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柳霞
【摘要】不可移動文物具有獨特性,受當前城鎮化建設及社會環境等影響,近年來,除自然災害、歷史因素外,屢次遭遇人為破壞,加速了其消亡率,從而也加大了保護難度。為此,本文結合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現狀及存有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措施,旨在加強我國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與傳承。
【關鍵詞】不可移動文物;文化遺產;文物保護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這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遺留下了無數文物古跡。不可移動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是“活”的歷史的再現。我國文物保護事業起步晚,加之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為新時期的保護工作帶來了諸多新問題、新挑戰,如文物保護與各地城鎮化建設的沖突、文物盜竊違法活動猖獗等,致使其保護難度進一步加大。一些不可移動文物盡管舊址尚存,但卻因無法反映當時風貌,失去了應有的保護價值,這不得不引起行內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如何尋求更為有效的解決措施,成為當前的重要課題。
一、當前我國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現狀
截止2011年12月,我國完成了對文物資源的三普調查工作。在此期間,對各地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了調查、登記造冊與匯總,建立了數據庫。據統計,此次全國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達77萬處,在數量上,全國各地都比之前的普查結果有所增長。【1】與此同時,國家也加大了文物保護宣傳力度、財政支持力度、行政執法力度,開展文物原貌完整復樣,積極推進遺址保護等。可以說,我國對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取得了重大突破,且對文物保護利用的管理水平也在不斷提高。
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由于我國地域遼闊,不可移動文物分布范圍非常廣泛,近年來,受經濟利益驅使,屢次遭遇人為破壞,呈現加快消亡的趨勢。據網報,2014年,通過對10個縣區的遙感監測,國家文物局發現不可移動文物平均消失率達4.7%,【2】保護難度在進一步加大,主要表現在:城鄉建設造成不可移動文物破壞嚴重,安全受到威脅,特別是在經濟相對發達或人口稠密地區;地處偏僻的不可移動文物因保護不到位,受風吹日曬等自然因素破壞嚴重;一些遺址遺跡缺乏專業修繕人才;一些地區為當前利益,破壞不可移動文物本來面貌挪作他用,或盲目修整破壞原有文化特色;大多文物保護單位管理機制存有問題,人員經費缺乏,難以對不可移動文物實施全面保護,一些文物處于放任自流或者難于監管的境地;盜挖盜掘活動猖獗,給不可移動文物造成了毀滅性破壞等。這些現象對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二、當前我國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保護意識方面未能形成高度重視的統一思想
保護意識方面主要存在兩類問題:一類是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的對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氛圍不夠濃厚,保護意識還未能深入人心。大多社會公眾抱以片面認識,認為保護文物是文物部門、政府的事,與自己沒有多大關系。甚至一些群眾還任性、主動地對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人為破壞,比如在石碑上刻字、劃痕跡等不文明行為。另一類是在如今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下,一些地方政府和職能部門領導過份注重經濟建設,關注城市發展,卻不重視文物保護。當城市修建改造中與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發生矛盾沖突時,寧可舍棄文物也要繼續建設,致使破壞文物事件屢屢發生。也正因不夠重視,有時還導致文物保護經費劃撥不能到位,甚至挪作他用。
(二)開發利用方面存在盲目不合理傾向
對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我國包括國標、行標及地方現有34項標準,【3】總體原則要求對不可移動文物的修復,須尊重原物設計,不得隨意添加個人想象,產生破(損)壞。然而在現實中,一些地區未能將不可移動文物納入城鎮規劃與發展中,盲目興建的結果常以破壞文物為代價。一些地區為迎合游客口味,竟然對那些古墓和祠堂大加修整,甚至墻面貼滿特色瓷磚或畫彩圖,導致不可移動文物在失去古樸之風的同時,其歷史文化價值保護大打折扣;一些地區將安靜樸實的不可移動文物置于喧囂商業中,大肆過度地開發利用,既破壞了不可移動文物的本身美感,又減短了其壽命;還有些地方為招攬游客,發展地方經濟,盲目對地下不可移動文物進行開發,結果造成毀滅性破壞。
(三)法律保障方面制度不完善,聯合執法力薄弱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頒布了許多法律、法規,使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漸形成了一個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為中心,相關配套法規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系。然而,盡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已頒布幾十年,各省、市也陸續頒布了相應法律、法規加以細化,但在實際執行中卻難以發揮應有的約束力。究其原因,已頒布的法律法規存在指導性強但可操作性弱的問題。經實踐證明,有的受體制影響,形同虛設,很難落實到位。因此,還需進一步完善健全,方可與現有保護需求相適應。同時,我國個別地區還沒有獨立的文物部門。現有文物保護實行的是多部門分級管理,這種多頭管理,直接導致職責不明、分工不清、管理混亂,保護工作難以落到實處。此外,一些文物部門與政府其他職能部門缺少必要的溝通與協調,也對文物保護工作產生了不良影響。
(四)體制機構方面經費不足、人員缺編、人才稀缺
一些地區未將文物保護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保護經費不足造成措施難以落實,而且缺少有效監管,資金挪用的情況時有發生。此外,文物保護隊伍綜合素質不高,報酬偏低,導致文物保護工作者積極性不高,迫切需要的專業技術人員非常稀缺。由于專業人員存在數量稀少、老化嚴重、編制緊張等問題,與繁重的工作量存有嚴重的比例失衡,影響到對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
三、加強我國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對策措施
(一)利用輿論宣傳積極做好思想意識導向工作
不可移動文物是千年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極具重要歷史文化價值。因此,在實施保護中,文物保護工作者應當主動出擊,對不同地區、不同區域,采取有針對性的《文物保護法》宣傳講解。如針對祖屋、廳堂、祠堂等一些屬私有產權的不可移動文物,應當積極宣傳其歷史文物價值,引導產權持有者有正確認知,充分調動自覺保護的積極性;針對地方黨委政府,側重宣傳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情況、發展前景、對促進經濟發展等作用,得到他們的高度重視,納入到地方整體規劃和統籌管理中,從資金、人才、制度等方面給予強有力的支持;對全社會要充分利用微信公眾平臺、網站及電視、報紙及板報、宣傳冊等形式,營造保護文物人人有責的濃厚氛圍,調動社會廣大群眾公共參與度,并在實踐中轉化成一種自覺自愿履行的責任意識。
(二)在堅持保護原則的基礎上合理開發與利用
不可移動文物資源類型豐富,極具開發利用價值,能幫助改善當地民生,促進文化和社會經濟發展。但旅游開發和城市建設,或多或少會對不可移動文物產生一定影響。因此,應當積極呼吁當地政府制定本地區《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規劃》,針對文物和當地實際情況,列出詳細而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充分發揮其歷史文化價值,并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與城鄉建設之中,送達相關職能建設、國土、交通等機構,讓其熟知本地區內不可移動文物的數量、位置及情況,避免在規劃建設中與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發生沖突矛盾,從而使不可移動文物得到更好的保護。同時,在此基礎上,充分挖掘不可移動文物的內涵,再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發展特色旅游產業。如很多革命遺址,可以充分利用風景秀麗的大山、幽深奇異的洞窟,既開發利用又進行有效保護。
(三)加大對不可移動文物的法律保護與行政執法
加強當前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須進一步完善與健全對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尤其要健全對非法占用的立法保護。同時,對新發現的不可移動文物應當及早納入法律法規的保護,以便在保護中有法可依。同時,加強與相關職能部門的溝通與協調,建立文物保護長效聯動機制,與各部門明確責任、密切配合,在搞好工程建設的同時加強文物保護工作,與公安機關聯合執法,加大執法力度,堅決依法查處、嚴厲打擊盜竊文物的猖獗破壞行為。另外,向社會公開不可移動文物清單,使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接受全社會的監督,使其得到有效保護和管理。
(四)理順文物單位的職能職責,加強人才及經費管理
一是針對現有文物行政執法的尷尬機制,成立專職文物執法機構,理順其職責分工,保障文物事業健康發展。二是積極營造良好的用人機制環境,加強與高等院校的合作,通過內培外引的方式,著重培養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技術專業人才,逐步改善文物單位特別是基層文物單位人才青黃不接的現象,提升文物工作隊伍的總體工作能力。同時,適當增加文物管理機構人員數量,為保護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保障。三是針對資金短缺現象,一邊積極爭取中央及地方政府投入力度,重點提高增大文物保護技術經費比例。同時,吸收多元社會資金注入,通過合理適當地開發旅游業,開發一些精美紀念品,從中獲取一定的經濟利益用于彌補文物保護。四是制定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應急管理預案,不斷修訂優化,組織開展演練,切實提高文物保護的應急管理水平。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系統且復雜,道路漫長又艱辛。作為行業工作者,務必要樹立起高度的責任感與擔當感,在實施保護的過程中,保持高度重視,并積極探尋最佳保護措施,確保遺留到我們手中的歷史文化遺物能夠傳承下去。只要上下齊心協力,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將會大為改觀。
【注釋】
[1]黃曉勇:《試談城市建設與文物保護》,《大眾文藝》,2009年第3期。
[2]盧杰英:《淺談城鄉風貌改造中的文物保護問題》,《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
[3]張洪濤:《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探索——以洛陽市為個案》,《學理論》,2009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