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一、問題的提出
在化學教學中,因為實驗體系的各種非控制性因素,教師的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均可能會與預期的結果發生一定的偏差,出現不同程度的異常現象,甚至會導致實驗的失敗。實驗的“異常”現象經常讓學生困惑。能不能讓這個“異常”現象合理、恰當地發揮應有的教育作用呢?
馬赫穆托夫指出:問題情境是指在一定的教學環境中,由于學生以前所掌握的知識和實踐活動的方法,在客觀上不足以解決已產生的任務時,所引起的那種智力困窘狀況。一個好的問題情境會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和高度的注意力,從而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異常實驗現象”給學生提供了真實的問題情境,“異常實驗現象”與學生己有的知識或預期不一致,會引起學生認識上的矛盾沖突,從而促使學生為解惑而主動探索、思考。
抓住這些異常的實驗現象,創設問題情境,可以讓學生在探尋“異常”的原因、設計實驗的改進中,更深刻地理解事物的本質,更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
二、教學案例
案例1:在“碳酸鈉的性質與應用”中,從物質類別以及結合原有知識分析之后,學生對碳酸鈉、碳酸氫鈉的性質有了初步的認識。隨后就是分組實驗,其中一項:【實驗3】將0.1mol/L的CaCl2溶液分別滴入0.1mol/L Na2CO3和NaHCO3溶液中。
實驗發現兩支試管中均出現了白色沉淀.根據初中的知識學生知道,CaCO3在水中是難溶物,而
Ca(HCO3)2是可溶物。因此向碳酸鈉溶液和碳酸氫鈉溶液中加入CaCl2溶液,出現渾濁的溶液是碳酸鈉溶液。
但現象和預期不符合,以為實驗失敗了,學生都很疑惑。這時筆者就提醒學生既然大家都出現了這種現象,這可能不是偶然現象,其中也許有必然的聯系,請學生思考、討論。討論后,學生主要給出了以下假設。假設1:初中是在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石灰水變混濁。繼續通入二氧化碳,又變澄清。從而得出CaCO3在水中是難溶物,而Ca(HCO3)2是可溶物。但Ca(OH)2是微溶物,澄清石灰水中的Ca(OH)2濃度小,生成的Ca(HCO3)2濃度也小,所以全部溶解。但該實驗條件下Ca(HCO3)2濃度大,故可能沉淀。假設2:從物質類別來看NaHCO3屬于弱酸根酸式鹽,存在
NaHCO3Na++HCO-3
HCO-3H++CO2-3
NaHCO3溶液中也有CO2-3,可能生成了CaCO3沉淀。筆者對學生的假設沒做任何評價,給出了兩張信息卡,請同學結合信息討論如何通過理論或實驗來驗證相關假設?
【信息卡1】20℃時的溶解度(見表1)
【信息卡2】已知20℃時0.1 mol/L NaHCO3溶液中CO2-3的濃度約為2.4×10-5 mol/L
根據信息卡,通過簡單計算,學生很快排除了假設1,關于假設2學生認為雖然兩者都有CO2-3,但濃度相差很大,猜想如果控制NaHC03溶液的濃度則白色沉淀就不會出現。討論后,設計了表2所列實驗。
【實驗3改進】
表2
操作
現象
分別取約5 mL 0.1mol/L的 Na2CO3、NaHCO3溶液置于兩試管中,加水稀釋(約加5 mL水),分別滴入0.1 mol/L的CaCl2溶液
Na2CO3溶液中出現白色沉淀
NaHCO3溶液中出現白色沉淀(少量)
分別取約5 mL 0.1 mol/L的Na2CO3、NaHCO3溶液置于兩試管中,加水稀釋(約加10mL水),分別滴入0.1mol/L的CaCl2溶液
Na2CO3溶液中出現白色沉淀
NaHCO3溶液中未出現白色沉淀
接下來讓學生思考:CaCl2能否鑒別
Na2CO3、NaHCO3溶液?學生順利得出結論:CaCl2可以鑒別Na2CO3、NaHCO3溶液,但只能是稀溶液。所以對于鑒別未知濃度的Na2CO3、NaHCO3溶液,選擇CaCl2溶液不是非常恰當的。若沒有“都有白色沉淀”這個意外現象的出現,學生也不會去主動探究、主動思考。而通過以上的討論,學生對于NaHCO3溶液中存在的
HCO-3H++CO2-3
有了一定的了解,這對于理解NaHCO3與鹽酸反應更劇烈,NaHCO3與澄清石灰水反應有沉淀產生都有幫助。
案例2:“鐵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及應用”中,Fe2+與Fe3+之間的相互轉化是一個重要內容。課堂上學生的分組實驗,提供了下列試劑和儀器:KSCN溶液、FeSO4溶液、鐵粉、溴水、雙氧水、NaOH溶液、煤油、試管若干、長膠頭滴管、藥匙、紙槽。要求學生4人一組探究Fe2+與Fe3+之間的相互轉化。實驗前,給出有關信息資料:
【信息卡1】含Fe3+的溶液遇KSCN溶液會呈現血紅色;而含Fe2+的溶液遇KSCN溶液不變色。
【信息卡2】水溶液中,Fe(OH)3紅褐色沉淀;Fe(OH)2白色沉淀。
實驗剛開始就出問題了:學生在FeSO4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時,發現出現了血紅色!
那為什么會出現紅色呢?”學生經過思考,認為Fe2+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成了Fe3+。筆者繼續引導:怎樣驗證是被氧氣氧化了呢?又如何重新得到
FeSO4溶液呢?配制FeSO4溶液的時候得采取什么措施?學生熱情高漲,用所提供的試劑完成了實驗任務。接著要求學生增做一個實驗:制取
Fe(OH)2 。學生一開始都是直接往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幾乎看不到明顯的白色。經分析討論,很多組的學生迅速意識到了問題:被氧氣氧化了。然后再提出有沒有方法可以看到白色沉淀,而且可以讓白色沉淀保持較長。學生又開始了積極的嘗試。若沒有“出現紅色”這個意外現象的刺激,學生進行實驗可能是機械的,思維層次上也是低級的。而出現這種情況的“實驗異常”,讓學生直接觸摸到了他們沒有想到或是不懂的東西,他們的思維才開始真正活躍.才會真正地進行實驗探究。
三、教學感悟
“異常”實驗在真實的教學中有很多,有些我們會人為避開。如“ 碳酸鈉的性質與應用”的教學中,往往會出現“CaCl2可以鑒別Na2CO3、NaHCO3溶液”的觀點,上過這節課的教師都知道,兩者都出現白色沉淀是正常的,要出現區別,則要控制NaHCO3溶液的濃度。教師通常會事先準備好合適濃度的NaHCO3溶液以求出現理想的現象。有些則很難避免,如Fe2+的氧化。何不讓“異常”實驗出現在學生面前呢, 讓他們發現“異常”——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利用“異常”實驗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要把握下面幾點:
1.“異常”實驗現象是可利用的教學資源
“異常”實驗往往是真實、非預設性的,引發了學生的問題意識,有時對教師來說也是未知的。面對“異常”甚至是失敗的實驗, 教師怎么辦? 有些教師把異常現象當做“浪費了時間”甚至“失敗的恥辱” 往往簡單帶過,甚至不了了之。但如果教師能在“異常實驗”中收集、 挖掘可利用的因素, 并利用失敗的實驗進行探究,把實驗的目的性與方向性加以轉變,“異常實驗”就成為創新的起點,是珍貴的教學資源。
2.提高專業素質,注意素材的積累
對于實驗教學,教師要作充分的準備,課前要反復演練,實驗結果力求與課本內容相符合。但當實驗現象與預設的結果不同時,教師就應和學生一起分析其原因,實事求是地探究實驗的真實結果。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很重要。教師的引導包括:提出適當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在討論中設法把問題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要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自己去糾正和補充錯誤的或片面的認識等等。教師需要收集大量資料,分析處理,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在現行中學化學教材中的實驗,經常會遇到形形色色的異常現象:如用高錳酸鉀制氧氣時,發現幾乎每次實驗的產率都大于100%;如鎂條與硝酸反應一般得不到氫氣,而鎂條與0.4 mol/L的稀硝酸反應竟然收集到氫氣;如教材上鎂與冷水不反應,但實際上鎂與冷水反應后的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變紅;碘與淀粉反應顯藍色,而當溫度高于55時卻顯無色…。如果對這些異常現象能有所了解,在教學中就能靈活應用以達到所需的教學效果。
總之,將化學教學中出現的“異常實驗現象”作為引導學生主動質疑的契機,創設問題情景,喚起學生的求知欲,這樣的化學課堂才能成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發展的殿堂。
(收稿日期:201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