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琦
【摘要】本文以湘教版小學音樂《在葡萄架下》一課教學為例,論述引導學生入境體情的方法:情境導入、范唱演示、簡短評論、學唱歌曲、鞏固練習。
【關鍵詞】入境體情 導入 情境 范唱 動情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2A-0118-02
情境認知理論認為,學生學習的意義建構過程,是學生個體參與學習,并在與情境互動中得到應有發揮,從而構建起知識意義的過程。音樂教學是一種情感的藝術,學生學習意義的構建需要入境,學生只有進入一個特定的音樂氛圍中,受到情緒的感染,才能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獲得心靈的啟迪、激勵、喚醒、感染與凈化。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必須從音樂教學的實際需要出發,精心創造或營造動人的音樂情境,觸發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受到情緒的感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將學生帶入歌曲的藝術境界之中,在盡情對話、溝通和合作活動中產生交互影響,提高藝術欣賞能力和審美能力,讓音樂課堂唱出動情之聲。下面筆者以湘教版小學音樂《在葡萄架下》一課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經驗。
一、情境導入,帶入意境
情境導入有效改變了傳統的音樂課堂導入方式,使單調的導入變得生動起來,實現音樂學習的情景化。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通過情境自然地導入到課堂學習,這樣不僅能有效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還能使學生快速進入課堂,將學生帶入音樂作品所創造的意境中,以積極的情緒投入音樂學習。教師在創設導入情境時,要善于打破單一的情境創設方法,豐富情境創設方法。既可以采用啟發式、抒情性交談導入,也可以通過圖片、照片、錄音、視頻等直觀教具輔助導入。
《在葡萄架下》是一首具有濃郁的新疆民歌風格的歌曲,為了充分展示新疆民歌的風情,將學生帶入到歌曲的意境中,筆者穿著新疆少數民族的衣服,唱著《在葡萄架下》這首歌曲,載歌載舞地進入課堂。這樣的導入既創設了生動的情境,又為學生進行了有效的示范,將歌曲的旋律、意境通過載歌載舞的形式形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在情境中感悟情感。
二、范唱演示,進入樂境
范唱是音樂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范唱的目的是運用歌聲感染學生,喚起學生學習音樂的情感,使學生對新歌的內容、思想感情和風格等形成一個完整的印象,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音樂感受力和鑒別力。范唱要取得較好的效果需要教師積極創新,改變單一的教師范唱的方式,豐富范唱的形式,可采用學生范唱、音視頻范唱等。學生范唱有助于激發音樂愛好者的學習興趣,發揮音樂愛好者的學習稟賦。教師可以有目的地提前預告本課的學習內容,鼓勵學生運用學習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同時,學生范唱存在的問題,也可以成為教師指導的資源,通過指出學生范唱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突破音樂學習的重難點。此外,教師還可以運用網絡學習資源進行范唱演示,對不同的范唱作品進行比較,幫助學生建立比較學習思維,提升學生音樂學習的高度與深度。
《在葡萄架下》一課的教學,在情境導入過程中,筆者就進行了初步的范唱,活潑、生氣、富有民族風格的歌聲,帶給學生豐富的體驗。在此基礎上,筆者又展示了一段《在葡萄架下》的MV(音樂視頻),視頻中演唱者輔以典型的、體現民族特色的舞蹈動作,學生在傾聽范唱的過程中感受到這首歌曲與教師范唱在節奏、旋律及風格上的不同之處。兩種不同演唱風格的范唱,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聽辨能力以及音樂思維、鑒賞能力等,讓學生充滿感情地進入樂境。
三、簡短評論,體會情景
音樂教師不僅要善于引導學生進入樂境,還要善于引導學生走出樂境,學會反芻,去體會情景,這樣才能從感性回歸理性,才能夠脫離樂境的輔助,建立起理性的音樂思維。
《在葡萄架下》這首歌曲的教學中,學生在聽了教師與音樂MV范唱之后,筆者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簡明地發表自己對這首歌曲的印象,進行簡短的評論。為了拓展學生的互動面,筆者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評論,各小組先進行小組內簡短評論,并對小組評論進行總結概括,形成小組評論;在此基礎上,再組織小組間大范圍的簡短評論,使學生之間進行充分的互動,擴大評論的范圍,提升評論深度。大范圍交流互動的目的是加深學生對歌曲的感受和認識,培養學生的藝術想象力、獨立思考能力與音樂鑒賞能力。
在學生簡短評論的基礎上,筆者采用講講議議的辦法,就歌曲的內容、體裁、風格、節奏、有何民族特色等,再次有目的地讓學生討論新疆歌曲的特點。教師的參與有效地發揮了主導作用,增強了學生評論的針對性。師生共議,既豐富了學生的音樂知識,又加深了學生對新疆少數民族的了解。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學習歌詞,進一步幫助學生熟悉歌曲內容、感情和教學要求。在朗讀歌詞時,引導學生首先注意字、詞的發音,其次結合歌曲的節拍、節奏、速度有板有眼地認真朗讀,采用邊朗讀、邊打節拍的方法來練習歌詞,這樣使學生很快領會意境,進入角色,體會情感,躍躍欲試。
四、學唱歌曲,享受美景
一首歌就像一處美麗的風景,音樂教師帶領學生學唱就是帶領學生進入音樂風景,引導他們盡情地去享受音樂風景之美。學唱歌曲是新歌教學的主要步驟,也是學生享受音樂美景的關鍵環節。學生學唱歌曲不宜直接進入,教師要善于鋪墊,引導學生充分地感受音樂,反復地進行實踐,為學唱奠定基礎。學生在不斷感受與反復實踐的過程中,體驗不斷加強,音樂感受力和表現力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從而提高歌唱技能技巧、音樂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
《在葡萄架下》一課的教學,筆者采用聽唱、自唱、試唱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首先由教師進行示范,學生在教師范唱的過程中認真聽;其次,通過視頻播放,學生模仿自唱,在這過程中,教師加強課堂觀察,了解學生學唱過程中的具體情況,為進一步引導學生積累資源;再次,學生試唱,為了幫助學生了解自身試唱的情況,筆者采用試唱加錄制的方式,將學生試唱的情況記錄下來,再進行自我欣賞。它的作用在于幫助學生對自己的試唱情況進行反思與比較,提高學生的聽力,讓學生學會把握節奏、節拍和速度,有利于學生音樂表現力和感受力的全面提高。
五、鞏固練習,豐富情感
鞏固是促進學生學習內化的一個重要過程。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入境體情,教師還要借助形式多樣的鞏固練習,豐富音樂課堂教學,鼓勵學生進行大膽想象、大膽創造,實現音樂課堂學習向課外延伸。
《在葡萄架下》的鞏固練習,筆者采用交叉、漸離、檢查、個別輔導等方法,設想幾個簡單動作教給學生,組織男生與女生、小組與小組之間的比賽,使學生手舞之、足蹈之,使教學達到高潮。同時,筆者還引入競爭機制,在小組比賽的基礎上,各選一名素質較高的男、女生上臺演唱,師生加以評述,肯定長處,補其不足,最后將學習成果制成光盤,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圓滿地完成了這節課的教學。
總之,小學音樂教學入境體情是學生感受音樂魅力的需要,也是構建學習意義的需要。小學音樂教師要加強音樂入境體情教學探索,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入境體情,使學生獲得豐富的體驗,進而體會音樂作品的思想情感,唱出動情之聲。
(責編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