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群+李紅
【摘要】本文論述當前中小學班級教學存在教師差別對待學生、課堂教學評價不公平、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不公平等現象,其產生的原因有教師個人主觀意識存在偏差、教師評價體制的影響、學生發展的個性差異等。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構建科學的評價標準、實施分層差異化教學等舉措可以解決教學不公平的問題,促進教育公平。
【關鍵詞】中小學 班級教學 教育公平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2A-0004-02
課堂教學公平是民主化進程的必然趨勢。課堂教學公平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班內不同學生一視同仁而非厚此薄彼,并切合其實際予以差別對待。[1]課堂教學公平是站在大多數人對于教育公正的需求來看的,是一個班級總體在占有相對均等教育資源的前提下,教師使全體學生在享有平等待遇的基礎上,為促進每個學生充分發展個性和潛能,對不同的學生采取適度的差別對待。當前,盡管我們強調課堂教學公平,但仍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公平的現象。
一、班級教學不公平問題現狀
班級教學是教育的實踐領域,直接影響每個學生的個體發展,甚至影響整體教育公平的實現,可謂意義重大。雖然國家倡導素質教育多年,但在升學率等現實因素的影響下,課堂教學不公平現象仍舊存在。
(一)教師不公正的差別對待
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教師的公正包含對每一位學生人格的尊重,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教師倫理。教師的不公正行為,哪怕是偶爾的一次,也會對師生關系產生不良影響,而且從根本上說也違背了教育精神,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尤其是公正德行的形成有很大的負面影響。現實中,我們仍然看到一些教師偏愛成績好的學生,而有意或無意地忽視成績差的學生。例如,教師選擇性地與學生交流,課堂互動機會分配失調,安排座位時優先考慮成績好的學生,在課堂中對于學習成績差的學生言語不當等,這些都是不公正的差別對待。
(二)教學評價存在不公平
國家一直強調并實施素質教育改革,然而在現實中,以應試教育為主的教學評價仍普遍存在。首先,部分教師對成績差的學生話語評價不當,有些甚至冷嘲熱諷,沒有看到學生的其他閃光點,導致成績差的學生愈加對學習產生抵觸心理,形成惡性循環。其次,評價片面地以學習成績作為標準,不能對學生作出客觀公正的全面評價,例如我們所熟悉的“學霸”“學渣”等名詞也是由此單一的評價形式而來的。這種以一把尺子來丈量每個具有獨特品質的學生,顯然過于單一和片面,不僅抑制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而且對成績較差的學生的心理發展造成嚴重影響。
(三)教學方法存在不公平
教學方法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而采取的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稱。[2]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經常選擇講授法和練習法。教師根據教學計劃,嚴格按照課本內容講解;學生則機械地通過聽講或課內外練習掌握知識。班級授課制的特點是統一化、同步化、標準化,這種教學方式在講解現有的知識成效較大,但學生是被動地接收知識,而不是自主地吸收知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掌握程度不同,教師運用固化的教學方法對待特性不同的學生實質上也是不公正的,在升學率的影響下,教師的因材施教往往流于形式,其教學設計及講解更多考慮成績中等以上的學生,而對于成績較差的學生來說是極大的不公平。
二、班級教學公平缺失的原因
有些課堂教學不公平問題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有些卻需要我們挖掘,但無論是明顯或是隱蔽的不公平,我們都需要找到產生問題的根源,這樣才能找到解決方案。
(一)教師個人主觀意識存在偏差
由于教師教學方法與學生個體接受能力的差異,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許多教師對于學習不好、不守紀律的學生往往釆取懲戒或冷落的態度,忽視他們的學習需求,而重視甚至盡可能滿足成績好的學生的學習需求。隨著教學過程長時期的開展,教師的偏見日漸加深,認為優等生什么都好,忽視優等生的缺點,把資源集中在優等生身上;而對于成績較差的學生,則認為他們一切皆差,采取漠視的態度。從學生的角度而言,這種偏見是學生無法在教學過程得到全面發展和教學不公平現象產生的直接原因。
(二)教師評價體制的影響
教師評價的最終目的是促進教師的成長和專業發展。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繁瑣復雜,但目前教師評價仍較看重教學成績,忽略了教師在過程中的付出,導致評價內容片面單一化。這也直接導致教師愈加功利性,過度看重學生的學習成績。社會、學校、家長對于教師的評判往往是看他們所帶班級或所教科目的成績,教師便理所當然以此為依據,將學生按照成績劃分等級而展開教學,并誤以為這就是“差異教學”。
(三)學生發展的個體差異
不可否認,學生發展的個體差異是制約課堂教學公平的客觀因素之一,因為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與每個學生的需求一致和課堂教學的統一性始終是矛盾的。即使教師秉持平等的教學態度開展教學,一般也是照顧大部分成績中等的學生,對于成績較差的學生照顧較少。學生權利保護方面也是不公平的,其實,只照顧到某一方都有失公平,在班級授課制的制約下,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促進班級教學公平的策略
課堂教學存在的不公平問題是多種因素引起的,要實現教育公平還需要多方面努力,本文根據上文分析的原因,相應地提出三點促進班級教學公平的策略。
(一)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唯物辯證法認為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源泉,是事物發展的根據,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決定著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因此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可以改善課堂教學不公平的現象。教學沒有絕對的公平,實質上的教學公平是在尊重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兼顧整體性,這就需要教師能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并能較好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生理素質,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提高教師自身素質,能夠有效處理公平和差異的關系,精準定位學生實際掌握知識的情況,熟悉個體差異及學生層次,在實際教學中充分考慮各個層次的學生和個體差異,并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認真把控教學進程。影響課堂教學公平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教師的職業道德,提升教師的道德感,也是豐富教師的精神境界,熱愛教育事業的教師自然會重視每個學生的發展和教育,善待每個學生,有利于課堂教學實現公平,因此,要高度重視師德建設。
(二)構建科學的評價標準
行政部門以及社會、家長要科學評價教師的教學工作。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不應該作為評判教師教育水平的唯一指標,在教學中,既要看到學生的成績,也要看到學生的基本素質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的發展,使評價發揮促進課堂教學公平的作用。同時,教師也要科學評價學生,教學的過程和教學目標的完成離不開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在互動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課堂表現給予客觀且實事求是的評價,既不夸大表揚,防止學生自得其滿,又不過分貶低,打擊學生的自尊心,為實現班級課堂公平營造一個良好的評價氛圍。
(三)實施分層差異化教學
由于中小學班級教學大多仍采取班級授課制,教師的教學內容和要求都是固定的,而沒有照顧到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性,造成照顧到一方而另一方沒有顧及到的不公平問題。為了使中小學班級教學真正實現公平,教師可以依據學生差異進行分層教學。首先,教學內容可以進行層次性劃分。以成績中等的學生為基準,同時兼顧成績優秀和成績較差的學生,靈活掌握教學的要求和難易度,設置適應各種學生水平的教學方式。其次,將練習與作業依據難易程度劃分不同的層次,例如分為基礎題、選做題、提高題、沖刺題等。學生可依據自身能力、教學要求、個人發展方向等適當選擇。因此,教師不僅要精通教材和課程要求,掌握知識點的難易度,而且要了解并分析學生實際掌握知識的情況,明確學生的層次,設計合理的教學環節,正確把控不同學生的教學需求,激發每個學生的學習熱情。
中小學班級教學要想實現課堂高效,就需恰當處理好課堂教學公平問題。教學公平問題與社會公平緊密聯系,教育不公平會影響社會公平。因此,不管從中小學班級管理角度看,還是從構建和諧社會角度出發,我們都應該重視教學公平。要解決教師不公正的差別對待、課堂教學評價不公平、教學方法不公平等問題,就要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構建科學的評價標準、實施分層差異化教學。
【參考文獻】
[1]王福顯.教師課堂教學公平的實現[J].教學與管理,2005,(10):3-5.
[2]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97.
(責編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