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和”思想是中國古代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古代的文化之魂。本文主要研究“中和”思想審美特征,“中和”思想的核心是指對人與人們處事態度的一種約束。人們不能違背這個“度”。一旦這個“度”遭到破壞,人們生活的和諧將會被打破。“中和”思想中所蘊含的智慧不僅影響著古人,更對當今社會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中;和;中和;天人合一
作者簡介:郭欣(1992-),女,山西太原人,西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美學專業2016級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美學。
[中圖分類號]:J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8--01
一、適度原則
“是可忍孰不可忍”的例子告訴我們,儒家所看重的適度,就是禮制秩序的適度。是大夫就不能享受諸侯的禮制,是諸侯就不能享受天子的禮制。怎樣才算是適度?就是在過與不及之間,尋求一個不偏不倚的“中”。孔子有一句話說:“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這就是孔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叩其兩端而竭”,只要抓住問題的兩個極端,就能求得問題的解決。這種方法,體現的就是一個“中”字。所以儒家和諧思想的準確表述是中和。
中和思想有三個要點:
(一)中體和用
就是以中為體,以和為用,“體”與“用”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重要范疇。指本體和作用。一般認為,“體”是最根本的、內在的、本質的,“用”是“體”的外在表現、表象。所以在這里“中”是根本的,第一性的,而和是從生的,第二性的。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稱為“中”。表現出來以后符合常理,稱為“和”。儒家是認為人情感要受到抑制,行為要受到約束,心靈要中節合度。“中”,是天下的根本,所有道理都由此而出,是天地之性,而“和”,是表現出來的情,合節中度,無所乖戾,是貫通天下的原則。也就是在講, 以一種不偏不倚的和道協調天下,即無所不通。
(二)養其中
“中”是人的修養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也是每個人生來應該秉持的本性,但是外在的一些影響有的時候會使人偏離了這個本性,若想使人通過修養回歸這大本,就必須首先確立“人人有中”的本。
(三)中節合度
強調就是適中。“夫有和平之聲,則有蕃殖之財。于是乎道之以中德,詠之以中音,德音不愆,以合神人,神是以寧,民是以聽。”有和諧均平的音聲,便有繁衍增殖的財物。于是表達它的詩句符合道德,詠唱它的歌聲符合音律,道德和音律都沒有差池,用來溝通神人,神靈因此而安寧,百姓因此而順從。因此這種適度原則強調的是一種自身情感的節制性,而儒家和諧思想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協調原則強調的則是一種不同事物之間的融合性。
二、協調原則
(一)異類事物相互對待
這里的相互對待,指的是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互協調,晏子春秋中說,和如羹焉,意思就說,像羹湯一樣,其中有許多不同的味調,各有各的特性,融合在一起不會失去自己的存在,卻又能彼此得到很好的糅合統一,這樣的和,是一種差異性協調的和。與它相對概念的,是同,是相同事物的疊加累積。孔子曾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性格各有不同但因為本質都是仁厚道德所以可以在一起和諧相處,將小人聚集在一起的是相同的利益,但是他們也會因為利益而分散,不會達到和諧的狀態。
“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生之。若以同稗同,盡乃棄矣。”和諧才是創造事物的原則,同一是不能連續不斷永遠長有的。把許多不同的東西結合在一起而使它們得到平衡,這叫做和諧,所以能夠使物質豐盛而成長起來。如果以相同的東西加合在一起,便會被拋棄了。
(二)求和
異類事物相互求和的一個最好例子就是藝術,比如音樂,音樂是由許多不同的音調組合而成的,但是卻可以演奏出和諧的曲譜,不僅如此,最好的音樂還應該是與天地同和的音樂,也就是至樂。它一方面強調音樂作為一種藝術與天地萬物具有同構性,另一方面強調音樂創造必須契合大化流衍的節奏,天地的節奏就是音樂的節奏。
(三)心靈和諧
不僅萬事萬物要和諧,我們人的心靈也要強調和諧。心靈的和諧圓融是天地和諧的基礎,儒家思想發展到宋明理學時的最為強調這一點。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窮究天下萬物的根本原理,徹底洞明人類的心體自性,以達到改變人類命運的崇高目標,從而使人類行為與自然規律能夠和諧平衡、生生不息。
三、天人合一
“天”,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神秘的存在。在古代,天是人們的主宰,是萬物的神。在商周時代,天的宗教色彩很濃,人們把天當做是萬物的主宰。在當時人們把天當成了上帝,認為天是無所不能的,這為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關于“人”,人可以指普通百姓,封建統治者,以及整個人類社會。
在醫學領域,主要體現為在古代,人們認為生病的原因是因為鬼神在作祟,所以在治病的時候要選擇能接近鬼神的,巫師就應運而生。在古代,巫就是指醫生。所以古代的醫學就有明顯的巫醫特色。在法律方面,“天人合一”主要影響人們對法律的約束力,以及在執行法律的時候的規矩有影響。人們認為自然界存在的倫理秩序完全可以適用于在人類社會。在古代,行刑需要遵循一定的季節的變化。像我們平時所說的秋后問斬,為什么不在其他時間行刑,古時候人們認為夏天是豐收的季節,而秋冬萬物蕭條,所以在春夏不適宜殺人。在農業方面,萬物的生長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律。“拔苗助長”是不會有東西豐收的。在《呂氏春秋·審時》中這樣認為,種莊稼,需要人來干這件事,需要土地使糧食生長,需要配合自然使糧食發育。在這里強調了天、地、人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天人合一”其中所蘊含的思想可謂是博大精深,它不僅僅是一種文化,更是人在生活中的指南針,其中的思想,不僅在古代有啟迪作用,放在現代也同樣適用。
參考文獻:
[1]袁濟喜,《審美理想之維》,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
[2]王振復,《中國美學史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3]祁志祥,《中國美學原理》,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