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思軻
摘 要:地名作為名詞中特殊的一類,往往具有穩定性和含義深厚的文化內在,本文旨在結合相關資料,通過對河南省伊川縣地名中語音音變、詞匯和修辭的分析,考察該地地名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河南伊川;地名;文化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8--02
屬于洛陽市管轄的伊川縣位于河南省西部。其地處中原,且北面與古都洛陽相依,具有相當長的歷史。山河變遷,朝代更替都對其地域命名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其地名進行考察。
一、地名語音音變分析
伊川縣的方言屬于中原官話,語音上接近普通話,但是在一些地名的發音上仍然與普通話有較大差別。
(一)突出第一個音節、弱化第二個音節
雙音節地名的最后一個音節往往弱化,如:白元[yan]、平等[t?n]、中溪[?i]等。
而三音節地名中,往往是突出第一個和第三個音節,弱化第二個音節。如:尚家[t?ia]溝、四合[x?]頭、老君[t?yn]堂等。
(二)加入兒化音
位于北方方言區,伊川縣在當地地名發音中免不了也要受兒化音的影響。如:孟家窯[i?r35]、瑤灣[u?r55]等。
(三)韻變
地名中的“韻變”是指某個詞,當它與其他詞組合時,發音是比較正常的,但是當它出現在地名或者某個特定的稱謂里,我們在念的時候總要“轉一個彎”,使其韻母發生變化。這也是地名的方言發音中一個比較獨特的地方。伊川縣地名里的韻變情況大致有如下幾種:劉瑤、劉村的“劉[liou35]”念作[li?51];吳溝的“吳[u35]”念作[ua35];邢莊的“邢[?i?35]”念作[?iɑ?35];晉莊的“晉[t?in51]”念作[tsiεn51]。晉莊的“晉”不僅韻母發生變化,聲母也由“j”變為“z”,很可能是古音的殘留。
二、地名詞匯分析
(一)詞性分布
對當地的地名進行簡要統計之后,可以發現地名中名詞性語素占大多數,如:文化路、馬營、水牛溝等。其次是形容詞如:新寨、舊寨、大莊、小莊。然后是動詞如:拉馬店、尋馬溝。
(二)、常用構詞語素的類型
1、地理環境特征類語素
(1)地形
伊川縣四周山脈環繞,伊河水縱貫其中,東部與西部地勢高,中部低,坡嶺逐漸向伊河傾斜。總體上分山地、丘陵、平原三種地形。
山地雖在地形中占比不多,但以“山”命名的例子不在少數,如:常海山村、高山村等。山間有溝壑,故有以“溪、澗”命名的村落,如中溪、煙澗、浥澗。此外全縣丘陵面積占總面積的68.7%,因此以“溝、嶺、洼、坡、圪垯、澗”等語素構成的地名占大多數,且多分布在這些丘陵區。如:
嶺:鴉嶺、野狐嶺、石嶺等18個
洼:磨洼、郭洼、閆洼等10個
溝:司馬溝、雷溝、萬溝等63個
坡:萬坡、張坡、西坡等14個
圪垯:李圪垱、申圪瘩、梁圪當等5個
“坪”本是指扁平的地面,也泛指山地和丘陵區的局部平地。平原占伊川縣總面積的22.4%,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因此有以語素“坪”構詞的地名:爐坪村、康坪村、南坪村。
(2)水文
伊川縣有伊河、杜康河、甘水河、白洚河、順陽河等20余條河流,利于農業澆灌和住民生活,故臨近河道的村莊,其地名也多與水文有關。如:“灣”指水流彎曲處,以此為地名的有:郝灣、瑤灣、曾灣等。“濱”指水邊,故伊河兩岸的公園被命名為伊濱公園,而“水、溪”如:水寨、中溪。
2、宗族姓氏類語素
在中國農村,村落家族文化一直占據著主體地位,同村的人們之間以血緣為紐帶,在同宗同姓的文化背景中尋求著歸屬感和安全感,正是這樣的文化構成了中國社會的基礎。
因此宗族姓氏類語素是村落名稱的最普遍的語素之一,如:郭村、孟村、謝村等。
3、方位詞類語素
方位詞具有較強的能產性,因此對于文化程度不高的村民來說,這是區分同名地名的一種非常簡便的方法,此類語素構成的地名詞往往是成對出現的。如:
東、西、南、北:東寨、南寨、北寨、東草店、西草店等
上、中、下:上天院、中天院、下天院、中章屯、下章屯等
前、后、左:前富山村、后富山村、后莊、后窯、左寨等
4、生產生活類語素
生產生活類語素往往與當地的經濟貿易、生產生活方式有關。
窯,《說文解字》解釋為:燒瓦灶也。因此與“窯”有關的地名能夠反映當地的生產方式,同時伊川縣有煤、鋁、鐵、磷等礦產和巖土,對這些礦物和建筑材料的開采往往留下窯洞,這是當地以此命名的因素之一,如:老煤窯溝。同時,由于古時生產力水平低下,貧苦人家無力蓋房,往往在山坡的土壁上挖出窯洞,在此居住,當地亦由是得名。
店乃是售賣貨物的鋪子,與之相關的地名往往反映當地地名形成的某個時期曾有繁榮的經濟貿易,如:呂店、閔店、王耆店等
5、古代軍事行政類語素
古都洛陽歷經十三朝更替,是兵家爭奪,炙手可熱之地,北依洛陽的伊川縣也歷來成為軍隊駐扎屯兵的選擇。在伊川縣當地流傳著許多有關王莽與劉秀的軍事斗爭故事,許多地名也因這些斗爭傳說得名,由此形成的地名里往往含有營、屯、寨等語素。例如:
營:增花營、于營、馬回營、辛營等
屯:下章屯、西高屯、龍王屯等
寨:雙頭寨、呂寨、馬良寨等
需要說明的是,“屯”本是“包圍”之義。即建立四周防御的寨子,后詞義又演變為村落。同樣“寨”本也指防守用的柵欄,一般是軍事上用的障礙物,在詞義引申和泛化的情況下已經與表示聚居地的語素融為一體,不易區分。但此處暫且仍將“屯”、“寨”歸為軍事行政類語素之中。
6、居民聚集地類語素
此類語素僅僅由人口聚集而形成,并無其他特殊意義,“莊”是其中一種。如:王莊、靳莊、西牛莊等。
7、宗教類語素
北魏時期,佛教便在洛陽盛行起來,著名的《洛陽伽藍記》就反映了佛教文化流行的盛況,緊鄰洛陽的伊川也勢必受到佛教的影響,故不僅村落中多有小廟,地名中也有以“寺”、“神”命名的語素,如:蓮花寺、寶峰寺溝、路廟、大王廟、海神廟等。
(三)詞類構成的類型
伊川縣地名的構詞結構以偏正結構為主,聯合結構次之,述賓結構和主謂結構數目最少。
1、偏正結構:黑羊村、野狐嶺、陡溝村等
2、聯合結構:梁劉村、董王坡、石張莊等
3、述賓結構:尋馬溝、拉馬店等
4、主謂結構:馬回營村、馬回村等
三、地名中的修辭分析
(一)用典
劉勰在《文心雕龍》對用典作出如此解釋:“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伊川縣的地名大多與先秦和漢代的歷史有關,這類地名往往更具有考證價值,其本身的文化含義也更加濃厚。由于數量較多,此處只列舉一二簡單闡述。
江左 “江左”本指長江以東地區,而伊川縣的江左鎮得名源于唐高宗(另一說是漢武帝)。這一故事在《洛陽縣志》與《伊川縣志》中均有記載。《伊川縣志》:“乾封元年(666年)四月,高宗游嵩山,過嵩陽,愛其山川秀麗,顧謂臣曰:‘江左風景不過如是伊川縣江左村因是得名。”
拉馬店 傳說王莽與劉秀交戰,王莽將生擒劉秀,正要揮劍傳令時發現佩帶的寶劍不見了。由于寶劍伴隨王莽多年,是他的護身之寶,于是他便拉動韁繩,調轉馬頭去尋找寶劍。他的手下見主帥改變了方向,也立即前往跟隨,劉秀因此得以幸免于難。
鳴皋、鶴鳴峽、九皋山 此三個地名均出自《詩經·小雅·鶴鳴》:“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
平等 民國初年,政府積極號召“自由、平等”思想。于是民國16年(1927年)8月,河南省主席馮玉祥為根治洛陽南部匪患,在大莘店設平等縣,在白沙鎮成立自由縣。民國21年(1932年)省政府合并平等、自由兩縣,成立伊川縣,但“平等”之名仍保留下來,成為現在的平等鄉。
(二)借代
所謂借代即是以一物代一物。老百姓通常不會費盡心思起文學性特別強的名字,往往是“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故地名中多用借代,如:白土窯村因當地多白土(即白堊。石灰巖的一種。)和窯洞,故以此特征代為村名,諸如此類還有櫻桃溝、槐樹洼、柿樹洼等,顯而易見都是以當地流行樹種代為地名。
結語:
考察地名的文化內涵涉及地理、歷史、政治、人文等諸多因素,結合語言學知識,本文僅僅對伊川縣地名中蘊含的文化從三大方面進行分析,還是十分淺顯的,要對當地地名進行深入分析探究還是應投入更多的時間,進行更加廣泛的實地考察。
參考文獻:
[1]李耀曾.伊川縣志[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2]龔崧林.洛陽縣志[M].臺灣:成文出版社,1976.
[3]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09.
[4]李煌,劉子申.河南地名命名規律及文化內涵探析[J].黑龍江史志,2011, (244):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