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礎”課教學中話語體系建設對于改善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針對當前教學中出現的教師話語素材危機、學生話語反叛、內容過于抽象等問題,應從方向性、主體性及內容性三個方面予以加強。“基礎”課教學中話語體系建設的路徑如下: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權威性,提升理論的認同感;教學與研究相互促進,增強教師的使命感;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現話語共享。
關鍵詞:“基礎”課;話語;話語體系;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3-0219-02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牢牢掌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話語權”,并對思政課建設做出了新的部署與要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是大學生入校接觸的第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擔負著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道德與法制教育的任務,是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重點領域。因此,加強“基礎”課教學話語體系建設對于改進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提升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話語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基礎”課教學中話語體系建設的意蘊
“話語”在《辭海》中的解釋為:“這是一種實際應用中的言語,由大于句子或與其相似的成分所構成。”[1]而“體系”則解釋為:“若干有關事物互相聯系互相制約而構成的一個整體[1]。它是在一定范圍內的有聯系的事物,是依靠一定的秩序內在聯系而組成的系統整體。因此,話語體系可理解為同類事物內部的具體實踐語言符號系統,通過一系列條件,按照一定規則在特定環境中組合而成,能夠建構事物本身及其關聯社會關系的有機語言結構整體。
因不同學科的自身特點不盡相同,所以各學科領域往往具有不一樣的話語體系,這也就決定了不同課程所使用的話語體系并不相同,“基礎”課也不例外。“基礎”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課堂和主陣地,在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基礎”課在授課過程中一方面必須以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為指導,體現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話語特征;另一方面也需具有教學話語的一般性特點。所以,“基礎”課教學中的話語體系是指在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支配下,“基礎”課教師遵循語言規范與規律,用來與受教育者交往、宣傳、說服、解釋課程內容的語言符號系統,是高校進行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支撐。
二、“基礎”課教學中存在的話語困境
(一)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致使教師話語素材出現危機
進入信息時代,新媒體技術空前繁榮。大學生早已不滿足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來了解社會,而是更愿意通過網絡、手機等新媒體技術,及時、便捷地獲取信息。以往,教師掌握著學生不了解或無法得知的教育素材,擁有教學的先導權和支配權,話語的權威性也得到了學生的高度認可。而現如今,這一優勢已不復存在,當教師將自己精心選取的案例講出時,學生可能已十分清楚,并有了自己的理解與判斷,使老師陷入“說時已過時”的尷尬,課堂的吸引力也大打折扣。
(二)時代的變遷,致使教師遭遇話語反叛
按照美國人類學家M·米德的理論,隨著時代的變遷,人類先后需經歷三種文化傳遞形式:“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其中,“前喻文化”是指晚輩向長輩學習。“并喻文化”是指晚輩和長輩的學習都發生在同輩人之間。而“后喻文化”則是指長輩反過來向晚輩學習,即逆向社會化。受“前喻文化”的影響,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具有不可置疑的強勢地位,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育內容。今天,“95后”的大學生思維活躍、獨立,更加強調自我、追求個性。他們抵觸傳統等級化、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強調平等對話,渴望擁有個人的話語權,更愿意通過與同學、老師對話甚至爭論來形成自己的獨立判斷和見解。
(三)話語內容過于抽象,致使教師“孤芳自賞”
列寧曾說過:“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基礎”課的授課對象并非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出身的學生,其專業話語體系與“基礎”課話語體系差異較大,因此,授課中應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講“通俗話” “實在話” “大白話”,在遵循和領會理論本質的前提下,把抽象理論轉譯為生動、有趣和對象能聽得懂的語言,目的在于使學生喜聞樂見[2]。然而,有些“基礎”課教師課堂講授的多是玄而又玄的深奧哲理,“空話” “大話”連篇,忽視了課程話語在貼近學生生活、走進學生心靈方面應起到的教化作用,使教師陷入“孤芳自賞”。
(四)教師學術研究的相對缺乏,致使文本解讀中的原創性不足
文本是話語的載體,是教師課堂話語的主要來源。當下,“基礎”課中更加倡導開放的課堂,即老師不斷引導學生的思維創新,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相比以前,更注重過程評價而非結果評價。這就需要教師提前預設問題,在問題探討中不斷與學生對話,引發其思考。此外,還需要教師提前搜集大量資料,并對問題有更深入的研究,才能對學生提出的疑問和回答做出科學而合理的引導與判斷。但從目前情況來看,雖教師整體研究能力較之前有很大提升,但仍有部分教師對社會現實缺乏關注,沒有對教材所涉及的概念、原理等進行梳理和研究,僅把自己當作是教材和國家的“傳聲筒”,無法用自己的話語對各種社會問題及國家出臺的各項政策做出深度解讀,無形中消解了教師話語應有的魅力。
三、“基礎”課教學中話語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
不同的話語體系會對個人、團體以及社會產生不同的效用,而意識形態領域中話語權的提升則離不開話語體系的建設。面對當前“基礎”課中存在的話語困境,應在繼承與借鑒的基礎上,進行理性總結與創新,以推進“基礎”課話語體系的完善與發展。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權威性,提升理論的認同感
“基礎”課與專業課程不同,它不是一個簡單的知識傳授過程,而是按照教育者的意志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塑造的一門課程。它雖然在傳授知識中也說明知識本身的價值與科學性,但更為重要的是要使學生認同教師所主張的意識形態的正當性。作為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一方面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為人類的進步和解放指明了正確方向;另一方面,它作為一個以指導革命與建設為己任的開放的理論體系,是中國人民長期探索的歷史選擇。盡管“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從來都沒有放棄走向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努力,它們總是利用各種機會和渠道,千方百計地同主流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爭奪話語權,力圖主導中國社會發展的方向,影響中國社會的性質,從而對處于主流意識形態地位的馬克思主義構成了沖擊”[3],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仰無論在任何時期決不能動搖,唯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并與我國國情相結合,才能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中看清本質、明確方向。鑒于此,“基礎”課話語體系建設是有意識形態色彩的建設,能否把握政治性、方向性,關乎“基礎”課話語體系建設的成敗。
(二)教學與研究相互促進,增強教師的使命感
“基礎”課的教學質量及效果與教師息息相關。目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主體意識缺位是導致教師話語權喪失、扭曲、濫用的主要原因。因此,打造一支具有學術水準與人格魅力的教師隊伍是“基礎”課建設中的重要環節。首先,教師應轉變觀念,意識到自己在教學活動中不僅是一個既定意識的“傳話筒”,更是教育教學活動的研究者。正如伯金漢姆·羅斯所說:“事實上,教師研究并非專門領域,而是教師教育實踐的一種方式和對未知事物的一種態度。”[4]因教師的工作永遠充滿了未知數,故只有通過研究才能鑒別教學中的復雜性問題,才能提升實踐經驗的力量。因此,教學和研究實際上是教師日常工作中缺一不可的兩個部分。“基礎”課教師應善于總結與把握課程教學規律和教學技能,不斷增強教學效果。其次,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的理論素養。通俗易懂、打動人心的話語離不開教師扎實的理論功底與知識儲備。教師應通過閱讀原著、學習經典等方式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及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透徹理解其中內涵,并樹立捍衛理論話語權的自信,理直氣壯地宣傳馬克思主義、“中國道路” “中國奇跡”,用科學的理論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來有力回應各種社會思潮,幫助學生擺脫相關思想困惑。
(三)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現話語共享
“基礎”課作為一項自主教育教學的活動,在具有一套相對完整的理論性話語的同時還擁有一套實踐性話語。這就要求該課程應以社會生活為依托,貼近學生,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因此,“基礎”課話語必須緊密聯系大學生的實際生活,充分考慮并尊重學生的內在需要。需要是接受的前提條件,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具有獨特的心理狀況、喜怒哀樂和興趣愛好,只有話語內容能為他們解疑釋惑,滿足他們情感所需、利益所求才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溫情與關愛,才能觸及心靈、引起共鳴,形成獨立的人格。與此同時,話語體系應不斷創新。實踐在發展,理論要創新,每一次理論創新都必然伴隨話語體系的創新。互聯網時代下,新的話語體系層出不窮。教師若能借鑒其中一些健康、有益的話語形式和內容,用其闡釋馬克思主義理論、黨的政策法規,既把握了政治方向,又符合大學生的話語特點,便于接受教育者的理念。除此之外,當代大學生維權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都很強。他們并非不愿討論道德、民主、法治等問題,而是傳統教學中教師“講壇教學”的方式阻礙了他們表達內心話語的權利和參與討論的熱情。正因如此,教師應轉變教育方式,放下“真理代言人”的姿態,努力創設寬松的氛圍,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形成相互尊重、理解、信任的新型師生關系,從而引導并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在教師與學生和學生與學生雙向互動、互說互聽、互相交流的動態過程中實現理性溝通和真誠對話。
參考文獻:
[1]夏征農.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1125,1658.
[2]郭鳳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創新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4):83-86.
[3]馬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轉型淺析[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6):18-20.
[4]王衛東.教師專業發展探新:若干理論的闡釋與辨析[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