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蕊
【摘要】在語言類型學視野下,對被動范疇進行跨語言研究。認為,在世界語言中,語言對于被動的表述有共性也有個性。被動范疇的范圍有所擴大,分為基本被動和非基本被動,同時也包括了逆動態語言現象,并將逆動態與漢語中的把字句進行比較,兩者之間有相同點,但是也有所不同。因此,世界語言有共性也有個性。
【關鍵詞】被動態 被動范疇 逆動態 類型學
一、引言
在世界語言中,被動態指的是一種語態,由主動向被動的一種語法操作,通過這種操作,由主語凸顯衍變成賓語凸顯,從而使句子的語義重心發生變化。而對于被動范疇來說,其所屬范圍擴大,不僅包括被動態,也包含了語義被動,逆動態以及世界語言中不同語系對于被動的表現形式。從國內到國外關于被動態的研究屢見不鮮,基本上對于其研究都是圍繞著英漢語的類型對比研究,從世界語言的角度研究被動范疇的很少,因而本文從世界語言的視角對被動范疇進行研究分析,找出世界語言的共性和個性。
二、被動態的跨語言形式
1.基本被動。語言的句法形式區分出兩種被動態:基本被動和非基本被動。在基本被動中,不同語言的被動形式也是各不相同。
在基本被動中,有的語言會用到助動詞的幫助去形成被動態,如英語,法語和拉丁語等。這類語言的基本被動句結構是:主語+助動詞+動詞的過去分詞。
1)The glass is broken.
在上面的例子中,1)中的助動詞是英語中的be動詞,是借助助動詞完成被動態的轉變。
助動詞不僅僅只有以上語言中的形式,
(1)表示“是”“變成”。這類的助動詞的意義是一樣的,此外還有,
2)Hans wurde von seinem Vater bestraft
Hans became by his father punished
‘Hans was punished by his father
(2)表示“接受”“感應”。這一類的助動詞在英語中比較常見,另外,在Welsh 和Tzeltal(Mayan)中也會有這類助動詞出現去實現被動句的句法操作。我們在此僅舉Welsh的例子。
3)Caffodd Wyn ei rybuddio gan Ifor
Get Wyn his warning by Ifor
‘Wyn was warned by Ifor
2.非基本被動態。非及物動詞的被動句沒有名詞短語的出現,因此是沒有主語的(subjectless).此類被動句被稱為“客觀被動句”(impersonal passives),他們遠沒有非客觀被動句(personal passives)出現頻率高。
客觀被動句和基本被動句有相同的動詞形態變化,施事短語有相同的標記,但是前提是兩者都有施事短語可以出現在被動句這樣的句法規則,因為有的語言中則不允許施事短語在被動句中出現,例如,Dutch。在客觀被動句中,不會僅僅要求是非及物性動詞,及物動詞也有在客觀被動句中出現。一個及物動詞和它的名詞短語將會形成一個動詞詞組,然后變成被動態。在這種情況下,名詞詞組在被動句中仍然還是賓語。例如,North Russian,
三、逆動態的語言研究
在主受格語言中,被動態是一種常見的句法表征,但是在施通格語言中,則會有另一種句式結構,它沒有被動態的句式結構,但是句子意義卻有被動態的意義——逆動態。關于逆動態的研究在國內不是很多,但是在國外,許多語言學家都對其進行了研究綜述,他們通過不同的角度對逆動態進行解釋說明。最早使用逆動態這一專業術語的學者是M.Silverstein(Dixon 1994:149).逆動態是由主動態派生而來的,是及物句的一種去及物化的操作。逆動態主要有以下特征:
1)從及物句衍變為不及物句2)及物句中的施事變為逆動句中的主語3)及物句中的賓語在逆動句中可以省略,也可以用介詞引導。
漢語中存在逆動句的結構,但是把字句不是,因為逆動態的受事成分是降級,施事成分是升級,謂語從及物性變為了不及物性,把字句卻與上面的特性相反,其施事成分保持了原來的地位,受事成分提升,句子語義增強了影響性。
四、結語
通過對被動范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世界語言中不同的語系對于被動范疇有不同的表現形式,而在個性的同時,我們也能發現語言中的共性。我們常見的被動態是一種類型,在施通格語言中,逆動態的出現也使得語言學家對被動范疇的研究更加的廣闊。在世界語言的背景下,更多的學者開始關注英漢的逆動態的研究,雖然目前的研究范圍有限,但是在以后的學習理解中,英漢的逆動態研究一定會有新的進展,世界語言的共性將會更加的凸顯。
參考文獻:
[1]Dixon,R.M.W.1979.Ergativity[J].Language,55:59-138.
[2]Dixon,R.M.W.1994.Ergativi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 s.
[3]Perlmutter,D.M.1978.Impersonal passives and the Unaccusative Hypothesis[A].In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 Society[C].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57-189.
[4]Bittner M.1987.On the semantics of the Greenlandic antipassive and related constructions J.IJAL 53 2 194-231
[5]張伯江.漢語句式的跨語言觀——“把”字句與逆被動態商榷[J].語文科 學,2014,(6):587-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