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得蘭
[摘要]2012年,為慶祝63周年,筆者為臨夏縣政務大廳創作了巨幅工筆畫《冠領群芳》。
工筆畫的創作,需要在構圖、勾線、染色整體規劃、細心布置。下文主要結合具體創作實
踐,探討了工筆畫創作過程中一些具體技法、創作心得和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工筆畫;藝術構思;畫面布置;染色技法
工筆畫《冠領群芳》是筆者于2012年建國63周年之際為臨夏縣政府大廳傾力創作的美術作品。“在滿卷溢彩的章法構架中,藏不住的就是那份精準又唯美的韻致,畫面形象結構嚴謹、靈動;寫實風格和浪漫情懷的有機結合,使其作品憑添了幾分典麗古雅、氣韻酣暢的審美情趣,筆下生成的燦然真趣令人沁心爽脾。”甘肅省美術家協會會員、臨夏州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臨夏州畫院名譽副院長楊占福老師這樣評價這幅作品。
工筆畫的屬性和特點,決定了它在形式表達上的獨特性,選材上的寓意性,確切的說,工筆畫是以精謹細膩的筆法描繪景物的中國畫表現方式,它使用“盡其精微”的手段,通過“取神得形,以線立形,以形達意”,獲取神態與形體的完美統一。無論是人物畫,還是花鳥畫,都是力求于形似,都非常注重寫實,形象上追求工、細、真,題材、內容和顏色處理一定要為畫面主題的表達服務,畫的意境、畫的靈魂不能丟。“畫,形在工,色不在多,貴在取神、也貴在取韻,韻至則美,留神則精。”不見得是通理,可也算是在理。畫巨幅畫不易,工筆巨幅畫更不簡單,且不說畫面的最終效果如何,但就章法處理上,最容易出現不空則散、不散則亂的畫病。
在建國63周年之際,筆者為臨夏縣政務大廳傾力創作《冠領群芳》600厘米×220厘米的巨幅工筆畫時,塔首先在選材上以牡丹花為表現內容,鴿子、石頭、水仙等為陪景,牡丹自古為國花,它雍容華貴、富麗堂皇和堅貞的品格,是我們中華民族興旺發達、美好幸福的象征。畫面上,63朵牡丹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3周年,寓意祖國繁榮昌盛,鴿子的安排和處理,就是想表達國家社會和諧、民族團結、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寓意。整個畫面在創作形式的表達上,出于對藝術領域新視野、新空間和新境界的追求,大膽地將創作的內容和形式定位在一個“大”字上,即大題材(以人人喜愛常見的牡丹為主題,和平鴿、山石、水仙為配景)大構圖(運用大s型構圖形式)、大意境(考慮畫面整體意境效果,章法上不能亂,層次分明韻味雅致,整個意境呈現出太平盛世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景象),背景處理上使用暖色調,但不追求艷美,講究做古,背景風格顏色用赭石加入一點墨,來烘托和諧古韻的美感,層層套染,循序而成,無一重濁混沌之處,筆清墨秀,典雅精妙而骨肉兼備,表達內心激動的心情和對生活充滿向往,對國家、對民族所懷有的質樸而真摯的情愫。畫畫除了注重物象本身外,還要考慮它存在的環境(包括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以及這種環境對主體的限制作用而不僅僅是考慮形式與技巧,還有背景的渲染氛圍對主體的烘托作用,以背景營造意境,以意境凸顯主體。
在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近一年的創作中,筆者將自己家的餐廳、客廳變成構圖創作、過稿分染的前期創作場地,一門心思地投入到這幅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3周年而作的鴻篇巨制上。為畫好這幅畫,筆者勤查資料、廣納諫言、刪繁就簡、數易其稿,邀臨夏州著名書畫家任志翔、石蘭英、楊占福等老師在此畫的創作期間,三番五次到現場指導,給予了筆者極大的支持和鼓勵。下面主要結合《冠領群芳》的繪制過程的9個步驟,談談巨幅工筆畫構圖形式和寓意表達的運用。
繪制步驟一: 先搞一批寫生,選擇好花頭、枝葉、鴿子、花草等,將白紙粘成長6米、寬2.2米大小的整張紙打底稿,把重點的一組花放在顯眼處,占畫面中前部的1/3。花頭要考慮正、仰、俯、藏、露、大、小等形式變化和大小穿插。枝葉跟隨花頭的動勢要相輔相成,畫面從左往右起勢,疏密結合、陰陽對應。前部和后面加珊瑚石配牡丹,有“石背富貴”之寓意。石頭上蹲兩只鴿子,和草坪上跳動的鴿子遙相呼應,寓意太平盛世、和諧安康。中間的一株新枝牡丹,象征生命旺盛和對未來的美好祝愿。根據生活氣息,適當加點水仙、荷包以及遠處的花花草草,增加熱鬧氣氛。
繪制步驟二:將準備好的6張8尺熟宣豎裁掉18厘米,邊留1厘米,以便裝裱時粘接,然后按尺寸依次拷貝到宣紙上,有些底稿不太滿意,可以稍作改動加以完善。移稿完成后,可以一張一張地勾線、染色了。
繪制步驟三:曙紅勾花頭,用線需靈動飛揚,注意要勾得細一些,不要和枝葉的粗細度混淆。重墨勾正葉,中墨勾枝梗和莖,淡墨勾反葉和遠處的枝葉,正葉主筋用釘頭鼠尾描,起筆頓挫明顯,收筆略呈垂露狀、微微含蓄的回鋒,筆力要能收得住。枝梗用線要挺拔有力度,莖部分用線稍平和,根部附近的曲線變化要優美自然,切忌生硬。山石可重墨勾,鴿子及其它花草可淡墨勾。
繪制步驟四:花頭用曙紅分染數遍,再有重點地分染,整朵魏紫、朱砂等重色花頭,先用淡墨分染然后用胭脂、曙紅統染,反瓣根部留水線, 黃色和偏紫花頭用色不同、方法相同。前景的花頭多染幾遍,使之色彩明麗、變化豐富;中景和遠景的花頭和枝葉畫法同前,分染次數少些,適當淡些。但每次分染和統染都要等干了下次再染。
繪制步驟五:花頭周圍用淡赭石統染,再順著輪廓分染,花房周圍斡染一層極淡的胭脂色,模仿古畫顏色暈化的效果。正葉用花青分葉筋留水線局部分染,反葉用絳紅色留水線分染,莖則用絳紅色從兩邊往中間分染,梗靠近葉柄附近用胭脂略略提染葉。一組一組花頭及枝葉分開層次,可在視覺上拉開距離。
繪制步驟六:淡色花頭用胭脂或本色繼續分染、提染,深色花頭用淡墨或更深色(淡墨+本色或花青+本色)提染,正前葉用淡墨分染數遍后青色(花青+墨)統染,遠景葉子平涂淡草綠,反葉平涂偏黃一點的赭綠色(赭石+草綠+少量藤黃),葉子的明暗處理要注意虛實變化,左側非焦點處的葉子可以畫得虛一些。
繪制步驟七:花頭用白粉提染,先一遍中等濃度的染色面積要略大一些,后一次濃白粉提染,面積要小,靠近花房周圍的小瓣提染要慎重。正葉再用淡墨青色(花青+墨)勾勒細葉脈,然后用中等濃度頭綠提染亮面,干后用清水筆反復洗刷,將浮在正葉表面的頭綠洗去,再等干后,用薄頭綠根據畫面需要略加提染。反葉用薄三綠提染,枝梗的根部用色要略重,濃粉黃色(藤黃+白色)點蕊,干后,蕊的中間用淡淡的朱磦輕點一下,強調凹凸感。
繪制步驟八:背景和石頭采用一點肌理, 注重整體畫面,用破色法留出大S構圖,存在一種透氣感,背景整體刷淡古銅色(朱磦+墨+少許藤黃+少許曙紅),一些地方用淡墨再次趁濕烘染,未干時根據畫面濃淡的處理意圖趁濕繼續刷淡墨或赭石。石頭用濃墨從上邊緣往里渲染,然后趁濕撒入鹽粒和清水,鹽粒不要太細,最好是腌菜的那種粗鹽略略碾碎即可。待干,拂去鹽粒后用清水反復洗刷畫面,將畫中的鹽分洗盡,否則以后畫作容易回潮,日久肯定損傷畫面。
繪制步驟九:借用大房間將作品依次掛在一面墻上,然后看整體畫面效果,觀察張張畫面銜接是否完整、色調是否統一、意境內容表達是否完美等。根據畫面需要,對鴿子要絲毛、畫爪、點睛、勾羽枝等,絲毛顏色要比著染的色彩略重些。畫面前景一簇花和葉子要顯明細致,顏色亮麗,顏色不夠的再提染。用中墨復勒不明顯的主葉莖和枝干,隨后用淡胭脂復勒葉筋和莖的輪廓線,淡胭脂細筆勾勒反葉細葉脈。中景、遠景依次,遠處的幾片正葉尖部略提染朱磦。用三綠統染陪景的水仙,暗部用花青提染。草綠染草地,背景色調要染統一,該亮處的亮,該暗處的暗,襯托出畫面的古樸、沉穩、莊重,體現意境美。
在大型工筆畫《冠領群芳》的繪制過程中,首先構圖起關鍵作用,是一幅畫的造型總體設計。構圖古時叫章法或布局。“六法”中叫經營位置,有“置陣布勢”之說,認為只有勢的存在才能張揚和體現氣的存在。在藝術構成中,最具特色又能多方面適應的形式法則,便是兩極效應法,以靜態和動態呈現,則取S型律動形態,其中也不乏陰陽、虛實等的對應法。本幅作品既遵循“六法”布勢,還依S型形式。其次,傳統工筆中,采用肌理制作的手法較為少見。而當代工筆,“一切技巧都是為畫面服務的”,只要有助于更完美地表達出我們所要表現的意境,對畫面的整體和諧性沒有負面影響,適當地運用肌理:撒鹽的處理手法是為了豐富石頭的厚重感和色彩變化;破色破墨法使得背景的仿古底色不再平板、單調。還有花頭采用胭脂這種冷紅提染而不是曙紅那種艷紅色,是為了統一花頭色調,不能花里胡稍,也是表達出一種“古艷”的效果。最后,有些葉子表層的頭綠罩染后,通過洗刷手法去除表層的浮色,讓畫面顯得滄桑,然后再用薄頭綠根據需要局部罩染,葉子的顏色就顯得既艷麗又沉穩。這種效果如果單純的用筆來暈染繪制是很難表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