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輝
高三是一場舞,戴著鐐銬的生命之舞。新課程標準實施已有一段時間,并且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這流金韶華中,舞出生命最美軌跡的同時,高三生活也歸于平淡,每天三點一線的生活也抹滅了高三學子的諸多學習激情,然而,喪失了學習積極性的學習都是消極的學習,與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完全是背道而馳的。由此可見,高三英語的學習同樣需要“激情”。
一、理論依據
新課程標準提出高中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使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英語學習的目的,培養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同時,要求學生能自主策劃、組織和實施各種語言實踐活動;能利用各種機會用英語進行真實交際;能在日常人際交往中有效地使用語言進行表達。以新課程標準為基本指導思想,筆者設計了下面這堂室外英語課。
二、課例呈現
課前準備:事先通知學生各自準備一份有意義的禮物,并準備好2分鐘左右的禮物介紹。
Step1: 課堂在室外展開,學生圍成一圈,輪流介紹自己的禮物,盡量讓自己的禮物贏得他人的青睞。
Step2: 學生在圈里自由走動,教師喊英文數字五,五位學生抱在一起,隨機把學生分成6組。
Step3: 游戲環節
游戲一:你說我猜
隊伍中一名學生猜,其余五名學生必須用英語描述這個單詞或詞組。
【設計意圖】高三詞匯復習是學生的難點也是重點,本游戲環節的設置旨在讓學生感受詞匯的學習不僅僅是死記硬背,而要活學活用,讓學生在游戲中不知不覺的使用已有詞匯和掌握新接觸的詞匯。
游戲二:你問我答
通過搶答的方式回答教師提出的外國文化常識。
【設計意圖】高三英語的學習,離不開外國文化的學習。本游戲環節的設置旨在了解學生已知的外國文化常識,并豐富已知內容。
游戲三:拔河
【設計意圖】高三英語學習,是一段艱苦的旅程,毅力和同學之間的鼓勵是陪伴這一旅程最好的禮物。本游戲環節的設置旨在建立學生之間團結合作,不屈不饒的品質。
Step4: 頒獎
根據游戲環節每個組所取得的分數,頒發課前學生準備的獎品并鼓勵學生向自己的團隊致感謝詞。
三、課后啟示
這堂課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并不是一堂真正的室外英語課,而更多的是一堂室外運動課。然而,正是這一堂課讓我感觸頗深。我將我的感觸大致分為以下三點。
1.打破常規,寓教于樂。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教學途徑。”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教育者往往忽視了這一點,絕大多數都屬于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尤其是在高三,學生埋頭于各類模擬卷,教師更多的是“一言堂”,這樣的英語教學,對學生而言,學習毫無“興趣”、“快樂”可言。
作為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以個體的生命為出發點,應與活生生的人與事打交道,重視情感、體驗與領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平時我們往往強調在英語學習中,詞匯很重要,反復默寫背誦,忽視了讓學生快樂的學習詞匯。學生很痛苦,老師也煩惱,最重要的是效果甚微。經過這一堂課,我和我的學生們都有了很大的收獲。就我自身而言,就是我突破了自我,打破了常規,讓不可能的事情變成了可能。
2.回歸本真,快樂育人。高中教育,尤其是高三教育,面臨著沉重的升學壓力,很多學生的個性都被壓抑在每天按部就班的生活中,為了不讓父母失望,每天沿著父母或老師為他們指引的道路前行。與此同時,失去了原本屬于他們這個年齡應有的快樂。每天做著相同的作業,尋找相同的答案,慢慢地被周圍人同化。但是,反觀整個社會,需要的是具有獨立意識的人。令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意識到了這一點,呼喚教育回歸本真,讓學生釋放自己的天性。通過這堂課,學生自己充分展現了自己,課堂最多的是學生的歡聲笑語,這難道不應該是教育的本真——在快樂中學習嗎?
這堂課快下課的時候,班上一位女生小聲地和另一位學生說,今天真快樂,以后要是經常有這樣的課就好了!課不在于多少,有一節觸碰學生心靈的課,已然夠學生回味高中這一段痛并快樂的生活了。
3.提升自我,合格育人。當一個好教師不容易,當個能“不斷提升教書育人水平,做家長信任、學生愛戴的優秀教師”更是不容易。面對高科技的迅猛發展,面對多層次素質人才的呼喚,要求教師不斷更新觀念,更新知識,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而唯一的途徑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一句話,為師者只有嚴謹治學,勤練基本功,方能精于教書而不失職呀!作為高三英語教師,我們更應該及時轉變思想,填鴨式的教育已經無法滿足現代教育的需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刻不容緩!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沒有自我教育,也就不可能有正常的教育,只有促進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能力,才是真正的教育。”在高三平淡乏味的生活中,不時給學生的生活加一味調味劑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讓我們一起呼喚高三英語課堂“激情”的回歸!
參考文獻:
[1]查靜.做一只快樂的兔子——一節五年制高職英語室外課的教學反思[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