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楠
[摘要]以吉林文化旅游為出發點,探討旅游英語翻譯和地方本科高校碩士研究生旅游英語學科建設,期待在吉林省文化旅游英語翻譯研究方面做些有益探索。文章試圖從翻譯學、文化旅游、旅游英語等多學科多維度認識吉林文化旅游翻譯和旅游英語研究的復雜性和綜合性,力圖為加強翻譯學科建設、助推吉林旅游發展研究提供新模式。
[關鍵詞]翻譯學科 吉林旅游 旅游發展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2-0188-02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旅游業已成為吉林省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支柱性產業,也是促進文化交流與社會和諧的戰略性產業。根據《吉林省旅游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的精神,五年之后,我省將努力建設成為中國生態旅游強省、旅游經濟大省、東北亞地區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國際旅游勝地。
為了達到旅游強省的目標,我省不斷投入巨資打造旅游項目,取得了很高的經濟效益。以2013年為例,我省旅游收入達1477億元,占GDP的11.37%,然而,國外旅游的收入僅為30億元,據統計,境外游客的來源主要集中在韓國、日本、新加坡、俄羅斯等國家,旅游目的地主要集中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區以及長白山地區,由此可見,英語國家的旅游人數在吉林省旅游收入中的貢獻率相對來說是比較低的。因此,從長遠來看,歐美國家和英語國家的游客應該是吉林省擴大旅游市場的重要的利益增長點。
我國的翻譯行業正快速發展并逐步形成一支重要的文化產業。我國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試點工作始于2007年,這成為了翻譯學科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奠定了培養高層次、專業化、應用型的翻譯人才的基礎。2009年,吉林大學和東北師范大學獲得國家審核通過,標志著我省開始了翻譯學科的建設,2010年、2011年,吉林師范大學和華僑外院先后通過國家審核,建立翻譯學科。
一、旅游翻譯的重要性與交際翻譯理論
旅游翻譯屬于跨語言、跨文化的學科,也屬于應用型翻譯,應用翻譯理論研究包括由宏觀—中觀—微觀的理論體系。宏觀上的應用翻譯學包括應用翻譯研究的建構及研究范疇體系和方法論。比如旅游翻譯就是應用翻譯研究體系中的一個具體的門類。中觀理論意為“不同文類的翻譯策略與方法”,特別是結合具體門類進行的研究,如旅游翻譯策略、公示牌翻譯策略等。微觀研究往往需要聯系翻譯的實踐來進行,如研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翻譯旅游書面資料的方法,研究在翻譯理論指導下把漢語的旅游財校翻譯成英語的問題等等。
伴隨著我國旅游經濟的迅猛發展和產業的不斷蓬勃壯大,我們需要把更多大量的旅游景點資料翻譯成外文,尤其是英語,因此,英譯旅游景點資料這項工作成為了重中之重,發揮著向外國參觀者介紹傳播我國傳統文化以及地域特色的作用。但是,不難發現,在我國英譯旅游資料的過程中,也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亟待相關專業人士的關注和解決。分析原因,可以看到,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譯者對旅游景點資料功能的忽略,比如寒暄功能、表情功能、指稱功能、訴求功能等等。翻譯絕不是簡單地把詞翻譯成詞、句子翻譯成句子的語言轉換過程,而是要適應不同受眾,根據不同文本的功能的改變形式來進行翻譯。因此,在進行旅游景點資料翻譯時,我們必須將文本的特點和翻譯的目的也放在翻譯的標準之列。
旅游業的發展離不開旅游翻譯的完善,因此,旅游翻譯行業必須發揮其實用性的功能,從宏觀上來看,要能夠積極地宣傳我國的國際形象、物產資源以及歷史文化,以吸引更多國外游客的參觀訪問;從微觀上能夠讓每一位來自國外的游客了解并懂得整個旅游過程中的行程安排、車票或機票的信息;能夠正確理解并填寫相關的合同及表格;能夠正確解讀每一處景點或是每一處公示牌。
英國知名翻譯家彼得紐馬特提出了著名的交際翻譯理論。所謂交際理論,就是在翻譯的過程中,在兼顧原文精髓的前提下,使譯文達到如同原文對源語讀者一樣的效果。交際翻譯理論的重點是根據譯文目的語的語用方式、語言特點和文化信息,對原文本進行重新建構和梳理。相對來說,在進行交際翻譯時,翻譯者比較自由,可以有較大的空間對原文本進行解釋說明,對問題進行注釋以排除歧義,有時甚至可以改正原文本的錯誤。這就要求翻譯者要具有母語和目的語方面豐富的語言知識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還要具有靈活應變、適當轉換的能力。
二、旅游翻譯核心要求及翻譯策略
(一)旅游翻譯的核心要求
眾所周知,旅游翻譯屬于應用型翻譯,也屬于跨語言、跨文化交際的范疇,因此,要特別注意譯文語言地道,用詞得當,效果明顯。同時還必須發揮其實用的具體功能,既可以介紹本地(國)的旅游景點以宣傳國家形象,來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同時也能讓外國游客看懂旅游的行程安排、旅游時的機場或車站的屏幕預告,正確填寫旅游合同表格。由于旅游翻譯的目的是服務于旅游業,也就是要以旅游者為導向,因此,旅游翻譯方法與技巧的運用必須緊密結合旅游業的特點,并要考慮游客、旅游市場、資料出版、社會經濟效益等諸多因素,最重要的是要遵守翻譯的職業道德及職業規范。
作為專門用途英語,旅游英語有著與眾不同的自身特點。中國翻譯學家陳剛指出:旅游翻譯的過程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跨社會、擴心理、跨時空的交際活動。彼得紐馬克也認為,旅游資料的翻譯需要體現四大功能:1.宣傳推介旅游景點的功能;2.介紹旅游地歷史與文化的功能;3.審美的功能;4.吸引眾多游客來旅游地游覽并激發游客游覽興趣,同時還要滿足游客旅游需求,并且能夠使游客在旅游過程中獲得美感享受所施的行為。總體來說,旅游文本翻譯所涉及到的內容紛繁復雜,其重點和難點是就是景點翻譯,因為旅游景點資料的翻譯是最具旅游文體特點的。旅游景點文本的翻譯,一定要做到目的明確,也就是要通過譯文,讓潛在的國外游客了解該地的風土人情吸引他們前來游覽,使他們能夠領略我國各個景點的旅游資源以及和次景點相關的文化及歷史知識,激發他們來我國旅游的興趣,以促進中國旅游業的發展。基于此,譯者必須在翻譯前做好功課,極大程度地了解譯文的目的功能,以及了解目標讀者的理解水平。
(二)旅游英語翻譯策略
根據一項調查研究,在統計英語本族語游客對譯文打分的過程中,研究者發現得分最高的譯文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這些譯文都是按照英語文章的邏輯方式和信息的最佳關聯度翻譯而成的。因此,旅游翻譯應避免使用中國式的行文特點,要努力滿足國外游客的要求,多采用歸化譯法。同時也需要注意,旅游翻譯不是簡單的語言轉換,而應是具體文化信息的有效傳達,并要滿足國外游客對相關文化內容的理解需求。總而言之,旅游翻譯不僅要使翻譯的語言對接流暢,更要使譯語與所處的文化對接成功,從而激發他們的旅游欲望,滿足外國游客的需求。
三、旅游翻譯學科建設的現狀
在我國的翻譯學科建設方面,筆者通過調研發現,由于最近幾年翻譯教學發展迅速,導致很多院校師資的培養都跟不上;還有很多院校尚未建立科學而系統的翻譯課程體系,大多還停留在過去傳統的研究型碩士的課程體系上;此外,在培養方案上也沒有按照翻譯專業碩士(MTI)教學指導委員會的要求,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而且在當前的翻譯教學活動中,大多沒有脫離翻譯文本,研討的問題多集中于語言的轉換,并沒有立足翻譯的實踐,脫離了翻譯行業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大局,并未走出學術的象牙塔,因此,很難在促進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方面,尤其是與其聯系密切的旅游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四、吉林省高等院校旅游翻譯碩士學科的建設
英語旅游翻譯的教學目的之一是培養并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旅游英語翻譯與跨文化能力的培養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使用雙語進行交際的能力;2.具有跨文化意識,掌握相關跨文化知識,既能夠克服單一的民族中心主義,又能夠避免模式泛化以及民族偏見;2.能夠熟練自如地論證翻譯過程中文化導入的原則、途徑、技巧及具體內容。
決定旅游產品的內在吸引力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潛力的因素既包括旅游資源的外在景觀,更更注重其文化的底蘊和內涵。由于文化內涵是我國旅游業的靈魂,高質量的旅游文本的翻譯和高素質的旅游口譯人員的培養便尤為重要。因此,如何加強我省旅游翻譯學科的建設變成為了重中之重。而旅游翻譯學科的建設需要建立明確的培養方案,包括課程設置、師資力量、培養模式等方面。
(一)優化旅游翻譯教材的建設與課程的設置
在1988年,我國翻譯學家桂詩春曾經指出,在我國翻譯教材建設方面,當時大多數的翻譯教材側重理論,內容比較側重書面語的翻譯知識。經過近30年的發展,我國現在的翻譯教材建設已經有了很大改善,翻譯學家們不斷地推陳出新,各大出版社也非常重視相關書籍的出版,數量得到了顯著的增加,初步滿足了高校翻譯教學需要。據統計,旅游英語教材、詞典和讀物的出版,已經達到500多部。目前,我國旅游英語翻譯教材出版的不足之處是對于學術寫作與學術演講的翻譯研究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英漢雙語教材、英文原版教材與MIT教材混為一談;近三年內,MIT旅游英語教材只有一本出版,所以在旅游翻譯授課的過程中所選擇教材的余地比較小,旅游翻譯專業的相關知識與英語語言習得也有待于進一步融合。
當前,一些高等院校的MTI的課程設置與研究型碩士類似,翻譯專業或MTI課程存在的問題基本都是“兩多兩少”:兩多指的是理論研究型的課程比較多,文學欣賞累的課程比較多;“兩少”指的是實踐性的課程比較少,翻譯技術類的課程也比較少。針對這樣的現象,我們在設置旅游翻譯課程的時候,應該加強相關專業特色課程的系統開發,將旅游翻譯的專業優勢與特色充分挖掘出來,建立起實踐與教學均衡發展有機融合的教學方式。根據學科特點、我省現實的地域特色及市場需求,建立富有個性化的培養方案,有針對性地設置相關課程。
(二)完善旅游翻譯教學的師資
想要培養合格的旅游翻譯專業人才,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保障教師一方面要具有扎實的英語翻譯理論知識,另一方面還要具備旅游管理方面的專業知識,也就是具備“雙技能”知識。為此,首先在旅游翻譯學科建設方面,各高校需要定期組織關于旅游英語方面的教育培訓,還要利用“校企合作”的項目為教師提供接觸并了解旅游工作實踐的機會,以便于增強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與社會實踐崗位要求的結合。其次,高等院校可以組建由英語翻譯教師和旅游專業教師組成的梯隊,同時參與教學,以就某些問題進行深層次的討論和研究。各個高等院校可以試著打破各個學科之間的界限,實現旅游與翻譯等跨學科的合作研究,學生可以進行跨系選課等行而有效的教學改革和教學實踐。比如,可以聘用英語外籍教師,運用語料庫語言學和旅游翻譯共同研究的方法,設計口頭采訪問題等形式研究國外游客對吉林省本土旅游文化感興趣的話題和內容。
(三)創新旅游翻譯人才的培養模式
旅游翻譯教學要側重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結合,因此,教學內容不應只局限在理論層面,應該聯系到社會經濟的發展,并且應該創設各種實踐教學平臺,也就是通過各種實訓基地為學生創造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翻譯機會,比如通過校內外實踐基地、校企合作的培訓基地以及導游資格證考試鑒定基地等。
【參考文獻】
[1]王寧.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2]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
[3]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
[4]Christian Nord.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4.
[5]Sokefeld,M.The Concept of Culture Between Politics andSocial Anthropology:From Difference to Continuity. http:www. unimuenster.de/Ethnologie Heute/eh3/culture.htim3/20/2003Tylor,E. B.(1903[1871]). Primitive culture(Vol.1).London: Hon Murray.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