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紅
(湖北省陽新縣人民醫院, 湖北 陽新 435200)
3DCE-MRA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診斷價值
明道紅
(湖北省陽新縣人民醫院, 湖北 陽新 435200)
目的:探討三維動態增強MRA(3D CE-MRA)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ASO)的診斷價值。方法:回顧性分析均行下肢動脈3D CE-MRA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檢查的下肢動脈閉塞癥患者60例,由影像醫師和血管外科醫師獨立評估DSA和MRA血管資料,對比分析3D CE-MRA對下肢動脈狹窄51%-100%的敏感度、特異性、準確性、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結果:與DSA相比較,MRA的符合率達89.2%,總的高估率和低估率分別為達7.9%和2.9%,診斷下肢動脈狹窄的敏感度為93.41%、特異性94.56%,準確性93.99%、陽性預測值94.44%、陰性預測值93.55%。結論:DSA是目前診斷動脈狹窄的“金標準”,但因其創傷性大,費用昂貴使患者相對不容易接受,相比之下,3D CE-MRA是一種安全無創,是有效的診斷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方法,與DSA診斷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3D-CE-MRA;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成像; 下 肢; 動脈硬化閉塞癥
動脈硬化閉塞癥(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全身性疾患,男性多見,發病年齡多在45歲以上,發生率有增高趨勢。高脂血癥、高血壓、吸煙、糖尿病、肥胖等是其高危因素。DSA仍是目前周圍動脈病變診斷的“金標準”,但隨著三維動態增強MRA和重建技術不斷提升,3D-CE-MRA已成為綜合評估下肢動脈疾病的重要方法,本研究通過對比分析60例患者行3D-CE-MRA和DSA檢查的血管資料,探討3D-CE-MRA在診斷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準確率和應用價值。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血管外科收治的60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同時接受DSA和3D CE-MRA的患者作對比分析。其中男45例,女15例,年齡45~78歲,平均為60歲,體重為58~89Kg。其中,伴有高血壓43例,伴有糖尿病18例,伴有高脂血癥46例,吸煙史35例。臨床表現為患肢疼痛,皮膚溫度減低,間歇性跛行,足部潰瘍,靜息痛,糖尿病足等。所有患者均無腎功能不全,均同時符合行DSA和3D CE-MRA檢查的要求。
1.2 研究方法
1.2.1 3D CE-MRA的檢查方法:采用日本AIRIS Elite 0.3T低場MR,磁場=0.2T。掃描參數:FOV=380×285×306, TR=50ms,TE=10.4ms,矩陣=160×296,層數16,層厚1.0mm。團注造影劑:釓噴替酸葡甲胺GD-DTPA。掃描方法患者取仰臥位腳先進,使其下肢處在同一個水平線上,檢查床步進,先平掃腹部、大腿至小腿多體段采集圖像蒙片,后注射造影劑,先以2.5mL/s的速率注射25mL,再以1mL/s的速率注射20mL造影劑,最后以0.5Ml/s的速度注射生理鹽水沖管。注射造影劑約20s后,當腹主動脈信號增強時,囑患者屏氣,同時手工觸發進入3D CE MRA序列,同樣分三段掃描下腹部掃描至小腿,掃描結束后,行第三個靜脈期掃描,由小腿掃描至下腹部,增強后所得圖像采用MIP、MPR/VR進行重組拼接圖像,獲得自腹主動脈下段至足背動脈的全程圖像。
1.2.2 DSA的檢查方法:采用GE公司的innova系列DSA造影機,局部麻醉下,經患側股動脈順行穿刺,其中20例行逆行穿刺,置入5F鞘管注入碘伏醇,使5F多功能導管由動脈近端到遠端分段造影行腹主動脈遠段及雙側髂股動脈堅硬,如遇明顯狹窄或閉塞,則可由導絲通過狹窄或閉塞段后與病變遠端加做一次造影。
1.3 評價指標:由一位影像學主治醫師和血管外科主治醫師獨立完成對MRA圖像的評估,將患者下肢分為主髂動脈,股腘動脈和膝下動脈共3個解剖分段進行評價,依照下肢動脈狹窄程度分為輕度狹窄(狹窄程度<50%),中度狹窄(狹窄程度為51~99%),重度狹窄為(狹窄程度=100%)。
1.4 統計學處理:將本組研究涉及數字錄入SPSS13.0行數據分析,以DSA結果為金標準,統計MRA發現三個部位血管動脈的狹窄數以及狹窄程度分級,計算血管中重度狹窄敏感性、特異性、準確率、陽性預測值以及陰性預測值。
2.1 不同部位MRA與DSA對下肢動脈中重度狹窄評估效果的比較:本組60例患者中,按主髂動脈、股腘動脈和膝下動脈三個不同解剖分段,共計180段血管。DSA顯示三個部位血管共有139段存在狹窄,其中輕度狹窄共有52段,中度狹窄共有67段,重度狹窄共有20段。以DSA為金標準,MRA符合率為89.2%。其中主髂動脈的高估率和低估率分別為8.3%和2.7%,股腘動脈的高估率為6.0%,低估率4.0%,膝下動脈的高估率為9.4%,和低估率為1.9%。總的高估率和低估率為7.9%和2.9%,見表1。

表1 不同部位MRA與DSA對下肢動脈中重度狹窄評估效果的比較
2.2 MRA與DSA對下肢血管病變評估效果的比較:DSA三個部位血管中檢出中重度狹窄病變共有89段,其中3D CE-MRA顯示4段狹窄程度<50%;3D CE-MRA顯示血管中重度狹窄病變共有92段,其中,DSA顯示5段顯示血管病變小于50%。以DSA為金標準,3D CE-MRA顯示診斷結果出現假陽性5例,假陰性4例,計算可得MRA對下肢動脈血管病變的敏感度為93.41%、特異性94.56%。準確性93.99%、陽性預測值94.44%、陰性預測值93.55%,見表2。

表2 MRA與DSA對下肢血管病變評估效果的比較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壽命的提高,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增多,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發病率也在逐年增加[1]。飲食習慣的改變,導致攝入含脂質,膽固醇增多,極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使得動脈內膜脂質大量沉積,形成硬化斑塊,動脈壁增厚,僵硬,迂曲和失去彈性,硬化斑塊及繼發血栓,管腔狹窄或阻塞,即形成動脈硬化閉塞癥[2]。據統計,60歲以上的發病率高達79.9%,70歲以上的發病率高達90%[3]。臨床上對動脈硬化閉塞癥的影像學檢查包括有超聲多普勒,X線平片與動脈造影等方法,其中DSA是診斷的“金標準”。
3D CE-MRA是通過向體內注射高濃度對比劑,利用極短的TR和TE掃描序列,小翻轉角,使各種組織進入飽和狀態,抑制周圍背景組織使血液的T1變短而呈現高信號,從而達到血管成像的目的[4]。經三維重建后,可以得到任意角度觀察的三維動脈影像。DSA檢查雖是目前公認診斷血管性疾病的確診依據,但是行DSA檢查創傷大,需注射碘造影劑,腎毒性大,腎功能不全患者不能適用[5]。同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多數伴有糖尿病史,患者患肢動脈供血不足,誘發足部皮膚潰瘍多見,少數伴有糖尿病足,造成患肢血管情況差,部分患者不易行DSA檢查[6]。
Hansmann[7]等通過大量患者下肢的3D CE-MRA圖像,認為對動脈周圍硬化疾病采用MRA三維重建,可清晰地顯示血管病變的部位和狹窄程度,具有很高的準確性,其效果與DSA相當。
在本研究中,通過對比分析了60例患者行3D CE-MRA與DSA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檢查的成像效果,結果顯示,MRA顯示三個部位血管病變總的符合率達89.2%,血管中重度狹窄的準確率高達93.99%,敏感度為93.41%、特異性94.56%。準確性93.99%、陽性預測值94.44%、陰性預測值93.55%,提示3D CE-MRA與DSA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此外,在本研究中,3D CE-MRA總的高估率達7.9%,原因是3D CE-MRA的空間分辨率較DSA低,因此易高估動脈狹窄程度。
通過本研究可發現,3D CE-MRA相比DSA具有以下優點:3D CE-MRA成像技術,通過三維重建圖像,可清晰的顯示清楚腹主動脈下段至小腿動脈的各種狹窄和閉塞以及能夠顯示動脈狹窄或閉塞的部位和程度,范圍以及周圍側支形成,可為外科旁路手術或經腔內治療提供非常有用的影像學資料。此外,CE-MRA安全無創,不使用碘對比劑,對碘過敏患者適用,同時對不能進行DSA的腎功能不全患者亦可替代選用。 MRA操作簡便快捷,總體掃描時間為21s,患者無需住院,且檢查費用較DSA便宜,患者總體容易接受。但CE-MRA在動脈狹窄的程度上會有一定程度的夸張,因此,仍需3D CE-MR的重建技術不斷提高。
[1] 黃耀彬,梁宗輝.三維動態對比增強磁共振血管成像診斷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應用價值[J].CT理論與應用研究,2015,24(4):603~610.
[2] Wetzl J,Forman C,Wintersperger BJ, et al.High-resolution dynamic CE-MRA of the thorax enabled by iterative TWIST reconstruction[J].Magn Reson Med,2016,17.
[3] 李斌,鐘志雄,張奇峰,等.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介入治療效果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河北醫學,2013,19(3):365~367.
[4] Wurz C,Davari A,Ackermann H,et al.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CE-MRA in grading stenosis and therapy planning with TASC Ⅱ classification[J].Vascular,2015,23(4):403~410.
[5] 高源統,羅敏,李永疇,等.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病的CTA,3D CE-MRA和DSA對照分析[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1,21(5):781~784.
[6] Gawlitza M,Friedrich B,Qu schling U,et al.Distance to thrombus on MR angiography predicts outcome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treated with IV thrombolysis[J].Neuroradiology,2015,57(10):991~997.
[7] Hansmann J,Morelli JN, Michaely HJ,et al. Nonenhanced ECG-gated quiescent-interval single shot MRA: image quality and stenosis assessment at 3 tesla compared with contrast-enhanced MRA and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J].Magn Reson Imaging, 2014,39(6):1486~1493.
湖北省科技廳科技計劃項目,(編號:201421635)
1006-6233(2017)02-0315-03
A 【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7.02.044