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形容詞“好”在與動詞“V”進行組合構成“V+好”結構時,對述補動詞“V”有一定的選擇限制,選擇的依據就是“V”的語義特征。一般來說,具備 [+持續,+自主,—貶義] 語義特征的動詞能與“好”組合,但也有[—自主] ,[+貶義]語義特征的動詞能進入“V+好”結構。
關鍵詞:“V+好”;結構動詞“V”;語義特征
作者簡介:補蕢華,女,苗族,1988年生,湖南懷化人,吉首大學文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是訓詁學。
[中圖分類號]:H146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8--02
一、引言
動結式是現代漢語句法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句法結構,“V+好”作為動結式述補的一種,引起很多學者的關注。“V+好”是由實義動詞“V”和形容詞“好”組合而成,在具體運用中表現出意義相對復雜,結構靈活的特點。
動詞“V”可以是單音節詞,和“好”組合構成“V+好”結構,如:做好、學好、捧好等;“V”也可以是雙音節詞,如:處理好、傳播好、籌劃好等。“好”讀上聲時是一個典型的性質形容詞,《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對“好”作為形容詞的義項分類多達十種,“好”的基本義項為:優點多的,使人滿意的(跟“壞”相對),如:好人,好東西,好事情?!昂谩笨梢杂迷趧釉~后,構成“V+好”結構,表示完成或達到完善的地步。如:計劃訂好了;功課準備好了;坐好吧,要開會了。
“V+好”結構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經常用到,可是并非所有動詞都能進入“V+好”句法結構。“學、看、壓、保護、宣傳”等這一類的詞能進入“V+好”結構,“死、除、騙、頂撞、破壞”等這類詞不能進入“V+好”結構。這說明,“V+好”結構對述補動詞“V”有一定的選擇限制,選擇的依據就是“V”的語義特征。我們引用語義特征分析法對這一現象進行探析。
二、“V+好”結構中“V”的語義特征分析
什么是語義特征分析法?陸劍明先生在《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一書中提出:“所謂語義特征分析,是指通過分析某句法格式的各個實例中處于關鍵位置上的實詞所具有的共同的語義特征,來解釋、說明代表這些實例的句法格式之所以獨具特色、之所以能與其他同行句法格式相區別、之所以只允許這一部分詞語進入而不允許那一部分詞語進入的原因?!?/p>
動詞作為實詞的一大類,本身是一個系統開放、數量龐多、用法繁雜的類別,“V”與形容詞“好”的結合構成述補格式后更增添了其復雜性。為了更好地考察“V+好”結構對動詞“V”的限制,我們查閱《現代漢語動詞辭典》一書,結合百度搜索,對大量的動詞及語言事實進行了整理,以分析能進入這一句式的動詞“V”的語義特征。
因動詞數量較多,我們選擇有代表性的例詞對其語義特征加以描寫總結。
(一)含[+持續]語義特征的動詞能進入“V+好”結構
如下:
a看好 玩好 做好 磨好 學好 組織好 整理好 擺弄好
b切好 剁好 砍好 嗑好 照好 打好 射好 踢好
c關好 擺好 包好 掛好 壓好 蓋好 穿好 記好
d *死好 *懂好 *碰好 *去好
從上所舉實例來看,a、b、c三組結構是成立的,d組不成立。前三組結構中動詞均是持續性動詞,含[+持續]的語義特征。d組動詞均為非持續性動詞,含[—持續]的語義特征。丁新伯(1989)認為:所謂持續動詞,指在意念上動作行為或狀態持續進行的,不是瞬間完成的,如:看、說、讀、寫、問;非持續動詞指在意念上動作行為或狀態是瞬間完成的,如:死、斷、熄、完、丟、來、去。
“V+好”中“V”表示的動作必須有開始結束義,動作行為必須有一個持續的過程,如上述所舉a類動詞。但是也有例外,如b類動詞,這類詞語似乎是瞬間動作,不能持續,但是它們也能和結果補語“好”組合,原來這一類動詞的動作是可以多次重復出現的。多次重復出現的動作構成了開始和結束的過程,從這個角度看它們也屬于持續動詞,當然能進入“V+好”格式。而c 類動詞既可以表示持續的動作行為,也可以表示持續的狀態,它們亦能和“好”組合。非持續動詞表示的動作往往是一發而逝的,沒有開始和結束的過程,不能持續,如d類動詞,這類動詞不能進入“V+好”結構。由此看出,“V+好”中的“V”必須具有[+持續]的語義特征。
(二)含[+自主]語義特征的動詞能進入“V+好”結構,有特殊情況。
如下:
a吃好 唱好 縫好 畫好 準備好 治理好 調養好 安頓好
b活好 變好 長好 病好 過好 咳嗽好 生長好
c *蔫好 *噎好 *嗆好 *忘好 *看見好 *發抖好 *忽視好 *感染好
上述實例中,a、b兩組結構是成立的,c組不成立。a組動詞均是自主性動詞,含[+自主]的語義特征;b組和c組動詞均為非自主性動詞,含[—持續]的語義特征。馬慶株在其論文《自主動詞和非自主動詞》(1988)中首次提出:所謂“自主”,是說動作行為是動作者能主觀決定并自由支配的、有意識的,如“吃、喝、看、玩、研究、討論、參觀、考慮、幫助、休息”等,所謂“非自主”,是說行為動作是動作者無法決定和支配的、無意識的行為動作,如“蔫、噎、嗆、忘、看見、聽見、發抖、忽視、感染、變質、知道”等。
a組中“吃”、“唱”、“縫”、“畫”等動作均是由動作者主觀決定,并有意識地支配的,能進入“V+好”結構。c 組“蔫”、“噎”、“嗆”、“忘”等動作都不是由動作者主觀決定,是不受支配的、無意識的動作,不能進入“V+好”結構。需要注意的是b 組動詞,它們原本屬于非自主性動作,如:“活”、“變”、“長”、“過”等,但是為什么能和“好”結合呢?馬真(1997)也曾經把形容詞充任結果補語的述補結構的語法意義概括為以下四種:
①預期結果的實現 ,如“洗干凈了”
②非理想結果的出現,如“洗破了”
③自然結果的出現,如“長高了”
④預期結果的偏離,如“挖淺了”
b 組“V+好”是形容詞“好”充任結果補語的述補結構,當然也會具備以上幾種語法意義。b 組中“變”、“過”、“活”是非自主性動詞,卻含[+自主] 語義特征,因為人們可以有意識地通過各種手段和措施使結果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實現預想的目標。如:
⑴經過治療,我的身體變好了。
⑵我們要把日子過好。
⑶人生在世不得活好嗎?
這一類型的動詞具有特殊性,它們在語義上向含[+自主]語義特征的動詞靠,能夠進入“V+好”格式,表示“①預期結果的實現”。大部分時候b 組類動詞含[—自主]的語義特征,可以表示“③自然結果的出現”,一般指向好的結果。如:
⑷最近天氣變好了。
⑸這株植物長好了。
還可以表示“④預期結果的偏離”。預期結果本來應指向惡化,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下,出現了預期結果的偏離。如:
⑹他什么藥都沒吃,一早起來病好了。
⑺電腦昨天出故障了,今天一開機變好了。
非自主類動詞為什么能打破常規,進入“V+好”格式,是因為“好”作為結果補語,其詞匯義為“優點多的,使人滿意的”這樣整個格式便呈現出“完成或達到完善的地步”的語義信息,由此有了“[—自主]V+好”的特殊現象。排除這一特殊現象,一般來看,“V+好”中的“V”得具備[+自主]的語義特征。
(三)含[—貶義] 語義特征的動詞能進入“V+好”結構,有特殊情況。
如下:
a保護好 捍衛好 宣傳好 保衛好
b辦好 備好 編好 聯系好
c捏造好 串通好 籠絡好 預謀好
d *罵好 *哄騙好 *批評好 *擾亂好
從上所舉實例來看,a、b、c三組結構是成立的,d組不成立。仔細考察,a組動詞均為褒義詞,含[—貶義] 語義特征;b組動詞為中性詞,沒有感情色彩;c組動詞均為貶義詞,含[+貶義] 語義特征;d組動詞均為貶義詞,含[+貶義] 語義特征。由此可看,進入“V+好”結構的“V”應為褒義詞和中性詞,含[+貶義] 語義特征的動詞一般不能進入。但是有例外,如上述實例中的“捏造”、“串通”、“籠絡”等動詞?!癡+好”中的“好”本身具有使動作行為向好的方面發展或達到完善的趨勢,所以能進入此格式的動詞一般不含貶義,這是由“好”的詞匯意義決定的。少量的貶義詞能進入“V+好”結構,第一種可能是:在特殊語境下說話人或動作發出者使動作行為往他們認為滿意的方向發展,符合他們的主觀意愿,這時動作行為與“好”的詞匯意義有關聯,不沖突。如“這件事情我一定要預謀好。”第二種可能是:“V+好”結構中的結果補語“好”“優點多的,使人滿意的”這一詞匯意義正在逐漸脫落,“好”有虛化的傾向,由表示“結果完善義”向“動作完成義”轉移。如:“他們已經串通好了?!?/p>
三、小結
本文運用語義特征分析法對能進入“V+好”結構的“V”的語義特征進行了考察。發現了一般具備 [+持續,+自主,—貶義] 語義特征的動詞能進入“V+好”結構,少量含[—自主]、[+貶義]語義特征的動詞打破常規,也能進入“V+好”結構 ,本文對這類特殊的現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零星的解釋。但關于“V+好”結構中,是不是還有含其他語義特征的動詞能和“好”組合?具體哪些[—自主]、[+貶義]動詞能進入“V+好”結構?“好”作為結果補語,其詞匯義有沒有完全脫落?這一系列的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主編.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陸儉明.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M].(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陶然等.現代漢語動詞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5.
[4]丁新伯.持續動詞與非持續動詞[J].邏輯與語言學習,1989,(2).
[5]馬慶株.自主動詞和非自主動詞[J].中國語言學報,1988,(3).
[6]馬真,陸儉明.形容詞做結果補語情況考察(一)(二)(三)[J].漢語學習,1997,(1)(4)(6).
[7]宋鵬.淺談動結式“V+好”中的“V”[J].現代語文,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