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素偉
[摘 要]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將作為改革的重點。這也意味著學生以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為基本特征的學習方式的深刻轉變。
新的學習方式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和角色定位的轉變;新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對學習過程——課前、課中、課后的探索。
[關鍵詞] 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學生多元化學習方式的應用研究成果 ,課題批準號:GS[2015]GHB1153。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每時每刻帶給人的都是變革與新穎。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在于人的思維方式的變革,而教育是促進人的思維方式的變革及其素質發展的最重要因素。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也明確指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是“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① 將“雙基”教學和“學會學習”置于同樣重要地位。目標還要求“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②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將作為改革的重點。學生以自主性、合作性和研究性為基本的學習方式,意味著學生存在方式的轉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人,能夠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事物,用自己的頭腦去判斷問題,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思想,用自己的生命去感受世界。
一、新的學習方式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和角色定位必須隨之轉變
自主探究式學習方式強調學生自主地思考問題、發現問題,是一種創造性的學習。這種創造性的學習方式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也必須具有創新性,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參與文本的意義生成過程,使文本顯露新的意義。所以筆者課題組老師提出“順學施教、先學后教、多學少教、能學不教”的基本原則,關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圍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大的學習時段,具體通過學習方案的設計與編寫、課前的自主預習、課中的合作探究、釋疑解難、課堂及檢測評價、課后的延伸拓展等方面展開深入細致的研究。在此過程中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了學習品質, 提高了課堂效率。
自主探究式學習方式要求教師要改變自己的角色定位,要俯下身子成為學生中的一員,與學生一起學習,共同成長。教師充分尊重學生,學生參與課堂學習受到平等對待;學生的獨立思考、個性化理解能夠實現自由表達;學生質疑、批判教師或教材觀點及其它權威的自由和權力得以認可;教師對待學生要用對待生命的態度,及時通過各種方式鼓勵學生,激發學習潛能,促成教學問題首先來自學生,問題解決首先問計于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發現體會到自己的價值。教師不急功近利,師生關系在和諧中自然生長。
二、新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對學習過程的探索
傳統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觀性、受動性、依賴性的一面上,導致學生習慣依賴,遇到問題不積極想辦法解決,久而久之學生的獨立性、主體性、創造性都被抹殺。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這種被動性、他動性的學習狀態,把學習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發展、提升的過程, 讓學習成為一種發自內在的精神解放運動。轉變學習方式,要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因此,在學習方式上強調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
(一)學生自主學習方式的研究
自主學習是改革學習方式的最佳途徑之一,強調一種探究、發現的過程,強調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問題成為學生感知和思維的對象,從而在學生心里形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學生自主學習體現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如課前預習,許多學生在老師指導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預習方式,有發現問題式、習題輔助式、結構表格式、點評鑒賞式等,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充分預習過程中,學生發現問題形成的“不同意見”,成為進一步學習和討論的材料。并且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教材,嘗試修改教材,甚至可以替換教材中的某些篇目。學生的閱讀思考、討論質疑、書寫展講等主體活動成為課堂主旋律。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同時獲得一種愉快的情感體驗,以利于進一步的學習和研究。課后,除了老師少量的規定作業之外,學生可以為自己量身訂做更適合自己的作業。這樣,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又挖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從而提高了教育教學的質量。
(二)合作互助學習方式的研究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這種學習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生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的培養,提高學習效率、合作能力。在課堂上,教師先出示學習提綱,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在整理預習成果的基礎上,各小組在小組長的組織下,對重點內容、共性問題及本課內隱的重要思想方法等在組內進行交流、討論,或形成統一答案,或生成有價值的共性問題。
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最主要的是創建學習小組,學習小組通常由2~6名學生組成,要求小組成員在性別、學業特長、學習習慣、學習能力、智力狀況、家庭教育環境等方面有著合理差異,將班級學生按學業成績和學力水平分成A、B、C、D四個層次,(其中2人、4人組按AC和BD構建小組);如構建6人小組,可將學生劃分A、B、C三個層次,依次為AA、BB、CC,使合作學習小組成為除班委之外班級最基層結構。這樣構建合作小組使“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為互助合作奠定基礎,組間同質又為全班各小組間展開公平競爭創造條件。
創建合作學習小組還需要明確組員分工,可分為小組長、學科代表、記錄員、發言人、記分員等。小組長帶領全體組員制定組名、logo、組規、小組宣言及發展目標,負責檢查各項目標的落實情況,并做好記載;每位學科代表負責一門學科,紀錄評價并督促全組同學進行相應學科的學習。記錄員在小組討論時負責記錄得出的結論。發言人在小組成員的協助下整理討論結果并主持發言。記分員統計本組成員在討論時的發言次數,通過評比激勵本組成員積極參與討論。在討論形成成果后,小組展示學習成果,小組發言人在講臺上講解對問題的發現、提出和理解的全過程,而其他學生和老師都可以自由發問。
對于小組的學習成果要有及時的評價保障。一是小組評價:老師從主體預習、發現問題的價值與意義、質疑發問、展講質量、板書設計等方面及時對學習小組給予過程性評價。二是組員評價:由小組長和學科代表對小組成員給予及時性評價,組員也可相互評價。采用量化賦分評價,可采取基礎分數、激勵分數、嘉獎分數三種評價方式。如達標分數可設置為預習完成,根據完成的質量分為5、3、1分;按討論情況分為2、1、0分; 產生質疑發問一次2分等。激勵分數主要針對學習困難的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來評定。嘉獎分數是在質疑、展講、板書等環節表現特別優秀,或生成出乎意料、發人深省的問題或結論得到師生一致認可的,一次加5分。
要求每天輪換安排一個學習小組負責考核,記錄全班各個學習小組一天的學習與得分情況。每周小組長匯總統計,結果報送任課教師。每月統計匯總,組組有分數,人人有分數。評選“優秀學習團隊”、“展講明星”等先進團隊和個人。期望及時跟進的各類評價有效地激發每一位學生課堂參與度和積極性,有效防止只有優秀學生唱獨角戲的現象,保證每一位學生在每一節課上都學有所獲,自信滿滿。
(三)研究性學習方式的研究
研究性學習,“又譯作探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基本上可以概括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研究性學習泛指一切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活動,作為一種學習理念、策略、方法,它適用于學生對所有學科的學習;狹義的研究性學習則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課題,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自主開展探究性活動,綜合運用已知去獲取新知,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力的學習活動。專門設置以研究性學習方式為主的研究型課程,作為獨立的研究性學習實施渠道。”③我們課題組主要以狹義研究性學習為研究方式,開發校本課程,學生在自主選擇的前提下,以校本教材為載體,通過導師的指導和幫助,主動地進行研究性學習。利用校本課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研究能力,拓寬學生視野。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④只有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才能滿足學生的這種需求,才能培養積極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強學生的探索精神,使學生的創新思維活躍起來,靈動起來。學生學習方式轉變了,教師自然會從繁鎖的苦教中走出來,教學效果將會美妙喜人。
[注釋]
①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國教育報》,2001年7月 27日第 2版.
③馮新瑞:《研究性學習在學科教學中應用的探討》,《課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5期,第 頁。
④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