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森
(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中醫醫院, 廣西 北海 536000)
靶控輸注瑞芬太尼抑制氣管拔管期嗆咳反應的臨床研究
林 森
(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中醫醫院, 廣西 北海 536000)
目的:對靶控輸注瑞芬太尼抑制氣管拔管期嗆咳反應進行研究。方法:選擇2013年10月至2014年11月接受全麻下肢手術的患者35例,在麻醉蘇醒期給予其瑞芬太尼,并以Dixon’s序貫法與Probit分析計算確定瑞芬太尼抑制50%與95%患者嗆咳反應效應室濃度(EC50與EC95)。結果:依據Dixon’s序貫法,以Probit分析對瑞芬太尼EC50進行計算,其結果為1.65μg/kg,其95%CI為1.45~1.98μg/kg;計算瑞芬太尼EC95,其結果為2.15μg/kg,其95%CI為1.85~3.35μg/kg。結論:在全麻蘇醒期維持瑞芬太尼效應室濃度實行靶控輸注是一種比較安全法方法,對嗆咳反應有效抑制,使麻醉蘇醒質量得到有效改善。
瑞芬太尼; 嗆咳反應; 抑 制
全麻蘇醒期患者往往會有嗆咳反應發生,影響患者麻醉蘇醒質量,對患者產生十分不利影響,因此在麻醉蘇醒期選擇有效方法對嗆咳反應進行抑制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選擇我院接受全麻下肢手術的患者35例,給予其瑞芬太尼抑制嗆咳反應,現報告如下。
1.1 資料來源:所有研究對象均為2013年10月至2014年11月曾在我院接受全麻下肢手術的患者35例,在這些患者中包括20例男性患者,另外15例為女性患者,所有患者年齡大小均處于20~66歲,年齡大小平均數為45.8±2.8歲。所有患者均為自愿與本次研究相配合,并且全部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麻醉方法:在手術前30min所有患者均以100mg苯巴比妥鈉與0.5mg阿托品對其行肌注,進入手術之后行下肢靜脈開放,在開始麻醉誘導之前,給予患者復方醋酸鈉,其劑量為5mL/kg,對其行靜脈輸注。對患者行穿刺,其穿刺方式為橈動脈穿刺,然后置管,從而實施有創動脈測壓,對患者心電圖、血壓、腦電雙頻指數等指標進行監測,同時檢測其血氧飽和度與呼氣末二氧化碳。通過面罩方式給予患者純氧,時間為3min,然后給予患者麻醉誘導,先給予患者0.03mg/kg咪達唑侖,對其行靜脈注射注射,然后給予患者2%丙泊酚,以Marsh模型TCI,將靶控效應室濃度設置為4μg/kg,同時給予患者瑞芬太尼4μg/kg,同樣以 Minto模型TCI。確定患者無意識,然后給予其順式阿曲庫銨,劑量為0.15mg/kg,之后對其行輔助呼吸,將7.5mm高容量低壓力套囊的加強鋼絲氣管導管插入然后連接呼吸機,從而控制患者呼吸,在套囊內部注入空氣,對套囊壓力選擇壓力測量儀測量,并控制在不超過20cmH2O。以TCI丙泊酚及瑞芬太尼對麻醉進行維持,依據手術刺激、心率、血壓以及腦電雙頻指數對麻醉藥物濃度進行調整,丙泊酚劑量控制在2.5~4.0μg/mL之間,瑞芬太尼的劑量控制在2.0~2.5μg/kg之間,控制心率與動脈壓分別在110~120次/min與80~90mmHg之間,維持呼氣末二氧化塔分壓在35~45mmHg之間,維持腦電雙頻指數在40~60之間。在手術結束送至重癥監護室后10min,給予患者以40mg帕瑞昔布鈉,以對其行靜脈注射,并停止丙泊酚的輸注,以試驗方案為依據來確定瑞芬太尼的效應室濃度,在整個蘇醒期內均保持該濃度,一直維持到氣管導管拔出,然后將藥物停止。手術結束時為防止持續指令性睜眼以及其它刺激發生,以四個連續刺激對患者肌松恢復情況進行監測,在患者恢復各種反應且能夠將指令動作完成時將氣管內導管拔出,之后使患者面罩吸5min純氧,對其進行觀察[1~3]。
試驗方法:在送至重癥監護室后,停止丙泊酚的輸注,對瑞芬太尼濃度進行調整,并且使其保證預定效應室濃度,對于首位患者,將其初始劑量為設定為1.5μg/kg,該濃度通過預試驗進行測定,在蘇醒期的整個過程中均維持濃度不變,保持到拔管之后,然后將藥物停用。在整個蘇醒期過程中,患者如果未出現嗆咳反應,則說明該濃度有效有效,則給予下一位患者時使濃度降低0.5μg/kg,所以在拔管前后如果患者存在持續嗆咳情況,則說明該濃度無效,則對下位患者增加0.5μg/kg。在麻醉消失之后,對患者拔管時嗆咳發生率以及蘇醒期其它事件不良發生率進行記錄分析[4,5]。
嗆咳反應評定標準:患者并未發生咳嗽情況,則表示為0級咳嗽;患者發生輕度咳嗽,但只1次不存在肢體不受控制情況,則表示為1級咳嗽;患者發生中度咳嗽,次數多于1次,但持續時間在5s之內,有肢體不受控制情況存在,但對拔管不會產生影響,則表示為2級咳嗽;患者咳嗽持續時間多于5s,并且存在肢體不受運動、頭部抬起,或者出現下頜僵硬長時間屏氣情況,則表示為3級咳嗽,以2級咳嗽與3級咳嗽表示為嗆咳反應。
1.3 統計學分析:選擇統計學軟件SPSS18.0對患者情況及結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在本次研究中選擇Probit分析處理序貫資料,從而將抑制50%與95%患者嗆咳反應瑞芬太尼效應室濃度(EC50與EC95)以及其各自95%CI。
依據Dixon’s序貫法,以Probit分析對瑞芬太尼EC50進行計算,結果為1.65μg/kg,其95%CI為1.45~1.98μg/kg;計算瑞芬太尼EC95,結果為2.15μg/kg,其95%CI為1.85~3.35μg/kg。在本次研究中無1例患者有并發癥出現。具體數據如下表1,表2。

表1 以Probit分析計算瑞芬太尼EC50(μg/kg)

表2 以Probit分析計算瑞芬太尼EC95(μg/kg)
臨床研究顯示在全麻后拔管期給予患者阿片類藥物能夠預防發生嗆咳反應,比如在以異氟醚麻醉時,在蘇醒期若給予患者2μg/Kg芬太尼或15μg/kg阿芬太尼則可顯著減少其嗆咳及心血管反應發生。然而有學者認為,在全麻患者蘇醒期,單次給予其1μg/kg瑞芬太尼單次,對其行靜推可有效降低其心血管反應,但在減少嗆咳反應發生方面效果并不明顯,對其主要原因進行分析,主要是由于在抑制嗆咳反應方面阿片類藥物具備中樞性作用,要使其能夠發揮作用需使其維持在一定效應室濃度,而對患者行單次靜推很難符合上述要求,也就無法對蘇醒期嗆咳反應進行抑制。但本文研究顯示以Probit分析對瑞芬太尼EC50進行計算,其結果為1.65μg/kg,其95%CI為1.45~1.98μg/kg;計算瑞芬太尼EC95,其結果為2.15μg/kg,其95%CI為1.85~3.35μg/kg,因此本文研究認為,給予患者小劑量瑞芬太尼并不會使患者麻醉蘇醒時間延長,同時還能夠使患者蘇醒期嗆咳發生率降低。當前臨床上對瑞芬太尼抑制應激反應以及緩解呼吸抑制的半數有效濃度研究比較多,但對全麻蘇醒期瑞芬太尼抑制嗆咳反應研究仍比較小,因此可在臨床上對該方法推廣應用。綜上所述,在全麻蘇醒期維持瑞芬太尼效應室濃度實行靶控輸注是一種比較安全法方法,可對嗆咳反應有效抑制,使麻醉蘇醒質量得到有效改善。
[1] 伍嘉艷,郭能起,劉志群,等.單純吸入七氟醚與靶控輸注異丙酚復合瑞芬太尼用于喉罩輔助支氣管鏡檢查效果比較[J].海南醫學,2014,14:2063~2065.
[2] 許艷淑.丙泊酚復合瑞芬太尼經喉罩麻醉行老年膽囊切除術的效果觀察[J].廣西醫學,2013,05:585~587.
[3] 熊朝暉.靜注右美托咪啶對預防瑞芬太尼引起的嗆咳反應和誘導前后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河北醫學,2014,06:925~928.
[4] 湯井田,曹揚,肖嘉瑩,等.基于粒子群優化支持向量機的瑞芬太尼血藥濃度預測模型[J].中國藥學雜志,2013,16:1394~1399.
[5] 何盛石.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聯合鎮痛在全麻中的應用研究[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21:84~85.
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項目基金廣科攻(編號:B1208460)
1006-6233(2017)02-0296-02
A 【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7.0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