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琰瓊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江蘇 南京 230032)
中風恢復期中老年患者應用臨床護理路徑作用分析
王琰瓊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江蘇 南京 230032)
目的 探究臨床護理路徑應用到中風恢復期內老年患者期間的成效。方法 選取2015年5月~2017年3月來本科室就診的中風恢復期內老年患者76例,將其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38例開展常規類型的護理,試驗組38例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并對比兩組患者經過護理以后的滿意度。結果 比較表明了,試驗組經過護理以后的滿意度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臨床護理路徑應用到中風恢復期內老年患者期間具備極為明顯的成效,值得大力推行及應用。
臨床護理路徑;中風恢復期;價值
中老年普遍型病癥內中風具備極高的患病率,其特征主要有治療花費大、反復發作率大、殘疾率大、死亡率大等。一般患者于中風患病以后的半年中就能進到恢復期內,這一時期是否可以很好地開展治療與護理,對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而言意義重大。如果于老年患者中風恢復期內沒有進行科學的護理與治療,就會極大地增加殘疾率,使得患者與親屬的經濟壓力增多[1]。本文探討臨床護理路徑應用到中風恢復期內老年患者期間的成效,取得了如下成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5月~2017年3月來本科室就診的76例中風恢復期內老年患者根據具備差別的護理方法分為兩組,試驗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齡56~82歲,平均年齡(69±2.12)歲;試驗組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對照組38例,男27例,女11例;年齡59~86歲,平均年齡(72±3.71)歲;對照組開展常規類型的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性別與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開展常規類型的護理,包含有注重檢測并記錄患者的身體狀況改變、對患者的呼吸系統加以護理、給患者開展進食引導與服藥宣教等。試驗組于對照組護理這一前提下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對策如下。
1.2.1 住院以后的護理
醫護人員在熱情地接待住院患者以后,對患者的身體狀況包含四肢、呼吸、心跳、吞咽、皮膚等加以評測,評測結束以后根據患者的吞咽狀況選取相應的進食方法。接著引導患者親屬熟悉住院環境,并給其解釋探訪時間、醫院陪同規定與負責給患者實施治療的主治醫師及護士等。
1.2.2 住院第3天
醫護人員給患者解釋同中風有關的常識,由恢復師對其四肢功能加以評測,依據成果規劃出適宜的護理對策與鍛煉方式。同時,對患者的疾病狀況進行監測并加以記錄,認真對患者開展平時的護理,切忌讓患者形成依賴醫護人員的思想,對部分患者自己可以辦到的事情應讓其自行完成。
1.2.3 住院4~8天
醫護人員借助焦慮自評量表與抑郁自評量表給患者實施心理方面的評測,并予以優良的心理護理,輔助其形成自信心,維持積極向上的態度,增強同患者進行交談及溝通,以構建起優良的護患關系,獲得患者的信任。此外,醫護人員要引導患者親屬準確放置患者的四肢,仔細解釋治療步驟,并實施飲食教育,告知其需要注意的所有事項。
1.2.4 住院9~16天
記錄患者的治療成效,注意四肢是否出現了痙攣,指導親屬輔助患者進行患側肢體所需的被動型鍛煉與控制功能型鍛煉,最后借助焦慮自評量表與抑郁自評量表評測心理方面的護理與健康宣教開展期間的成效,給調節子路徑的開展予以保證。
1.2.5 住院17~27天
注意患者在鍛煉四肢期間是否發生了共同運動或者協同反應,此外,評測患者的綜合狀況,包含有身心、鍛煉、語言、意識、吞咽等,以更好地調節護理對策。
1.2.6 住院28~39天
對患者與親屬于開展鍛煉期間的維護意識加以評測,對部分輔助性工具比如輪椅、拐杖等的運用方式進行解釋,同時,評測子路徑的開展成效,以更好地加以調節。
1.2.7 住院超過40天到出院
同患者居住的社區開展溝通,叮囑患者積極配合恢復治療,防止疾病復發,積極加入到集體類活動內,多同旁人開展交談,以更好地防止負面情緒產生,謹記回院復查的時間。
1.3 成效評測
評測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總共包括有心理方面、身體方面、社會方面、家庭方面,單項分數總共為100分,其中:單項分數超過86分代表滿意;單項分數處于65~85分代表基本滿意;單項分數少于65分代表不滿意;總滿意度即基本滿意率與滿意率之和。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護理以后滿意18例、基本滿意11例、不滿意9例,總滿意度76.32%;試驗組滿意23例、基本滿意14例、不滿意1例,總滿意度97.3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中風這一疾病多見于老年群體內,如何合理地對這一類患者實施護理,對疾病治療成效的提升而言意義非凡[2]。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對醫護人員而言具有標準化、合理化等特點,可以使醫護人員更為高效、迅速地開展護理,還能夠使患者自住院-住院期間的治療-出院恢復等都接受到優良的護理干預。醫護人員于給中風恢復期內老年患者開展臨床護理路徑期間,就是借助探究臨床護理路徑的需要予以具備針對性的護理對策,并激勵親屬與患者積極加入到護理這一工作內,以保證患者可以取得更多的心理扶持,維持最優的心理狀況很好地接受治療與護理。此外,醫護人員于開展臨床護理路徑期間,要指導患者親屬科學的恢復鍛煉措施,保證患者于出院恢復期內能夠堅持開展有關的恢復鍛煉,最大程度地增快患者四肢功能康復的速率,從而更好地增強患者的生存質量。本次研究內試驗組應用臨床護理路徑,患者經過護理以后的滿意度好于對照組,(P<0.05),同高曉汀等[3]調研成果相一致。
總之,臨床護理路徑應用到中風恢復期內老年患者期間具備十分明顯的成效且具備臨床方面的運用價值。
[1] 張志麗.中醫臨床護理路徑預防中風患者便秘的效果觀察[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6,14(2):116-117.
[2] 黃莉萍,肖兵,李清.研究中醫辨證論治理論的人性化護理在中風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18):36-37.
[3] 高曉汀.43例中風恢復期拔出尿管排尿困難患者中西醫結合健康教育護理路徑的效果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22):94-95.
本文編輯:蘇日力嘎
R473.74
B
ISSN.2096-2479.2017.14.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