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懿++胡云池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學生在英語閱讀理解方面存在的困難,并從微觀和宏觀層面提出了解決辦法,提出:教師應在平時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整體和部分思維,這是提高英語閱讀能力的關鍵。
[關鍵詞]英語閱讀教學 整體思維 部分思維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2-0190-02
一、引言
英語教學中往往有這樣的奇怪現象:教師講完課文,特別是逐字逐句翻譯完后,學生依然不知道文章到底講的是什么內容。面對學生的迷茫,教師往往會解釋說文章的專業性太強。而作為學生呢,以為每一句的語法和意思都沒有什么問題,也就不深究了。在考試中,閱讀理解雖然沒有生詞,但就是做不對。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我們的學生學了好多年的英語,作文仍然是最簡單的單詞拼湊在一起,根本談不上邏輯,這都是為什么呢?其實就是我們在英語教學中對整體與部分思維的忽略或者就是沒有掌握它的技巧。上述現象用中國宋代大詩人蘇軾的詩文“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來解釋再好不過了。
二、閱讀理解的困難
CET4和CET6增加了閱讀題的比例,充分說明了閱讀理解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而閱讀理解又是學生掌握起來最難的部分,看起來很熟悉的題型,就是不得分。我們來分析一下學生在閱讀理解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詞匯量不足
記憶單詞一直是學生面對的一個難題,CET4和CET6改革后,詞匯量對于學生來說有增無減,這是必然的。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的發展,對學生英語水平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而詞匯量的大小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英語水平,在閱讀當中生詞成了學生的攔路虎和絆腳石,在考試當中直接影響學生的閱讀速度和準確率。
(二)語法基礎知識不扎實
有些學生只是單純地逐句翻譯文章,當他們看到長句、省略句、倒裝句的時候,就變得無從下手,從而讀不懂句子,閱讀速度也就慢了下來。語法知識在閱讀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簡單句的構成即五種類型,無論是簡單句還是復合句,他們的構成都是以這五種類型為基礎的。分不清主語和從句的關系,搞不清句子成分及句和句的關系,讀不懂句子就很難理解文章。
(三)背景知識的短缺
根據語言學家研究,閱讀理解有兩種圖式:語言學圖式,知識圖式。兩種指的是利用背景知識去理解讀物傳遞信息,即用讀者現有的知識去理解、消化、吸收讀物的內容。背景知識的欠缺是從多層次影響閱讀理解的,不熟悉個別詞導致讀不懂段落,不知道背景知識抓不住中心思想。
(四)閱讀技巧的欠缺
學生由于平時在閱讀當中養成了一些不好的習慣,如:逐字逐句閱讀,看見生詞立刻查字典等,這樣會導致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狀況,不僅大大減低了做題速度,還使學生感覺到閱讀題無聊難做,久而久之便使學生失去了閱讀的信心。
三、解決方法
針對以上問題當然可以在平時進行訓練時采取相應的辦法來解決。
(一)詞匯量的擴大
(1)構詞法——英語的構詞法分為轉化、合成和派生三大塊,其中派生詞和合成詞居多,通過了解構詞法,可以讓學生從舊的單詞中學會新的單詞,擴大詞匯量。
(2)字典的使用——在閱讀時盡可能練習猜詞,如關鍵詞不會可查一下,把每天所查的詞整理到一個本子上每天復習幾次。
(3)大量閱讀——閱讀材料中有80%的已知詞匯材料,利用上下文或句子結構推測詞義,日積月累必見成效。
(二)掌握語法知識
語法在閱讀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文章的一段是一句話,這種長句在閱讀中是很常見的,如果對句子了解的不夠,層次劃不清楚的話很難讀懂句子。語法在當中起了啟明照亮的作用,給讀者指明了方向。
(1)介紹簡單句的五種基本結構;
(2)詞與詞之間的關系;
(3)句子和句子或句子和詞之間的關系;
(4)特殊句型的介紹和應用;
(5)句子成分的概念和基本定義。
(三)拓寬文化背景知識
把背景知識講解透徹,并以補充材料的形式留給學生,引導學生渴望知道更多的背景知識,如風俗、歷史、地理、人物等,平時的積累終將有用武之地。
(四)閱讀技巧
首先,在訓練過程當中,讓學生分清哪些是細節題,哪些是概括題,在閱讀當中應注意主題句,中心詞的位置,最后概括中心思想,同時運用精讀、略讀、速讀的技巧去解題。
以上從微觀層面探討了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但是要想讓學生的閱讀水平脫胎換骨,教師和學生就要從宏觀的教學模式入手,即從閱讀教學的整體和部分思維入手。
四、傳統教學模式與優化教學模式的對比
(一)傳統教學模式
生詞→句子→段落→課文→練習;即:部分+部分+……→整體
這樣,把完整的課文分解為支離破碎的部分,“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不利于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進行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章兼中教授指出:課文整體教學模式是指教師要充分利用課文提供的語言材料,幫助學生在活生生的語流下完整理解課文大意、語言形式、篇章結構和修辭方法,在處理各個部分時達到局部不離整體,整體寓于局部之中。
(二)優化教學模式
整體→部分→整體
語言教學,特別是外語教學,內容意義的理解是第一位,語言形式等是第二位。
(三)功能目標
閱讀課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為主要的教學目標,為達到這一目標,需要學習和掌握課文內容所涉及的語言知識(詞匯、句型、語法和習慣用法等),以及了解課文內容所涉及的文化背景,進而在閱讀方法、閱讀速度、閱讀技巧和閱讀理解的準確度和深度(閱讀欣賞)上得到提高。
(四)操作程序
1.閱讀前的活動(pre-reading activities)
簡介閱讀內容和介紹文化背景,激發學生閱讀的愿望,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
2.閱讀過程活動(while-reading activities)
整體粗讀,領略內容大意。Yes-No Questions幫助理解。
分段細讀,注意細節,注意語言結構,W—H Questions 幫助深化理解。
整體重讀,深層理解,掌握語言結構,Open-endedQuestions加深理解。
3.閱讀后活動(post-reading activities)
多種遷移活動,活化教材,交際應用。
五、整體與部分思維在教學中的應用
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要求我們從整體出發,在整體和部分的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中,綜合地考察對象,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以求實現整體或系統的最佳方案。我們可以將這種關系應用到英語教學中來,將它作為一種方法來指導我們的英語教學。其實教師在教學中給學生解釋每一句的結構和涉及的語法生詞短語,目的就是叫學生充分理解這一句的意思。但是由若干句組成的段又是什么意思呢?那由若干段組成的文章又是什么意思呢?每一句在段中是什么作用呢?每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呢?作者又想通過這篇文章跟我們說些什么呢?回答這些問題的辦法就是整體思維,從文章的“小山”中跳出來從整體去把握文章。在把握整體文章之前我們可以從這幾個方面著手:首先是課后單詞的解釋,一個詞在不同的環境中是有著不同的解釋的,而課后給的是單詞在本文的意思。通過課文的解釋就可以對文章有個了解。比如,文章是關于哪一方面的,可以以哪種體裁來表達。隨后教師逐字逐句的解釋又使學生了解文章的內容,最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將其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不僅理解了作者的意圖,還鍛煉了思維能力,學到文章中的知識。使一篇好的文章不再簡簡單單是用來實習語法教學的工具。這個過程可以用這樣一個比喻來概括。我們有一堆積木塊,我們知道了每一個積木塊的顏色、形狀、大小,那我們就看看作者給我們堆成什么式樣的建筑呢?
通過看到作者的建筑,我們會想到為什么我們堆不出來了呢?這就是我想說的從對整體的把握來學習作者的風格。要寫出好的文章,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好的文章。而從整體去欣賞一篇文章,欣賞文章的妙處就可以觸及文章的核心。在從整體把握文章的時候,我們就可以了解文章的結構,讀的文章多了就會形成好多的模板。有了這些模板對我們是很有好處的。首先有了模板我們可以很快地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有助于加快閱讀速度,這一點在考試中很有用;其次是有了較多的模板儲備就可以使我們寫作的時候游刃有余,可以利用已有的模板,也可以用已有的模板作為平臺,在此平臺上進行創新形成新的模板。這不就是應用了牛頓的名言——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嗎?
六、結論
從上面的論述我們就可以發現整體與部分的思維方式在英語教學的重要性,一方面有助于領會文章的精髓,另一方面我們學到如何使我們的文字表達更加清晰更有感染力。在教師的帶領下,運用整體與部分思維使學生文字駕馭能力不斷提高,同時自身閱讀外語材料的能力,段落合成能力也會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1.
[2]王宗炎.語言問題探索[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1.
[3]王宗炎.語言學和語言的應用[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1.
[4]陳焰.外語與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1.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