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鋒(玉溪市文化館)
滇劇打擊樂的幾點認識
■朱建鋒(玉溪市文化館)
滇劇有著久遠的歷史,是云南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先后經歷了清代、辛亥革命時期、民國時期和新中國成立以后幾個階段,在云南民間廣泛流行。滇劇打擊樂,在伴隨滇劇藝術的產生和發展的漫長歲月里,通過無數先輩藝人們的精心創造和實踐下,不斷加工提煉,使它與表演身段、唱腔、念白、武打舞蹈動作密切配合,相互作用,逐漸完善,構成了相對固定的表演程式,對滇劇的表演方式和藝術風格的形成,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就目前情況來說,滇劇打擊樂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體系,構成了滇劇藝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滇劇打擊樂在其發展過程中經歷過幾次重大變革。早期的滇劇打擊樂,現已很難找到詳盡的文字記載,變革過程中隨著觀眾審美觀的提高,不僅從打擊樂演奏樂器本身“由大變小”進行了必要的改進,其音色也隨之“由低變高”,更能得到觀眾聽覺上的認可。樂器體積的縮小,讓演奏員的演奏技巧更能發揮得淋漓盡致。演奏速度比以前加快后,不僅使得劇目中傳統鑼鼓點子得以更好地應用,也為打擊樂演奏員創作出更加符合劇情需要的鑼鼓點子創新空間,大大提高了滇劇打擊樂的藝術水平,豐富了它的表現力。
滇劇打擊樂以其鼓譜打頭,同滇劇聲腔、吹排、曲牌有機地形成了完整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滇劇音樂。滇劇打擊樂的鑼鼓點十分豐富,據傳早年有200多種打頭,雖然失傳較多,但多年來經過專業音樂工作者的收集、整理,得到一定的保護。大致可分為:零散鑼鼓、唱腔入頭、干念排子、長錘、沖頭、一封書、耍鑼鼓等各種不同的打頭,總的加起來有140種之多,而目前全省各專業院團,常用的一般僅為50~60種左右。
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滇劇打擊樂既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樂器配置,也形成了能適應各種不同劇情和人物需要,符合戲曲傳神美學原則的以不同打擊樂器配置的“武打”“文打”“小打”等一套富有地方特色的打擊樂演奏藝術。滇劇打擊樂器由大鑼、大鈸、小鑼、堂鼓、小鼓、提手、大鼓、咚字鑼、當當鑼、镲子等十幾種樂器組合而成。其中最常用的樂器有大鑼、大鈸、小鑼、堂鼓、小鼓、提手幾種。其它只作為渲染氣氛和色彩樂器使用。
滇劇行內素有“半臺鑼鼓半臺戲”之說,處于滇劇打擊樂核心地位的司鼓作用尤為重要。司鼓者,又稱之為鼓師(打鼓佬)是戲曲樂隊的指揮,司鼓的職能就是對舞臺節奏的掌握,是舞臺節奏的主宰者。司鼓者在演奏的過程中,要通過對劇情的理解,準確無誤地處理好舞臺表演過程中演員表演身段、唱腔及整個樂隊的“節奏”,對劇目進行中的啟、承、轉、合進行階段性的擴展和烘托,從而達到渲染劇情,襯托戲劇人物的目的,使劇目的演出更具藝術感染力。鼓師的手勢、基本功、綜合素養,對表演藝術的熟悉了解、對藝術的激情和敬業精神,是滇劇打擊樂能否做好和突出“伴”字的關鍵。一名優秀的鼓師,必須要準確認識打擊樂在滇劇表演藝術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僅需要團結好“下把”(其他打擊樂演奏員)和文樂演奏者,還需要處理好演員跟各部門的關系,從而積極、能動、準確、充分地發揮滇劇打擊樂的功能作用。
滇劇打擊樂在滇劇表演藝術中發揮著幾個重要的作用。渲染舞臺氣氛,顯示劇中人物性格、感情、情緒和內心活動,刻畫生動的舞臺藝術形象;突出、加強表演動作以及唱腔、念白的節奏感,強化其藝術感染力增加演出效果;在各種藝術手段之間,以及在每出戲的各個段落之間,具有一種承、轉、合的連接作用。
另外,滇劇打擊樂的運用所包括的內容很多,其中最重要、最根本則表現為對鑼鼓點子的選用問題,是滇劇打擊樂進行舞臺創造的基本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得當與否,對于塑造劇中人的藝術形象,完成劇本主題思想都有直接的關系。如何來選用鑼鼓點子呢?一是以劇中人物所屬行當來作為選擇鑼鼓點子的依據,實際上是以他們的作為和性格特征來進行選擇的,伴奏旦角的戲,一般都選用“小打”或“文打”中的鑼鼓點子。滇劇中的三花臉的戲,一般都是用“小打”來處理,須生戲一般都用“文打”中的點子來處理。二是以劇中人的內心活動、思想情緒以及舞臺氣氛為依據,選用鑼鼓點子。三是以角色表演身段的節奏律動為依據,來選用適合的鑼鼓點子,突出表演者身段的節奏感刻畫出劇中人物內心活動。
近幾年來時代審美的變異和提高,滇劇打擊樂與時代審美存在著較大差距。一是打擊樂器的音質問題。滇劇大鑼、大鈸音量深厚、音色不甚悅耳在現代劇場與觀眾審美有一定阻隔這是一個難題。再是,打擊樂對傳統的繼承和創新功夫下得不夠。滇劇傳統打頭號稱豐富,但實際運用于演出的“點子”則不多,這分析起來有多種原因:隨著老藝人的過世和退休,藝隨人終,許多“鼓點”失傳;現在的年輕演奏人員掌握傳統不多,用點狹窄一般化等等,上述問題應當引起領導和樂隊同仁的重視。
在社會轉型時期,要爭取觀眾,作為滇劇打擊樂,必須與時俱進,否則是會落伍的。所以,我認為繼承和創新都應該膽子更大一些,對有特色的傳統打頭,認真發掘、改造,加以應用,從生活中提煉、創造新的打法,大膽吸收各種姊妹藝術的伴奏經驗,經過消化為我所用,才能更好地適應整個滇劇藝術的發展,從而大大地豐富和提高滇劇打擊樂的綜合表現力,把滇劇打擊樂的藝術水平不斷推向更高的階段。
總的來說,戲曲是一門綜合藝術,更是演員藝術,它是以演員表演藝術為中心的,滇劇亦然。這就決定了戲曲樂隊的演奏工作,必須是為演員的表演藝術服務,而不能各行其是。樂隊為表演藝術服務是藝術規律使然,也是樂隊的職責和功能所決定的。戲曲界歷來就把樂隊演奏叫伴奏,滇劇打擊樂也如此,要在發揮“伴”的功能上做好文章,這就應是積極地、能動地、創造地,富于激情地主動配合、陪襯、烘托、激發演員的創造激情,使演員與打擊樂達到心靈感應、配合默契、情感共振的程度,使藝術形象生動感人。滇劇打擊樂應該追求這樣的境界,這就要求打擊樂全體演奏人員全面提高綜合素質和演奏技巧的基本功訓練,強化自己的藝術精神、藝術態度和嚴謹作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