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凱特·肖邦是一位杰出的美國女性主義文學家,她的代表作之一《暴風雨》自發表以來就飽受爭議。批評家們主要從諷刺和象征藝術、自然主義傾向及女性自我身份的覺醒等方面來對其作品進行評論分析。本文主要從聶珍釗教授提出的文學倫理學批評角度,對《暴風雨》進行一個全新的詮釋,重點剖析女主人公卡莉絲特與男主人公艾爾西打破各自的倫理身份,任憑非理性意志驅使,最終導致了他們在婚姻倫理環境中,對愛情的背叛。
關鍵詞:凱特·肖邦的《暴風雨》;文學倫理學批評;倫理選擇;倫理身份
作者簡介:田燕嬌(1992-),女,漢,河北省張家口市人,天津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方向。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8--02
一、文學倫理學批評及其現實意義
聶珍釗教授在2004年“英美文學在中國: 回顧與展望”的學術研討會上提出來了文學倫理學批評這一批評理論,并于2014年發表了《文學倫理學批評導論》這部重要的文學批評理論著作。聶教授認為:“文學倫理學批評是一種從倫理的視角解讀、分析和闡釋文學作品、研究作家以及與文學有關的研究方法,它認為文學是特定歷史階段倫理觀念和道德生活獨特表達形式,文學在本質上是倫理的藝術。”(聶珍釗,2014)文學倫理學批評在發展及應用的過程中形成了倫理身份、倫理環境、自由意志、倫理義務、倫理選擇、倫理困境等一系列相互聯系的理論術語。在文學作品中,主人公的倫理義務由其所處的倫理身份和倫理環境所決定;主人公內心真實渴望的表達是自由意志,但是其自由意志往往會與倫理義務相矛盾,便會形成倫理困境,隨之而來的就是主人公對何去何從做出一個倫理選擇,不同的選擇便會形成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運用文學倫理學批評這一批評理論,不僅為文學作品的全方位、多角度解讀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視角,而且在強調文學的教誨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對提高讀者的文學欣賞水平,督促作家和文學批評家更好地承擔社會責任和促進社會進步方面具有現實意義。
二、對《暴風雨》的文學倫理學批評分析
《暴風雨》通過講述兩位已婚的昔日戀人卡莉絲特與艾爾西在一個暴風雨的午后逾越倫理而通奸的故事。本文剖析了男女主人公面對性欲本能與家庭責任時內心的沖突與碰撞。全文由2條倫理線將文章中多個倫理結連接起來,構成一篇結構完整,銜接自然的倫理結構。主線是卡莉絲特與艾爾西的一場婚外情的經過,輔線是由卡莉絲特對丈夫鮑比諾避雨歸來的關心和艾爾西對遠在洛克西度假的妻子克拉莉莎和兒子的寫信問候。下文主要通過對主線和輔線進行倫理解構,從而展示出女主人公卡莉絲特和男主人公艾爾西分別對各自婚姻的忠貞與背叛的行為。
(一)卡莉絲特的忠貞與背叛
父權為主體的社會倫理環境中,女性永遠處于邊緣地位,她們以父親乖巧的女兒、丈夫體貼的妻子以及孩子慈愛的母親這些倫理身份存活。當她們個人需求的自由意志與家庭責任這個倫理義務相沖突時,家庭正義這一倫理觀就發揮其重要作用,其中家庭倫理道德規范的力量不可小覷。當卡莉絲塔面對昔日的情人、想要暫時拋棄博比諾特妻子的倫理身份、試圖追求自我情欲的滿足時,宗教倫理觀和家庭倫理道德的效力就時刻發揮著作用。“卡莉絲特埋頭做著針線活”(凱特·肖邦,2004),從這里可以看出社會對婦女的定位,那就是婦女必須操持家務、相夫教子。“她去收在門外晾曬的丈夫禮拜天去教堂時穿的衣服”(凱特·肖邦,2004),這也是宗教倫理觀對婦女的約束的體現, 提醒著她要時刻遵守婦道,這里不管是自愿也好還是被逼無奈也好,都體現著卡莉絲特對婚姻的忠貞。
在暴風雨來臨前,她收衣服的時候,看到了昔日戀人艾爾西來到她家門口,“她愣愣地站在那里,手里拿著一件丈夫的外衣,任由碩大的雨點拍在身上”(凱特·肖邦,2004)。這反映出卡莉絲特對妻子身份的暫時忘卻,沉浸在對昔日情人突然出現的震驚中,此時她的內心在掙扎,這是婚姻倫理義務與自由意志相碰撞,也是女主人公在內心產生了倫理困境,正在進行倫理選擇。倫理困境就是由于倫理混亂導致的,而倫理混亂恰恰是由秩序的破壞、道德觀念發生沖突、巧合、誤解形成的,女主人公就在面臨責任與性愛的倫理選擇。
從卡莉絲特允許艾爾西進入到他家里及之后的一系列行為反映出她在渴望自由與想要掙脫家庭婚姻倫理道德的約束之間掙扎,卡莉絲特的性本能加強了情欲的氛圍,最終,她的自由意志戰勝了倫理義務。對卡莉絲特那間幽暗而神秘的臥室的細致描繪,毫無疑問象征著她本能的一種待釋放,即女性性特征的暗示。卡莉絲特由于對暴風雨的恐懼而一步步退向臥室的行動表示她已作出倫理選擇,逐漸遠離婚姻倫理規范的監督和約束,她要徹底的放縱自我去享受欲望即將帶來的一場激情盛宴。
“溫熱悸動的身軀、熾熱的面龐、滿頭的大汗,紅潤的像石榴籽似的嘴唇,白皙的脖子和豐滿挺拔的胸脯”(凱特·肖邦,2004)都暗示著她內心涌動的激情,同時也在極度的誘惑著艾爾西。淚汪汪的藍眼睛里此時已經沒有恐懼,有的只是恍惚,那恍惚無意識地暴露了自己感官的渴望,為接下來打破婚姻倫理道德的束縛,盡情地釋放自己的本性創造了可能。“他們已經不再理會屋外的瓢潑大雨,風雨的呼嘯惹得她在他的臂彎里哈哈大笑”(凱特·肖邦,2004)。從這里開始描寫卡莉絲特已經達到了從緊張--迷離--釋放這一過程的高潮,此時,她終于突破內心那道制約她欲望和激情的高墻,盡情地滿足自己的情欲。這種情況下,她已然將家庭婚姻倫理觀遠遠拋于腦后,徹底背叛了婚姻,從肉體上背叛了愛情。
激情過后,作者對結局的描寫也是出人意料,一向挑剔的卡莉斯特對丈夫和兒子的雨后歸來,不追究臟衣服和晚歸,反而對他們表示出了極其的關心和寬容,“她一把抱過畢比,使勁兒親著兒子,”“似乎對父子倆能安全到家而滿心歡喜”,“‘大蝦!哦,博比諾特,你真好!她在丈夫臉頰上親了一口響吻”(凱特·肖邦,2004)。從這些方面來看,卡莉絲特的這種行為很可能是對自己“通奸”這一違反婚姻倫理規定行為的一種補償,同時又回歸到了賢妻良母這個倫理身份,重新履行妻子和母親的義務。
卡莉絲特具有雙重人格、雙重倫理身份,既扮演了一個賢惠的妻子和慈愛的母親的角色,又充當了一個打破家庭婚姻倫理道德,犯了通奸行為的罪婦的角色,她對愛情和婚姻有過忠貞,也有過背叛。
(二)艾爾西的忠貞與背叛
小說在暴風雨來臨時,男主人公艾爾西才出場,并沒有涉及他有何表現能夠證明他對愛情和婚姻如何忠貞,但是一切沒有寫到違反婚姻倫理道德規定的行為之前都可以算是忠貞的。
但是當在卡莉絲特家避雨,看到昔日戀人因為害怕閃電,快要摔倒的時候,“艾爾西擁著她蹣跚地向后退,突然他動情地把她緊緊摟在懷里。”“她溫熱悸動的身軀勾起他對她曾經的迷戀和渴望,他情不自禁地摟緊了她。”“白皙的脖子和豐滿挺拔的胸脯更是讓阿爾西安分不下。”“他看著她的眼睛,毫不猶豫地逮住了她的嘴唇”(凱特·肖邦,2004)。這些動作已經超越了正常的交往行為,艾爾西隨著這一系列的動作,正在從朋友身份,轉變為情人身份。接下來作者就描寫了艾爾西與卡莉絲特的通奸行為,同時他們也徹底推倒了約束他們自由意志的壁壘,盡情地釋放了內心對欲望的追求。此時此刻,艾爾西也徹底打破了婚姻倫理道德的規范和制約,背叛了婚姻和愛情。在這里,作者沒有攜帶任何個人的感情色彩在其中,只是盡力用筆觸去描寫出這一場令當事者雙方沉醉其中的場面。當激情過后,他們不敢就這樣睡去,艾爾西在卡莉絲特的目送下騎馬離去。這也表明,艾爾西也意識到了事情如果敗露之后的嚴重后果,但是“他回身朝她燦爛地一笑”(凱特·肖邦,2004),來作為告別,也說明他對這種通奸行為毫無愧疚,相反的是非常滿足,這不得不引起讀者對自由意志與倫理道德的重新思考。
一場歡愉之后,艾爾西對外出度假的妻子和孩子們的問候信中寫道:他們的健康和快樂才是他的頭等大事,雖然他很想念妻子和孩子們,但是愿意為此多忍耐幾天分離之苦。這封回信一方面表明他轉變了倫理身份,回歸到了克拉莉莎丈夫的身份,履行關心家人的責任和義務,或多或少也能體現出他對婚姻所犯錯誤的彌補;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他似乎想要繼續擺脫這種枯燥乏味的婚姻生活,再次尋求婚外情,以及對與舊愛帶來的激情和刺激的渴望,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在婚姻倫理道德和通奸之間要做出選擇,如果此次倫理選擇再次發生的話,就會更加引人深思了。艾爾西對婚姻的背叛行為,一方面是人的自由意志的作用,而另一方面也是他對家庭婚姻倫理規范的蔑視,導致做出的倫理選擇。
三、結語
通過文學倫理學角度分析凱特·肖邦的這部作品,展示了男女主人公對家庭婚姻倫理底線的打破,這揭示了在人內心潛藏的自由意志和倫理道德發生沖突時,人性與倫理身份的矛盾和選擇。作者客觀的揭示出了人的本性,值得讀者深思,畢竟家庭和睦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前提,倫理道德規范是平衡家庭與社會穩定的杠桿。
參考文獻:
[1]白雪.從女性主義視角解讀《暴風雨》中的道德與情欲[J].《科技致富向導》,2015(1).
[2]凱特·肖邦. 《暴風雨》.《文學導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4]王慶勇.《暴風雨》中的反諷和象征藝術研究[J].名作欣賞,2008(02).
[5]吳悅.從文學倫理學批評角度解讀《霍亂時期的愛情》[J].《凱里學院學報》, 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