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清清+甄智舒+周秋月+劉菲晗+王馨遙+汝秀梅
摘 要:對孤殘幼兒這一弱勢群體進行社會救助所持有的理念和救助方式,是衡量一個國家和社會進步的尺度。文章通過對目前實行的社會救助方式的審視,肯定取得的成績,明確其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礎上,對家庭助養這一新的“類家庭”模式的可行性進行分析,以期實現與機構養育、家庭收養、家庭寄養等救助方式的融合互補,促進幼兒早期社會化的順利進行。
關鍵詞:孤殘幼兒;社會救助;家庭助養;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3-0094-02
孤殘幼兒作為社會中最弱小、最困難的群體,是最需要人們的關注和保護的。2013年民政部門兒童福利機構養育的孤兒有10.9萬名。①民政部2014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4年年底,全國共有孤兒52.5萬人,其中集中供養孤兒9.4萬人,社會散居孤兒43.2萬人。家庭兒童收養登記總數為22 772件,年增長率-6.5%。②兒童承載著一個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希望,面對一直以來居高不下的孤殘幼兒數量,如何從有益于幼兒的身心健康和未來發展的角度對其實施救助,是我們當前面臨的一項不可回避的嚴峻課題。
一、孤殘幼兒社會救助方式審視
縱觀國內外有關孤殘兒童社會福利的文獻和實證研究,我們不難發現,對孤殘兒童社會救助的方式是從最初的機構養育到最終的回歸家庭這一路徑進行的。孤殘幼兒的社會救助方式,傳統上主要是機構養育為主,家庭收養、家庭寄養等形式并存的照顧模式。
1.機構養育
機構養育,顧名思義是指由福利機構負責將孤殘兒童集中在由政府出資為其所建造的生活場所內進行養育,從而保證孤殘兒童的基本生存和安全需求的救助模式。這是最初的兒童救助方式。機構養育關注的是孤殘兒童當下的生存狀態。作為傳統養育方式之一的機構養育,目前仍是我國孤殘幼兒福利服務的主要方式,一直以來在孤殘兒童社會救助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傳統的機構照顧體現的是解決社會問題、實現社會控制的政策目標,兒童照顧的質量和多樣化需求方面無法滿足。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人們以“兒童發展”為核心的福利理念的轉變,機構養育模式的弊端也日漸凸顯出來。
2.家庭收養
家庭收養是指符合收養條件的家庭在政府機構和福利院的共同審核下,獲得孤殘兒童的監護權并將幼兒接回家中共同生活。家庭收養產生父母子女關系變更,按法律效力來說,收養人就是兒童監護人,并且產生父母子女的法律關系。由于收養的門檻較高,需要滿足家庭經濟、年齡、子女,家庭關系等各種條件,以保證孤殘兒童接受收養后的生活環境。因此,政策條件客觀上限制了收養家庭的數量,另一方面由于符合收養條件的家庭只愿意收養健康的孩子,導致能獲得收養的孤殘兒童數量較少。家庭收養在我國兒童救助方式中處于相對尷尬的境地。
3.家庭寄養
家庭寄養是指由政府出資,由福利機構為孤殘兒童選擇合適的家庭,家庭為兒童提供所需的生活照料和服務,使兒童能夠在家庭環境中得到細致的照顧和關愛[1]。家庭寄養是現代社會的一種“類家庭”模式的探索,“類家庭”,又稱“模擬家庭”,其雛形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西方兒童福利機構大調整,即把“集體供養”拆分為小范圍的“家庭式護養”[2]。國外對于孤殘兒童的重視程度相對要比國內高,早在20世紀50年代,西方一些國家就開始興起“非院舍化”運動,強調對孤殘兒童的利益保護。美國學者Diane Paniflis(2003)在《兒童保護服務:個案工作者指南》一書中,對美國兒童寄養體系和運行機制進行了說明,表明政府在家庭寄養中政策規則制定的角色對于兒童利益起到保護作用。
我國兒童救助“類家庭”模式的探索得益于1984年民政部召開的“全國城市社會福利事業單位改革整頓工作會議”。按照會議精神,對孤殘兒童的撫育方式開始由單一的福利機構養育逐漸轉變向家庭收養、家庭寄養相結合的多元化救助方式。相關研究發現,這種非集中式的養育模式,在孤殘兒童生理心理康復中取得了很大的效果,有利于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在家庭寄養模式中,政府或福利機構是兒童監護人,委托家庭養育,向家庭提供資助。但是,政府作為單一投資主體,加之社會支持資源有限,所以對家庭的經濟補償并不高。目前我國家庭寄養大多集中在農村,城市中的家庭寄養發展相對較慢,但是由于部分農村寄養家庭經濟不理想,參與寄養偏重于經濟動機(武俊萍2014)。此外,家長的文化程度及地區資源等問題,農村家庭寄養在一定程度上會限制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并不利于兒童的可持續發展。
二、孤殘幼兒家庭助養模式可行性分析
1.家庭助養:“類家庭”模式的又一新嘗試
國內外孤殘幼兒養育經驗表明,福利機構由于較為封閉的環境、整齊劃一的管理方式及工作人員的數量、性別、年齡等諸多因素交互作用,對孤殘幼兒的社會化發展可能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家庭收養和家庭寄養由于受生育、收入、年齡、婚姻狀況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孤殘幼兒進入家庭。實踐證實,在孤殘幼兒的養育照顧中,家庭及父母角色的缺失是影響孤殘幼兒成長的重要因素,因而,“類家庭”模式的又一新嘗試——家庭助養走入兒童福利事業的語境中。
家庭助養作為“類家庭”模式的又一新嘗試,是指福利機構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相應的程序,為孤殘幼兒選擇合適的家庭,在閑暇時間將幼兒帶入助養家庭中共同生活,使其感受家庭的溫暖,培養家庭團體的社會初級群體觀念。家庭助養是出于社會責任和人文關懷對孤殘兒童進行助養,不更改兒童的戶口和撫養權,兒童的戶口和監護權依然在福利院。助養兒童大多數時間還是在福利院生活,只是在節假日的時間回到助養“家庭”中。家庭能夠滿足孤殘幼兒心理關愛的需要。發展心理學相關研究表明,積極的親子關系有助于兒童社會性行為的發展,消極、冷漠和對抗性的親子關系則會促使兒童的攻擊性和破壞性行為的出現。因此,為孤殘幼兒提供一個溫馨的助養家庭,可以使幼兒與助養父母之間建立起親密的依戀關系,感知和體驗對家庭的真實認知,獲得更多的接觸社會的機會,促進幼兒社交能力和個性的發展。
2.家庭助養模式可行性分析
首先,家庭助養為幼兒初級社會化提供了場所。
從經濟層面上看,家庭助養能夠保證孤殘幼兒的基本生存能力。從歸屬層面上看,家庭助養能夠給予孤殘幼兒最基本的情感表達與體驗的支持和接納,為其提供一個關懷和溫暖的場所。在家庭環境系統中,通過家庭成員間尤其是特定的爸爸媽媽的相互關懷和支持,不僅可以使孤殘幼兒獲得精神上的安慰與歸屬感,家庭環境還為幼兒提供了角色模型,賦予了幼兒在社會中的最初地位,使其在成長中逐漸明確自己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從社會化層面上看,家庭助養可以為孤殘幼兒社會認知的發展、社會情感的培育以及社會行為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環境。3-6歲正是幼兒走入或者開始走入學校的時期,也是幼兒從與成年人交往到逐漸更多地接觸到同齡群體的過渡時期。在家庭中對幼兒進行初社會化學習,學習社會規范,獲得規則意識,為將來的人際交往奠定基礎。
其次,家庭助養能夠滿足孤殘幼兒的心理需求。
孤殘幼兒這一群體由于自身特殊的經歷,與正常幼兒相比,在其成長過程中將會面臨更多更為復雜的問題。孤殘幼兒(3-6歲)的生理心理發育處于初始階段,也是人生發展的基礎階段,此時個體身心發展受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較大,這一關鍵階段如果及時彌補家庭缺失的關愛,可以使幼兒生理心理方面都能夠得到較好的恢復。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在滿足幼兒生理上的基本需要外,更要考慮到幼兒的心理需求。心理學的相關研究證實,幼兒具有親和動機、成就動機和權力動機等心理性動機。幼兒希望被人重視,被人關愛,喜歡與人交往,有強烈的好奇心。孤殘幼兒較之同齡正常家庭中的幼兒而言,有更為強烈的安全感、歸屬感和成就感的心理需求。家庭助養中爸爸媽媽可以給助養幼兒更多的關注和重視,彌補幼兒的心理創傷,讓他們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滿足其心理需求。
最后,家庭助養能夠提高家庭的社會責任感。
幼兒進入助養家庭,可以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溝通和交流,彼此間增進理解,給助養家庭的生活帶來了歡樂,不同程度上滿足了助養家庭自身的心理需要。同時,有助于助養家庭中獨生子女良好性格的培養,從而摒棄自私、任性,養成獨立、樂觀、開朗、懂得感恩、樂于助人的性格特征。另外,通過家庭助養,家庭成員的自我認同感和成就感得以提高,他們體驗到人生的樂趣和價值,并在此過程中不斷培養和提高家庭成員的社會責任感。此外,對于福利機構而言,家庭助養為其提供了強大的社會支持,緩解了機構人力物力的壓力。孤殘幼兒家庭助養既減輕了政府的壓力,又滿足了社會的需要。
不可否認,機構養育、家庭收養、家庭寄養在兒童福利事業發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視,這些救助模式有著各自的優勢與不足,且不可將它們完全割裂開來。因此,科學地評估孤殘幼兒的需求和特點,對養育方式進行科學合理的區分和選擇,在現有救助模式的基礎上,將家庭助養這一新的“類家庭”模式融合其中,使其相互促進,共同推進兒童福利社會化的發展是全體社會成員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吳魯平.孤殘兒童家庭寄養效果的實證研究[J].青年研究,2005(6).
[2]唐曉容.孤殘兒童“類家長”社會支持網絡的構建[J].貴州社會科學,2014(8).
[3]邢曉華.福利院“機構照顧模式”發展困境的思考[J].社會福利,2012(10).
[4]曹艷春,戴建兵.我國孤兒基本生活保障狀況實證分析[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2).
[5]韓晶,韓芳.孤殘兒童家庭寄養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濟南大學學報,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