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央的厚望、教材本身的特點、生源水平的差異、培養(yǎng)目標和要求的差別以及學生的需求和關注的焦點的不同,需要教師搞好二度創(chuàng)作,并從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手段、課堂內外各個環(huán)節(jié)入手,進行艱苦的二度創(chuàng)作,才能增強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 度創(chuàng)作 教學 實效性 職業(yè)院校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
Abstract The hopes of teaching material and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level differenc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requirements and the needs of students and the focus is different, teachers need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two creation, and from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teaching object, improve the pertinence of teaching, starting from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an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lassroom, each link, the creation of two degrees of hard,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Keywords second creati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voca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程開設已有整十年了。通過十年來的教學情況看,課程改革的目的基本實現(xiàn),但要取得更好的效果,需要思政課教師們加倍努力,深入鉆研,及時找到解決教學中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的途徑與方法,特別是需要思政課教師根據(jù)實際情況搞好二度創(chuàng)作,才能增強教學的實效性,真正實現(xiàn)中央的厚望。
1 “基礎”課教師搞好二度創(chuàng)作是增強實效性的前提
多年前,筆者在一篇文章中曾提出過:“基礎”課“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為教師進行第二次創(chuàng)作留下了巨大空間,有了更大發(fā)揮余地,更有利于教師們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①經過多年的探索,筆者對此感受更深,認為搞好二度創(chuàng)作的要求更加緊迫了。
第一,中央的厚望需要我們搞好二度創(chuàng)作。“基礎”課是中央政治局審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革成果之一,并組織了全國的專家編寫教材,并對任課教師及時進行了培訓,以期望在新的形勢下,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針對性,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統(tǒng)一標準,統(tǒng)一內容,統(tǒng)一教材,以學生成長成才為中心,將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兩門課程有機融為一體,保證了教材的科學性、思想性、準確性和完整性。但僅有好的教材、好的理念,沒有思政教師的二度創(chuàng)作和發(fā)揮,雖做到了進教材、進課堂,卻沒有做到進學生頭腦,就達不到相應的教改目的和效果,無法實現(xiàn)中央的厚望。
第二,教材本身的特點需要我們搞好二度創(chuàng)作。教材只是我們教學的資源之一,教學效果主要取決于教師如何教學,如何靈活運用和處理教材。對職教生而言,“基礎”課教材則相對比較抽象,理論性、系統(tǒng)性較強,形象性、趣味性較弱,而且內容特別豐富,涉及面相當廣,熱點相當多,教學任務重并且難度比較大。處理得不好,就容易形成蜻蜓點水般的泛泛而談,達不到“入耳、入腦、入心”的效果。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提高針對性,增強教學實效性,則是思政教師搞好二度創(chuàng)作的首要課題。
第三,生源水平的差異需要我們搞好二度創(chuàng)作。因材施教是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全國高校一本書,內容完全相同,而全國現(xiàn)有高校,既有專科、本科之分,也有綜合性重點大學與普通大學、高職高專之別。即使同一學校,生源也有較大的差異。不同層次學生的水平、基礎、理解力、思維能力等都各不相同,特別是職業(yè)院校的學生抽象思維普遍比綜合性大學差,如何根據(jù)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要求我們必須搞好二度創(chuàng)作。
第四,培養(yǎng)目標和要求的差別也需要我們搞好二度創(chuàng)作。我國高等教育的總目標是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不同的院校,不同的學生,其目標又有差別。著名重點大學偏重培養(yǎng)社會精英,國家棟梁即社會主義接班人,要求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和素養(yǎng);而一般院校特別是高職高專,主要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即具有一定知識技能的新型勞動者,只需其具備共同理想,能夠遵紀守法即可。因而在教學要求上就不能貪高求全。對高職生而言,能知其然足矣,不能求其務必知其所以然!高標準地嚴格按照書上的要求教學是不現(xiàn)實的。如果希望僅僅通過我們一學期時間的教學,就能使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和法律道德素質有質的飛躍,那是不切實際的。我們的任務就是盡可能了解和發(fā)現(xiàn)學生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或帶有普遍性的模糊認識,通過教學,盡量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律素養(yǎng),澄清其模糊認識,糾正其錯誤觀念,培養(yǎng)學生自己進行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能力,掌握用法律手段解決現(xiàn)實問題和矛盾的思維方式及方法。
第五,不同學生的需求和關注的焦點也有別。職業(yè)院校的學生最關心的是能否學有所用,順利找到工作;其次是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國際國內大事、政策。
另外,各個學校的教學環(huán)境、條件也各不相同。
綜上所述,職業(yè)院校的思政課教師必須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培養(yǎng)目標、教學條件,進行合理的二度創(chuàng)作,提高針對性,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2 “基礎”課教學增強實效性的具體措施探索
要想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筆者認為必須從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手段、課堂內外各個環(huán)節(jié)入手,進行艱苦的二度創(chuàng)作,才能取得實效。
2.1 提高教學的針對性
職業(yè)院校學生的基礎普遍較差,認知水平偏低,學習能力不夠強,因此思政教師必須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因“才”施教,增強實用性,才能達到較好效果。
首先,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和所學專業(yè),正確處理教材。因為教材涉及面太廣,而教學時間有限,在基本滿足大綱要求的基礎上,不同職業(yè)院校應根據(jù)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思維能力,選取教學的核心內容進行深度加工,不能求全貪多,面面俱到,否則就是蜻蜓點水。因此教師必須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恰當?shù)卮_定教學內容的詳略輕重。從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出發(fā),將與學生思想實際聯(lián)系密切、容易似是而非、對其未來工作、生活、人生有重大影響的內容如結論第一節(jié)、第二章、第六章、第七章第二節(jié)以及第八章作為重點,多講、詳講;聯(lián)系不緊密、接觸少的部分少講;而學生已基本熟悉或掌握的內容則采取講座、指導學習、輔導答疑、討論、自學等形式。例如書中法律部分的內容特別多,我們選取了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相關的憲法、民法、刑法相關內容作為重點講解,行政法、經濟法僅作適當簡介,程序法部分因正在變革中,自學答疑為主。
其次,應根據(jù)學生的水平層次及需求,補充大量他們需要而教材沒有的相關知識和內容。針對大一新生剛剛進入大學,對大學不夠了解,不知如何適應大學生活的狀況,在緒論教學中補充了學生迫切需要的什么是大學、大學在人生的發(fā)展道路上的重要性、如何盡快適應大學生活等內容;針對我校學生高考分數(shù)不夠理想,多數(shù)學生有失敗感、挫折感,意志比較消沉的情況,專門增加了成績與成功、成才的關系,以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成才觀、成功觀念;針對學生對職教有誤解,對前途悲觀迷盲的狀況,補充了職業(yè)教育在我國的地位、作用及發(fā)展前途、就業(yè)前景等內容,增強了學生的信心;針對大多數(shù)來自農村的學生自卑感比較重,膽怯等心理,告訴他們如何克服自卑等不良情緒,正確認識自我,正確對待自己的家庭出身,保持良好情緒等內容,鼓勵他們勇敢去闖;針對學生學習能力不強的現(xiàn)實,補充了如何抓住學習三環(huán)節(jié),充分合理安排和利用課余時間,如何自學,利用圖書館擴充知識、開闊視野等內容。
在講授理想信念部分時,補充了大學學業(yè)生涯規(guī)劃、職業(yè)規(guī)劃、人生設計等內容;道德觀部分,針對我校的醫(yī)護專業(yè)學生,補充了醫(yī)護倫理方面的知識;在愛情觀部分,補充了大量學生感興趣而又容易出錯的內容,如愛情的特點——怎樣辨別真正的愛情,如何處理愛情與學業(yè)、事業(yè)和友誼的關系,如何選擇戀愛時機和戀愛對象等內容,受到了學生的熱烈歡迎。
2.2 增強教學的生動性、形象性和吸引力
針對多數(shù)高職生抽象思維較差,偏重于形象思維的特點,教學中采用多種方法、手段和方式,增強教學的生動性、形象性、時代性,激發(fā)學生學習思考的興趣,增強課程的吸引力。
首先,在教學方法上,盡量采用案例教學,增強教學的生動性。自己搜集或發(fā)動學生搜集有關案例,篩選典型有代表性的、與學生思維水平和實際生活接近的案例,甚至就是發(fā)生在他們周圍的真實事例,運用于課堂教學中,通過深入分析,使學生明白道理,增強教學的可信度、真實性和說服力,避免抽象空洞的說教;選取、播放中央電視臺的《道德觀察》、《一鳴論道》、《法律講堂》、《今日說法》、《焦點訪談》等優(yōu)秀欄目中的相關案例,增強教學的權威性、時代性。
其次,在教學手段上,利用現(xiàn)代多媒體手段,增強教學的形象性。如今我校全部教室裝上了多媒體設備,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盡量采用多媒體教學,通過音頻、視頻、圖片、幻燈片、影視片斷教學,生動形象,學生反響強烈。我們還播放了感動中國人物系列、部分愛國圖片等。同時我們也發(fā)現(xiàn),多媒體的信息量太大,掌握不好,容易使學生只注意其熱鬧的形式而忽略其內容,湮沒在大量無用信息中,效果反而不好,不易記住。所以應將現(xiàn)代教學手段與傳統(tǒng)教學手段結合起來,強調學生課前預習與課后復習。
再次,在教學方式上,增強教學的靈活性。一定要改變教師滿堂灌的方式,增加討論、輔導答疑、研討、講座等多種教學方式。
2.3 搞好課外實踐教學,增強教學實效性
課外實踐教學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可以起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鞏固課堂知識、提高認識、培養(yǎng)能力、鍛煉才干的作用,從而增強教學效果,因此我們應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根據(jù)學生的需要和關注的焦點,組織學生觀看教學影視片,收看優(yōu)秀電視節(jié)目;組織模擬法庭,演講、辯論賽,論文比賽,學唱愛國歌曲、舉辦“一二·九”歌詠賽等活動;“請進來”——邀請校外專家、優(yōu)秀畢業(yè)生談心、辦講座,“走出去”——參觀訪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加調查、“三下鄉(xiāng)”、 獻愛心及青年志愿者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提高其道德情操,增強其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特別是我校所在地是革命老區(qū),周圍擁有十分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素材。我們利用周末,組織學生參觀學校附近的紅軍亭、張愛萍紀念館、王維舟紀念館以及愛國詩人元稹紀念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走訪老紅軍,旁聽市中級人民法院的公開審判等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注釋
① 魯龍?zhí)?職業(yè)院校《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探索.時代教育,20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