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君翊
摘 要 近年來,留守兒童在學業、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安全問題日漸暴露,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本文試圖從家庭、學校、政府、社會等多維度分析導致留守兒童安全問題的主要原因,提出從家庭、學校、政府、社會方面四位一體構建農村留守兒童安全問題協同教育模式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農村留守兒童 安全問題 協同教育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left behind children in their studies, life, psychological and other aspects of security issues are increasingly exposed, causing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community. This article attempts from the family, school, government and society multi dimension analysis of main causes of the security problems of left behind children, put forward from the family, school and government and social aspects of one of the four construction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safety countermeasure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Keywords rural left behind children; security problems; cooperative education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推進,大量農村青壯年走出家鄉進城務工、創業,將子女留在家中交由他人監管,導致大量農村留守兒童的出現。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根據婦聯2013年統計,全國有6102.55萬農村留守兒童,占農村兒童總數的37.70%,占全國兒童總數的21.88%,并有逐年增多的趨勢。
據2014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等相關機構研究顯示,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意外傷害凸顯。由于對留守兒童的監護缺位和安全教育的缺失造成留守兒童安全失保、安全意識淡薄,安全事件頻發,給家庭和社會都帶來了極大的傷害。農村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得不到解決,將嚴重影響我國青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直接制約農村人口的素質和現代化進程,尤其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和公正以及和諧社會的實現。
1 農村留守兒童安全問題類型
留守兒童安全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類:(1)受溺水、觸電、交通事故等意外事故傷害;(2)受社會不法分子侵害;(3)輕視生命做出自殺等極端行為造成自我傷害;(4)行為失范做出違法犯罪行為對他人造成傷害。根據有關數據案例顯示,近年來頻發的留守兒童安全事件主要集中在交通意外、溺水、女童遭性侵事件。本文主要是針對前兩類安全問題做重點分析。
2 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安全問題的障礙性因素分析
2.1 留守兒童自身因素
留守兒童安全意識水平普遍偏低,加之缺乏安全防護知識,無法對危險事件進行預判,容易受溺水、交通事故等意外傷害。除此之外,多數農村女童由于缺乏生理衛生知識,缺乏自我保護意識,易受到不法分子的哄騙、引誘、遭受性侵害。
2.2 家庭因素
留守兒童家庭監管不利,家庭安全教育缺失。外出務工父母無法給孩子提供正常的生活照料與情感支持。祖輩監護人大多年事已高且個人健康狀況不佳,往往只能做到物質上的滿足和生活上的照顧,忽視了對留守兒童的安全監護和安全教育問題。
父母和祖輩監護人通常只能憑借生活常識和個人經驗,以叮囑的方式籠統地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卻并不能解決留守兒童在面臨實際安全問題時的困境。其次,農村留守兒童父母親及代理監護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提供有效安全教育的基本素養,家庭安全教育質量不高。
2.3 學校因素
(1)學校對留守兒童安全教育工作力不從心。在應試教育大環境的影響下,學校一般還是會把工作重心放在學生學業問題上,未系統地開設留守兒童相關安全教育課程(如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理衛生常識等課程),也缺乏教授此類課程的專職教師。此外,留守兒童安全教育工作需要教師具備極強的工作責任心且對教師的能力及專業水要求很高,學校農村教師的待遇普遍偏低,學校又缺乏對教師的動員機制和激勵機制,很難持續有效的推進工作的開展。
(2)學校傳統安全教育形式效果不佳。學校安全教育以宣傳欄、黑板報等傳統形式書面主題教育為主,學生及家長缺乏學習主動性,因而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多數學校對應實施什么樣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救能力缺乏實際經驗。
2.4 政府因素
(1)政府對農村社區監管不到位。農村地區多處水塘周圍沒有安全護欄和危險警示標志,鄉村道路車輛缺乏交通監管,違章攤位占道破壞交通秩序等都加大了留守兒童遭受交通事故傷害可能性。
(2)農村社區公共服務投入不足。根據全國婦聯調查結果表明,目前提供給農村留守兒童及其家庭的社會公共服務還相對滯后,公共活動場所及設施缺乏,農村留守兒童缺少課余時間的活動場所,促使他們在放學后在水塘、道路等存在安全隱患的地方滯留,加大了安全問題發生的幾率。
(3)政府各部門之間缺少協同。留守兒童工作牽涉教育、民政等十余部門和群團組織,由于地方政府部門尚未成立專門的機構協調各方工作,各部門職責劃分不明確,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工作上的重疊和交叉。不但給基層工作單位造成重復工作的困擾,也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
2.5 社會因素
不良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和不法分子的人身侵害。農村地區一些網吧、游戲廳、KTV等娛樂場所受利益驅使,無視法律法規,大肆宣揚暴力、色情,甚至向未成年人提供酒精、毒品,引誘他們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同時,社會上的不法分子拐賣、利用留守兒童,或為了一己私欲侵害幼小留守女童。此類刑事犯罪活動不僅給留守兒童身心帶來重創,也嚴重影響了農村地區的社會治安環境。
3 構建農村留守兒童安全問題協同教育模式的對策建議
(1)強化家庭監護和安全教育主體責任。首先,外出務工家長應盡量攜帶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單方留家照料,對于留守兒童應當委托有監護能力的親屬或其他可信任的成年人代為監護,依法履行對未成年子女的監護職責。其次,充分利用電話、微信等交流工具與孩子保持聯系,了解他們的學業、生活和心理狀況,建立多元化的溝通機制,及時給予更多的關愛和成長指導。盡量創造與孩子見面的機會,并以一些親子活動增加與留守兒童之間的感情。再次,要著力轉變家庭教育觀念。重視留守兒童行為秩序、安全意識培養、自救技能、女童生理衛生知識等安全教育問題。利用互聯網等新媒體平臺學習各類兒童教育知識,掌握各年齡段孩子的生理、心理變化特點,運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充分發揮留守兒童家庭的教育功能。
(2)學校加強對留守兒童監管和安全教育。首先,建立校園安全管理工作機制。對農村留守兒童在校期間實施全程監管,充分保證農村留守兒童在校學習期間的人身安全。對于留守兒童數量眾多的學校,應成立留守兒童管理委員會,實行校長負責制,做好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其次,創新安全教育形式和活動載體。聘請消防、公安、衛生部門專家走進校園開設專題安全教育講座;利用同齡人便于溝通的優勢,采用同伴教育、同輩導師指導等形式開展生理衛生知識和性安全教育,增長留守女童的生理衛生知識并提高其自我防護意識。再次,建立家校聯系平臺。通過互聯網技術建立家校聯系平臺,或在長假父母返家期間利用電話、家訪、家長會等方式加強與留守兒童父母間的溝通交流。最后,建立教師動員機制和激勵機制。通過教師動員機制和激勵機制增強農村教師的責任心,提高教師工作積極性,促使教師以更高的工作熱情投入到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中去。
(3)建立政府統一領導,各部門分工協同的工作機制。一方面成立專門的留守兒童相關事項的管理機構。政府成立專門負責留守兒童相關工作的機構進行統一協調。民政、公安、教育等部門強化責任意識,在職責范圍內積極發揮作用。另一方面積極推行留守兒童責任清單制度。以相關政策法規為依據,結合各部門的實際,理清政府各級各部門在留守兒童問題上相對應的責任事項,制定留守兒童責任清單,明確責任主體和內容,并健全問責機制。
(4)建立健全以基層組織為主的安全監管機制。充分發揮縣、鄉鎮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員會等基層組織的積極作用。縣、鄉鎮人民政府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保障農村留守兒童安全的政策措施。指導民政部門協同教育、公安等部門建立兒童電子檔案,并定期進行動態更新管理。督促縣、鄉鎮公安機關等相關部門加強對農村地區治安環境和娛樂場所的監管,特別是要加大對中小學校園周邊治安和交通環境的綜合治理力度。村(居)民委員會及時掌握周邊環境的信息,針對不同地區季節性安全問題在存在安全隱患的地域設立安全警示標志。向留守兒童監護人宣傳家庭生活常見安全問題,鼓勵村民履行監督義務,杜絕侵害留守兒童人身安全的惡性事件發生。
(5)政府統籌社會資源,推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一方面動員現有群團組織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中發揮積極作用。如動員婦聯關注留守女童,針對其在安全、健康、受教育和權利保護中遇到的特殊情況,積極爭取社會支援為留守女童開展特殊服務。動員共青團依托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志愿服務。另一方面政府通過政策引導,充分激發各類社會組織活力,建立健全社會公共安全體系。建立包括農村地區社會組織人才培養、政府購買社會公共服務等支持農村社會組織發展的政策體系。充分發揮各類農村社會組織的便利服務功能,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安全教育、心理疏導、社會融入和家庭關系調適等專業服務,與家庭、學校、政府、社會四維合力協同構建農村留守兒童“網格化監管、組團式教育”模式。同時政府開展面向服務留守兒童的專業社會工作人員培訓,不斷提升農村社會組織服務能力。
4 結語
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國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一個特殊的并將長期存在的社會群體,迫切需要全社會給予更多的關注。構建農村留守兒童安全問題協同教育模式有利于為政府、社會采取解決措施提供決策依據,有利于促進留守兒童安全保障制度的落實,有利于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維護家庭穩定、和諧,更是實現教育公平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 葉敬忠,楊照.關愛留守兒童——行動與對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2] 蔡君.論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成因及對策——以留守兒童安全為視角.當代教育論壇,2009(12):73-75.
[3] 王婷.從留守兒童安全生存現狀探析加強留守兒童安全教育對策.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2(3):263-267.
[4] 吳雯晴.淺析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與安全問題.問題研究,2013:138-134.
[5] 段忠賢,黃其松.留守兒童問題須多方協同治理.光明日報,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