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
【摘要】中醫,中國特有的古典醫學體系,深深地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要做到中醫藥文化的對外傳播與交流首要任務就是中醫名詞術語的英譯,它涉及到國際標準化雙語命名,因此極具國際意義。然而中醫名詞術語紛繁復雜,至今在中醫翻譯界還未形成規范的翻譯理論指導體系,其英譯的標準化難度可見一斑。本文在調查中醫名詞術語英譯現狀的基礎之上,簡要地探討了歸化、異化的翻譯策略在中醫名詞術語英譯中的運用,使英譯的術語在體現其醫學內涵的同時,展現中醫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價值。
【關鍵詞】中醫術語名詞 英譯 歸化異化法
一、中醫術語英譯的現狀調查
中醫藥走向世界, 西方人不能深刻領悟中醫文化內涵,中醫名詞術語的翻譯是巨大障礙。究其原因,主要體現在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中醫用語詞義深奧難懂,以及中醫英譯工作者多不具備中醫專業知識,或缺乏相關的翻譯技巧,因此,中醫名詞術語英譯的不統一亂象,使中醫文化很難發揚光大。英國中醫翻譯家Nigel Wiseman指出: “Chinese medicine is difficult to translate, and there are few people able-and even fewer people willing-to do it”,除了中醫語言本身深奧難懂, 一些用語自身的規范化程度不高, 存在著一詞多義、數詞同義、概念交叉等現象外, 更重要是由于中醫是一門中國特有的醫學體系, 與中國傳統文化密切相關,不僅如此,中醫中大多數概念和最常用的詞語在英語及其它歐洲各國語言中一般都缺乏現成的對應語,使得中醫術語翻譯似乎不可為。李照國在《中醫基本名詞術語英譯國際標準化研究》中提到某些中醫名詞的“實質問題中醫界本身也存有爭議,翻譯上的準確性也很難完全落到實處”,因此,中醫術語的翻譯不僅關乎語言本身,還涉及到中國醫學體系和中醫深層文化的傳播,任重而道遠。
二、歸異化研究適用于中醫術語英譯的理論依據
歸化和異化這兩個概念是在1995年由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在《譯者的隱身》一書中提出來,其中,歸化是指在翻譯中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盡可能的使源語文本接近目的語文化,向目標語靠攏,譯者大多采用流暢的風格,盡可能減弱譯語讀者對外語語篇的生疏感;異化指偏離本土主流價值觀,保留原文的語言和文化差異,表達時向原語靠攏,譯者故意打破目的語的行文規范,刻意保留原文的異域特色。德國翻譯理論家施萊爾馬赫在《論翻譯的方法》中將歸異化概括地更形象,他認為翻譯的途徑有兩種:一種是盡可能讓作者安居不動,而引導讀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種是盡可能讓讀者安居不動,而引導作者去接近讀者。從歷史上看,歸異化是直譯和意譯的概念延伸,因為它們關注的核心問題不是如何在語言層面處理形式和意義,而是突破語言因素,擴大到文化和美學之中來。同時,勞倫斯·韋努蒂認為歸化和異化并非一對截然不同的二元對立體, 在本質上來說它們是對外國文本的文化取向, 是對翻譯文本和翻譯策略的選擇所產生的文化影響,對文化的共性和差異性選擇不同的文化取向會產生不同的文化影響。在中醫科技文本英譯中,對文化的共性進行歸化, 中醫名詞術語會被英語讀者所共同接受, 具體表現在譯文通順易懂、語言流暢,似乎是用英語寫作的一般,沒有翻譯的痕跡。然而中醫詞匯立足于中醫的整體觀念系統,若一味遷就西方醫學詞匯的譯法,則體現不出中醫特色。
三、歸異化翻譯策略在中醫術語英譯中的應用
歸異化翻譯策略的選擇在中醫名詞術語的翻譯中不能一蹴而就,而要考慮到中醫名詞術語的特點。比如,在中醫基本理論中,有一些概念獨特、含義豐富、有著特殊文化內涵的名詞術語,如陰陽、五行、臟腑、氣、神等,都是含有國情的概念的術語,它們在英語及西方醫學體系、術語中均沒有對應的說法,用直譯或者意譯都無法闡述術語本身的內涵,對于這類詞匯用歸化法翻譯往往不能忠實地反映其意思,而用異化法翻譯卻能保留原術語的原汁原味,不僅忠于原意,還能反映出中醫詞匯源于生活及取類比象的構建原則。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需保持中醫的異域性,采取音譯的方式,即采用異化的處理方式,以利于保持其基本內涵和中醫特色。如將氣譯為Qi,陰陽譯為 Yin & Yang,并以括號形式將現行譯法作為一種文內注解附于有關音譯概念之后,以幫助讀者理解,而這種方法現如今已廣泛地被人們所接受。再如臟腑,是內臟的總稱,按照其功能特點,分為五臟,六腑兩大類。五臟的功能特點是“藏精氣”,六腑的功能特點是“傳化物”。五臟是一個綜合性的功能單位,不但包含著西醫學同一臟器的部分功能,而且還概括了其它某些器官的一些功能。若將其歸化譯為“viscus,bowel”,則對應的是西醫解剖中的內臟和腸道,與我們中醫中注重于各臟的生理功能的臟腑不對等,所以不妨音譯加注釋為“zang-organ,fu-organ”讀來更為妥帖。
然而,當目標語和原語的意思是等同的,歸化不失為一種貼合的翻譯策略,它既可以準確地表達原語的意思,讀者一看也可以迅速而準確的捕獲其意,它以一種外國人所熟悉的語言符號轉換,因此更易于被外國人所認可。所以,很多中醫術語有其特定的含義,用歸化法不可以確切的表達它,表達出來有歧義,甚至沒有英語單詞或詞匯與之相對應的,這時用異化法或音譯法進行翻譯,不僅忠于原意,也可以保留中醫的特色。對于初學者,接受這樣的詞有一定難度,但學習中醫的過程中慢慢對中醫有更深的了解以后,便也能很好地理解這些術語了。目前隨著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很多目的語讀者已處于高級階段,在對中醫理論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能很好地接受這樣的譯法,而這也有利于他們更深刻地理解中醫的有關概念和理論。因此,歸化和異化作為兩種翻譯策略,在中醫術語翻譯的實踐中孰優孰劣,不能一概而論,可以靈活運用兩種翻譯法翻譯中醫名詞術語,并用其他方法如借用西醫現成的術語、比照西醫求同存異、仿照西醫構詞進行中醫翻譯。
參考文獻:
[1]王東風.歸化與異化:矛與盾的交鋒[J].中國翻譯.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