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喜帖,南陽方言里稱為“帖兒”,調類為陰平,在迎娶新人、打發姑娘、宴請賓客等事務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營造和美、快樂的氣氛,構建和睦、融洽的人際關系大有裨益。本文立足在南陽農村喜帖文化的調查實際,對現今在南陽民間盛行的喜帖文化現象進行整理,為窺探中國古代婚俗傳統提供依據,為民間文化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南陽;農村;喜帖文化;婚俗
作者簡介:樊雪君(1980-),女,漢族,河南新野人,新鄉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文學、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8--02
在南陽農村的婚俗文化中,新人若在結婚時不給親戚朋友下請帖,意味著對別人不尊重,其家庭則會被視為不懂禮數,嚴重者會使親戚之間斷絕來往。
本文在對南陽農村紅白理事會理事樊桂信進行深入訪談的基礎上,認真對南陽農村盛行的喜帖文化現象進行了調查。經調查發現,南陽農村的喜帖文化較多地保留了中國儒家文化的傳統特色,彰顯了文明禮儀,散發出獨特的魅力。現將調查情況整理如下,旨在為窺探中國古代婚俗傳統提供依據,為民間文化研究提供參考。
一、寫喜帖必備的材料
南陽農村的喜帖一般不在大街上買現成的,而需要寫帖人親手制作。做喜帖,材料很簡單,一張紅紙就可以了。不過,必須對大張紅紙進行適當的裁剪,按照長七寸(約等于二十三厘米)、寬五寸(約等于十七厘米)的標準尺寸來制作喜帖,否則會被人認為“沒文化”。南陽農村用紅紙制作喜帖,而不用其它顏色的紙,是因為紅色是中國的吉祥色,是喜事的一個標志。
此外,書寫工具還需要準備:一支小號毛筆。寫帖人需要用小號毛筆在裁成的標準長方形上書寫。
二、喜帖的代寫人
因為南陽農村的喜帖用語典雅,書寫格式及內容沿襲古制,一般家庭都是找人代寫喜帖。喜帖代寫人具備的條件:一是熟諳當地的婚俗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二是能夠正確使用敬語和謙辭,能夠依據情境準確表情達意;三是書法水平較高,書寫規范;四是為人熱心,樂于助人。
三、喜帖的分類
南陽農村的喜帖的種類很多,根據內容的不同可以分為:送好帖、離娘帖、送飯帖、回飯帖、請親朋帖、請女方長輩帖、請媒人帖、請女兒帖、請女婿帖。
送好帖,是男方男性最高長輩寫給女方男性最高長輩用來約定婚期的帖子,在古代相當于“請期”,由男方家庭在結婚典禮前一個月或十來天請人寫好并委托媒人送出。
離娘帖,是男方女性最高長輩寫給女方女性最高長輩用來催促新娘離開娘家上轎(上車)的帖子,結婚當天由媒人帶到女方家。
送飯帖,是送親的人在結婚第一天送到男方家用來支付第二天女方長輩來男方家里吃飯的飯錢的帖子,一般是夾在書本里,再放在皮包里,在午飯前交給男方禮單桌的主事人,意味著送飯帖的署名人與男方攀親戚(“攀”方言里讀去聲)。送親的人一般由新娘同一個家族的兩個伯伯或叔叔或哥哥充當。
回飯帖,是男方收下飯錢后將余下的錢返還給女方的帖子。男方出于禮節一般只收10元或20元飯錢,余下的錢還放在本子里返還給送親的人,并且要回一條煙給對方表示誠意。
請親朋帖,是男女雙方各自請親戚朋友的帖子。作為男方,下帖告訴親朋好友婚期,此帖需要在婚禮的前兩三天發出;作為女方,下帖請為女孩添箱的親朋好友在婚禮第三天來女孩娘家吃飯以示答謝,此帖需要在聚會時間的前兩三天發出。
請女方長輩帖,是男方家庭在新郎新娘結婚的第二天請女方的男性最高長輩到家里吃飯的帖子。
請媒人帖,男女雙方分別請各自媒人的帖子。男方家長會在新郎新娘結婚的第二天請媒人來陪女方家長,女方家長在新郎新娘結婚第三天請媒人吃飯以示酬謝。
請女兒帖,是女方家長在女兒結婚的第三天、大年初四、正月十五請女兒回家的帖子。
請女婿帖,是女方家長在女兒結婚的第三天、大年初四、正月十五請新女婿的帖子。
經過梳理,男方家庭用到的帖子有:送好帖、離娘帖、回飯帖、請親朋帖、請女方長輩帖、請媒人帖。女方家庭用到的帖子有:送飯帖、請親朋帖、請女兒帖、請女婿帖、請媒人帖。
四、喜帖的內容
南陽農村的喜帖是聯絡締結婚姻雙方家庭的重要工具,在具體內容上要根據情境選擇恰當的措詞,既表達目的,又合乎身份,且需表達對人恭敬、對己謙卑之意,以示禮節周到。請帖的具體內容如下表。
一般來講,送好帖、回飯帖、請女方長輩帖,遵從“有長不顯少”的原則,一家之主由男女雙方的最高男性長輩充當。雙方的長輩若為平輩稱眷弟,若比對方輩分高者稱眷生,若比對方輩分低一輩稱眷晚,若比對方低兩輩稱眷再晚。若沒有對方輩分高,需在眷/弟/晚/再晚之前添加“忝姻”兩字,意示對對方的尊重。
離娘帖同樣遵從“有長不顯少”的原則,雙方的女主人由女性最高長輩充當,如果對方輩分高,稱端肅拜;如果是平輩,稱整容拜;如果是比自己輩分低,稱襝衽拜。
五、喜帖的特點
南陽農村的喜帖格式遵從古代書寫習慣,須從紅紙的右上角起筆,從右到左書寫,左下角落款,一般采用小號毛筆書寫,顯得鄭重其事,彰顯了古文化特色。
此外,南陽農村的喜帖篇幅短小精悍,格式講究、規范,用詞多為古語詞,莊重典雅,語氣誠懇,態度謙卑,情真意切,意在營造幸福和諧的氣氛,構建友好團結的人際關系。
六、送帖者具備的條件
南陽農村的喜帖根據內容的不同選擇不同的下帖人,具體情況按照男女雙方具體分析。
就男方而言,送好帖、離娘帖的送帖人須為男方的媒人。回飯帖是當場由男方主事人直接回復給女方送親的人的,不用專門再去下帖。請親朋帖、請媒人帖、請女方長輩帖的送帖人一般由男方與新郎親近的同輩或晚輩充當,不過親戚朋友和媒人收到喜帖不會給送帖人發紅包。而女方長輩不僅會給送帖人紅包,而且會管送帖人吃飯。
就女方而言,送飯帖的送帖人由送親的兩個哥哥或叔叔或伯伯充當,請親朋帖、請媒人帖、請女兒帖、請女婿帖由女方新娘的同輩或晚輩充當,只是親戚朋友和媒人收到喜帖不會給送帖人發紅包,而請女兒帖、請女婿帖的送帖人會得到紅包。
七、喜帖文化中需要注意的事項
在南陽農村,送好帖、離娘帖比一般的請帖還要鄭重其事,因為除了請帖外還需要攜帶規定數量的禮物。此外,新郎新娘在接到請女兒帖、請女婿帖后,還需要置辦一定數量的禮物,帶到女方娘家。禮物在數量和內容上都有一定的要求,具有約定俗成的意義,能夠滿足人們趨利避害、追求吉祥如意的心理,不能隨意置辦。
(一)關于送好帖的注意事項
伴隨送好帖,媒人還需攜帶彩禮和禮物。彩禮多年前是1001元,意為“千里挑一”,后來變為10001元,意為“萬里挑一”。禮物要帶六色或十色禮,不能帶八色禮,因為八與南陽方言詞“巴巴叉叉”的“巴”諧音,意為不吉利。
(二)關于離娘帖的注意事項
伴隨離娘帖的,還需要有離娘肉。離娘肉不止一樣,一般是六色禮:一大塊肉、兩瓶酒、粉條(代表常來常往)、果子、白糖等。此外,還需要帶上為新娘準備的新衣服、新鞋子、新襪子等。女方回禮時留二瓶酒回一瓶水,“一瓶水”寓意“長流水”,意為雙方的親戚關系如長流水一樣蔓延不絕。
(三)關于請女兒帖、請女婿帖的注意事項
三天回門時,男方需要攜帶十色禮:斗米(“斗米”的意思已經虛化,一般增加到20斤)、斗面(“斗面”的意思已經虛化,一般增加到40斤)、豬肉禮調(一塊肥肉)、連方(一大塊肉當中切一道印,不切透,一般為豬肋骨旁邊的肉)、魚兩條、豬心肺一掛、豬腿四條(前腿二條、后腿二條)、酒二箱、活雞一對(一只公雞、一只母雞)等。十色禮暗含十全十美之意,預示著諸事順利,婚姻美滿。
當然,如果家庭富裕,也可以送十二色禮,例如香煙、飲料、白糖等可以酌情加進來。“十二”在古代中國是個吉祥數字,還可以形容數量多或程度深,如南朝齊王融《望成行》:“金城十二重,云氣出表里。”十二色禮已經很豐盛了,所謂“禮多人不怪”,代表男方的最大的誠意。
男方拿的禮物不能全部留下,女方還要進行回禮:豬心肺必須回給男方,意味著“有心去,有心回”;豬腿里要回兩條后腿,意思是“前腿來,后腿回”;雞全回,因為這一對活雞是新郎新娘的長命雞,不能拆開,也不能吃掉,只能回給男方在家里養著;魚要回一條,意味著雙方有余。
綜上,在南陽農村,喜帖文化已經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是婚俗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喜帖不僅是締結姻緣的雙方家庭交流信息、表情達意的手段,而且是儒家文化融入人民生活方式的顯著證據。它繼承了傳統文化的精髓,體現了中國的倫理觀念,是“家和萬事興”的深刻詮釋,經過歷史的積淀和揚棄,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
參考文獻:
[1]梁尚端.民間請帖[J],農業·農村·農民.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