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茜
【摘要】本文擬從后殖民翻譯理論的角度,探討五四運動時期西方文化對中國翻譯文學的影響,并著重探討五四運動前后中國翻譯文學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最后基于以上研究,進一步探討該研究對全球化大環境下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翻譯文學建設和發展的指導意義及應該采取的翻譯策略。
【關鍵詞】后殖民翻譯理論 五四運動 西方文化 中國翻譯文學 影響
一、導論
本文擬從后殖民翻譯理論視角探討五四運動前后西方文化對中國翻譯文學的影響。五四運動是中國近現代史上里程碑似的轉折點,期間,西方文化大量輸入中國,對中國的翻譯界、文學界、甚至思想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后殖民翻譯研究是20世紀90年代末一個重要的翻譯研究流派,自1997年由道格拉斯.羅賓遜提出后,長期備受關注,成為眾多學者研究的熱點。后殖民翻譯理論將翻譯與政治相聯系,強調外部的權力關系或強弱對比關系對翻譯的影響,主要探討譯者、翻譯活動和譯作如何受權力關系制約,以及譯者、翻譯活動和譯文如何塑造或解構權力關系。
當今社會,全球化不可逆轉,而以市場為導向的意識形態、西方科技和西方大眾文化在全球的傳播,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翻譯的進行和文化的多樣性。在這種大背景下,翻譯成了一把雙刃劍,既可以促成文化趨同,也可以促成文化多元。而這個度的掌握則在于各國的理論學者和眾多翻譯家的實際操作和具體應用。
二、后殖民翻譯理論國內外研究概述
傳統意義上的翻譯多與對等、意義、技巧等概念相聯系,受詞、句、篇的束縛。所以傳統翻譯多數情況下被認為是以忠實于原文、不帶譯者感情的方式,將意思從原文文本傳遞到目的文本的過程。然而,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晚期,一個研究翻譯的全新角度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將翻譯與帝國相聯系。這種聯系正是后殖民主義和后殖民翻譯理論的誕生根源。道格拉斯·羅賓遜在他的專著《翻譯與帝國:后殖民理論解讀》一書中將翻譯解釋為帝國主義理論服務的有效工具,作用是在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間進行調節。因此后殖民翻譯理論有很強的政治色彩,其核心內容就是權力關系。羅賓遜詳細論述了和梳理了相關理論研究,起到了奠基作用。隨后有幾部重要作品相繼問世繼續完善了這一理論,它們依次是蘇珊·巴斯內特和哈瑞什·特里維蒂編輯的《后殖民翻譯—理論與實踐》(1999),韋努蒂編輯的《翻譯研究讀本》(2000),根茨勒的《當代翻譯理論》修訂版(2001),吉里米·芒代的《翻譯研究概論—理論與應用》(2001),以及蒂莫志科和根茨勒合編的論文集《翻譯與權力》(2002)。
中國國內對于后殖民翻譯的研究雖然熱烈,但多集中于理論研究,主要包括對西方理論的介紹、后殖民翻譯理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反思等,或是對某一外國文學著作進行后殖民翻譯理論方面的剖析,較少觸及某一特定歷史階段的考察。
趙文靜所著的《翻譯的文化操控—胡適的改寫與新文化的建構》,以Andre Lefevere的改寫理論為框架,以胡適在新文化運動初期的主要論著和翻譯為案例,論證這些作品是如何受意識形態和其他文化因素的操控。其中有不少地方都涉及后殖民翻譯理論的內容;朱雙一的《魯迅作品中的后殖民文化批判》等文章,主要批判魯迅提出的國民劣根性。
總體來說,國內較少有文章或著作從后殖民翻譯理論視角全面宏觀的考察五四運動前后西方文化對中國本土文化的影響,尤其是對中國翻譯文學的特征和形成原因進行系統而深入的研究。
三、從后殖民翻譯理論看五四運動前后西方文化對中國翻譯文學的影響
當我們從后殖民翻譯理論看五四運動前后西方文化對中國本土文化的沖擊時,權力關系對比對于中國當時的翻譯文學的影響就顯而易見了。五四時期中國的翻譯家和翻譯理論家在選材和翻譯技巧上都做了很大的革新。
首先是翻譯的選材。五四時期翻譯的主題主要集中于戀愛自由、婦女解放和人的覺醒這幾大類。而這些題材的選擇實際上是為五四政治運動服務的。不管是五四前期所宣揚的浪漫主義,還是五四后期所提倡的現實主義,歸根結底都是為了促進政治運動。韋努蒂曾在他的著作中提過,譯者的現身是一種政治行為。從五四時期翻譯的選材我們可以看出,再獨立的譯者,也會被深深打上時代烙印,不自覺地體現社會和時代的政治意識。
其次是翻譯技巧。五四時期的翻譯已經大大背離了清末民初的歸化式翻譯,走向了異化翻譯、或者說直譯的道路。原先大放異彩的“林譯”為啟蒙思想家所批判,隨意刪減、添加、評注的翻譯方式也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魯迅提倡的直譯、“硬譯”等翻譯技巧。這種變化一方面是翻譯家角色意識的建立,另一方面也是中國弱勢文化屈服于西方強勢文化的表現。
四、五四運動期間中國翻譯文學的特色及其成因
在五四運動前后,從后殖民翻譯理論視角雖然可以清晰地看出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但相比與印度、愛爾蘭等前殖民地國家,中國的翻譯文學還是有自己獨特之處。
1.中國翻譯文學的特色。五四時期中國的翻譯家和翻譯理論家有很強的自主性,因為他們并不是純粹的帝國主義殖民調和的工具。在五四后期,這種特征更為明顯,具體表現在他們對于翻譯題材的選擇。五四政治運動之后,新文化人將翻譯的重心轉向俄國、東歐和一些被壓迫民族的文學,宣揚俄國的人道主義精神和共產主義等。根據《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索引》中《翻譯總目》的不完全統計,“五四”以后的八年中,印成單行本的187部翻譯作品中,俄國65部,法國31部,英國21部……這種明顯的趨向性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企圖脫離西方主流文化影響的意愿和努力。中國學者不僅在引入異國文化體系的方面的覺悟有所提高,在重建本土文化的方面也加快了進度。五四后期,新文化人提出了“兼取中西,綜合創造”的主張,連主張“全盤西化”的主將胡適也提出了“整理國故,再造文化”的提議。這反映了中國學者既自卑又自傲的復雜心理。這種復雜心理直接導向了中國翻譯文學的自主性,盡管這種自主性只是在帝國主義殖民影響與權力對弈的夾縫中生存。
中國的翻譯文學還具有不純性的特征。由于梁啟超、周氏兄弟的推介,中國從日本譯入的西方思想理論、文學作品數量巨大;同時當時大批的中國學生赴日留學,也加快了日本對于中國的思想輸入。這樣就使西方的文化在日本就經歷了一次東方化的過程,再輸入中國就相對容易接受,但其不純性也有所增加,這就增加了誤譯的可能性。
中國翻譯文學的第三個特點就是模仿與反抗同時進行。由于受殖民話語的影響,殖民地文化以及很多譯者多模仿殖民者或按殖民者的意愿進行翻譯。等到了殖民地爭取獨立階段,殖民地的譯者則多會選擇反抗殖民文化的翻譯策略。縱觀愛爾蘭和印度,則都經歷了東方主義、民族主義和獨立后的文化翻譯三個階段。中國與之相比就有較大的區別了。從清末民初的“中體西用”的翻譯觀,到“林譯”的特殊技巧,再到五四時期大大小小的翻譯論戰,中國的譯者從來就沒有放棄對西方文化的抵抗。可以說,模仿和抵抗同時進行是五四時期中國翻譯的最大特點。
2.中國翻譯文學特點的形成原因。五四時期的翻譯文學之所以形成上述三點特點,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國當時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當時的民國政府雖然依附于帝國主義勢力,但仍不失為獨立的政權體系。政治上的獨立使中國不可能像愛爾蘭那樣被殖民國強行更換語言等文化基礎。第二,中國當時受到了多國的殖民侵略。大部分的前殖民地國家都是受到一國的殖民統治。由于中國是同時受到多國的殖民侵略,帝國主義企圖瓜分中國,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這就造成了中國同時接受多國思想文化的情況,故選擇權在中國。又因為中國有獨立的主權,沒有任何一國能夠向中國完全輸入其殖民文化。第三,中國歷史悠久,很多傳統文化根深蒂固。引入西方文化能夠引起保守派的強烈反對。第四,中國的知識分子覺悟較高。他們以救亡圖存為己任,義無反顧地投身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去,在引入西學和保護中國傳統文化方面都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五、結語
綜上所述,五四前后,由翻譯文學作為媒介,中國本土文化在翻譯、文學和思想文化方面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殖民影響。這是實際上是西方企圖將中國納入以西方為中心的權利體系和話語體系的文化表現。這就造成了在五四之后的近幾十年內中,中國的現代性觀念一直籠罩在西方的強勢影響下。這種影響在全球化的今天尤為明顯且具有深刻的意義。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使得中國在翻譯和文化輸出輸入方面大大失衡。僅就2015年來說,非譯本圖書的進口與出口比例大致為9:1,譯本引進與輸出的比例為7:3.正如張頤武所言:“全球化不是一個普世的福音,它本身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個挑戰使得很多小語種和弱勢文化岌岌可危,變成了強勢文化的影子。這也正是后殖民主義和后殖民翻譯理論的現實意義。對于這一問題,中國譯者可以采取霍米·巴巴的文化雜糅主義或者韋努蒂的“雙向暴力翻譯法”,使模仿文化邊緣化、同化,為我所用。這樣一方面可以弱化西方殖民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強中國本土文化的發展與豐富。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現代性問題不可能處在和殖民強勢話語完全無關的純凈話語中,一味地美化五四之前的過去也是沒有意義的。五四時期中國的知識分子還是竭盡全力的在文化殖民的浪潮中保持中華文化的本土特色。這也是當代中國知識分子應該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參考文獻:
[1]胡適.中國新文學大系·建設理論集(影印版)[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
[2]朱雙一.魯迅作品中的后殖民文化批判[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11:100-106.
[3]趙文靜.翻譯的文化操控—胡適的改寫與新文化的建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4]Bhabha,Homi K.1994.The Location of Culture[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5]Niranjana,Tejaswini.1992.Sitting Translation:History,Post-structuralism,and the Colonial Context[M]Berkeley &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6]Robinson Douglas.2007.Tanslation And Empire: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7]Said,E.W.1978.Orientalism[M].London and Henley: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8]Theo Hermans.2007.Crosscultural Transgressions Research Model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Ⅱ:Historical and Ideological Issu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