的指代范疇、情感色彩和聯想意義,對于某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詞語的運用在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學生通過對詞語文化內涵的學習,進而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和文化,這是學好英語的關鍵。學生通常通過看單詞表、查字典學習詞匯,這樣可以了解詞匯的直接意義,卻無法了解詞語背后的文化內涵,導致在詞匯運用上屢屢出現失誤和疑惑。在英漢兩種語言中表面對應的詞語,可能表達不同的文化心理,會引起不同的聯想。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挖掘詞語的文化因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這門語言。如七上Module 6 A trip to the zoo 的學習中,教師應該善于抓住學生喜歡動物、渴望了解動物的特點,進一步擴展英漢文化中對待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看法。漢語中“狗”是貶義的,如“走狗”;而在英語文化中“Love me, love my dog.”表達了英語國家人們對狗的喜愛。又如在表達“大雨”時,學生習慣性地寫成“big rain”,而地道的表達是“heavy rain”,就是由于學生沒有理解兩個詞匯的文化內涵。
2.將文化語境運用于教學。在新教材的實際操作中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運用相關的文化知識,如以圖片、實物、視頻等直接或間接進行課堂導入,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有效地擴大學生知識面,開闊學生視野。如在七下Module 6 Around town Unit 2 Tour of London授課中,教師應事先準備一些倫敦的照片,從學生最熟悉和喜愛的倫敦眼入手,再展示一些稍陌生的圖片進行猜地名活動,如白金漢宮,議會大廈等。學生對于這些地名的英語發音存在問題,利用點讀筆進行示范朗讀,學生爭先恐后模仿,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小結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導游競賽環節,學生將自己最喜歡的旅游線路介紹給大家,注意旅游線路設計的實效性和導游對游客的人文關懷。
點讀技術在提供文化語境上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新課程標準要求為學生的語言學習創設真實的情境,而教師或學生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很難將教材對話的感情真實表達。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找出對話中情感表達強烈的句子,讓學生去分析其文化內涵,進行模仿,表達自己的情感。如Module 4 Life in the future對話中,中國學生玲玲很關心未來學校生活中的作業問題,學生在模仿朗讀Will students have a lot of homework to do?時,就能感受到玲玲對未來期待的心情,當針對這一問題英國學生給出否定回答后,中國學生大明歡快地說出了Thatll be great! 這樣的例子在點讀技術支持下的英語課堂上屢見不鮮,點讀技術的使用,為學生更好地理解語言文化的內涵提供了助力,切實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3.將文章結構分析運用于教學。語文教學重視分析句子的深層次意義和文章結構,然而隨著對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要求的提高,英語教學也應重視深挖文本的內涵,對作者的寫作風格、文章結構進行分析。如Module 5 Shopping Unit 2 On line shopping呈現了英語議論文結構,先總體介紹網上購物,然后通過與實體店購物對比,說明網上購物的優勢,接著指出網上購物存在的問題,最后說明網上購物的發展趨勢,學生通過學習可以仿寫關于事物利弊的文章。實踐證明學生 在寫Supermarket shopping也有了清晰的思路。由此可見,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分析文章寫作結構,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在真實語境中運用英語的能力。
四、對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知識,關注學生情感的反思
教學改革早已開始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人文性不是簡單地在教學中進行說教式的思想教育,而是要在教學中挖掘新教材涉及的各方面文化和情感內容,同時發揮點讀技術的優勢,激發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綜合人文素養。當然我們也清晰地認識到這是一個長期的熏陶浸染的過程,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組織編寫.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解讀: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3]林立.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初中英語[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5.
[4]張儉瑩.英漢文化的偶合和差異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上海版牛津教材為例[D].華東師范大學,2009.9.
[5]劉敬雯,陳玉卿.借助點讀技術活化教材 培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J].語數外學習,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